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

那一年十月,汉献帝禅位,魏文帝登场;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第1张

中间为曹操,右为曹丕,左为曹植

历史故事上讲,曹丕生性多疑,登基后对参与夺嫡的弟弟曹植设计陷害、无情逼迫。被逼无奈之下,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踌躇踱步,灵光乍现,写下后世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800年后的今天,流传甚广的是更为简化的版本“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演义里描绘的创作背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79回详细提到:曹彰为曹操奔丧,与曹丕抱头痛哭,自回封地;临淄侯曹植与属下酣饮没有前去奔丧,曹丕大怒,派人去拿曹植;卞夫人夫人不忍兄弟相残,恳求曹丕手下留情。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第2张

曹丕听从华歆建议,决议考教曹植才华,限他行七步吟诗一首,做不到则从重治罪。当时殿中有幅水墨画,里面是两头牛相斗,其中一头不甚坠井,曹丕便以此为题,要求不能行文与牛相关。

曹植走了七步,写下一首诗(没什么名气,可以翻阅一下三国演义,基本就是看图说话)。曹丕仍然不放过,又命他以“兄弟”为题作诗,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这才吟出上述简化版的4句诗。

而原版的七步诗(6句)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国文人刘义庆笔下的《世说新语》里。

闲来读诗

曹植的七步诗言简意赅,用豆子和豆杆来比喻兄弟之情着实绝妙!

开头是婉转的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剑拔弩张的针锋相对,只说煮豆子来做豆羹,过滤到豆渣做成汁。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第3张

曹植剧照

深入去读这句诗是有隐喻的,并非可有可无。或许在曹植的眼里,他们这些兄弟都是豆子,在这个历史大环境下不断磨练改变,最后豆渣被过滤掉了,只留下豆汁。

曹植觉得自己就是豆渣,曹丕是豆汁,都是同一例豆子里熬出来的,怎么境遇差别这么大呢?此言或是影射夺嫡之争的结果。(一人接任魏王,一人只能借酒浇愁还遭受逼迫,两兄弟是夺嫡对手)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杆在锅底下作柴火点燃,豆子在锅里噼里啪啦火烧火燎,二者都是一个根茎里长出来,何苦要相互煎熬,两败俱伤呢?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第4张

曹丕剧照

曹植含泪相问,曹丕面露惭色。这是《世说新语》的记载,真实性与否此刻不做深入探究,因为就连默认为正史的《三国志》里也没有相关记载。

曹丕至于残害兄弟吗?

这段历史争议纷纭,到现在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估计也不会有答案。

@晴空莽莽 认为曹丕对曹植本来就没有杀心,毕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加上卞夫人的恳求,孝顺不是说假的。

个人猜测有可能是属下群臣有些忌惮曹植,想要抓住他的把柄,而曹丕深知曹植才高八斗,以逼他作诗为借口,相信曹植凭本事能够躲过这一劫。

假如魏文帝真的打算杀了曹植,必不会选择“七步成诗”这种把戏,也不至于听到这首七步诗就感到羞愧了。更何况大庭广众之下,传扬出去免不得再背负罪名“容不得兄弟”,虽然因为这首诗名垂千古,曹丕确实没有多大的好名声。

七步诗原版解释-反七步诗古诗解释  第5张

曹丕雕像

写在最后

曹丕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本身才华就毫不逊色,执政魏国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举措都卓有成效。

而曹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才华,历史评价皆以其文才绝艳为主,在治国方面的能力是比不上曹丕的,相信魏文帝这点自信还是有的,后来还给曹植增加封邑食户呢!

因此,我更愿意相信,曹丕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是@晴空莽莽,闲来读诗,偶有所感,谢谢关注、点赞、评论。

(原创不易,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