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是说凡作好文章者,常命途多舛。郁达夫幼年丧父,家境窘迫,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读书历尽艰辛。感情上,与原配孙荃因缺乏感情基础而分道扬镳,后来与王映霞的结合也以悲剧收场。日军攻陷富阳后,郁达夫的母亲在家乡活活饿死,孩子早早夭折,长兄又被日伪杀害,他自己也流亡到苏门答腊……这些灾难叠加于一身,使郁达夫时时生活在痛苦之中。郭沫若回忆说,“在友人中像达夫这样的遭遇是很罕见的”。郁达夫遭逢这样的人生境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他敏感、多情、自卑,所以他很少直接针砭时政、批判现实,而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个人经历的描述,借以抒发某种思想和情绪。正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又值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比之像鲁迅那些常以犀利而理智的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他总是给人以更多的“情绪感”,悲、怨、愤、欲、苦……种种抑郁之情。或是自怨自艾的嗟叹,或是对人情冷暖的唏嘘。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郁达夫如同他笔下许多的人物一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零余者”,他们与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剥开一层颓废的外皮去审视真正的内心,这是痛苦的,也是伟大的。他就是一块匪石,一生都闪耀着赤诚的颜色。他就是一位达士,多愁善感又顶天立地。

因而,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大文学家,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创者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与赞赏。而纵观其人生与作品,可以发现在当时历史背景以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孤独是他人生与作品的主基调,通过研究知道这与他出生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孤独。孤独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情绪,更是无法逃避的宿命。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第1张

首先是经济束缚下生的孤独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主人公“ 我” ,与他在此前后写的《茫茫夜》、《风铃》、《离散之前》中的于质夫以及《笃萝行》、《落日》甚至在这之后写的散文《还乡记》、《还乡后记》中的“我”,几乎可以看作同一形象而连起来谈。他作品中的主人公, 无一不是有抱负,有才能, 心地善良, 但却感受着时代的重压而又意志薄弱,思想空虚, 处在极端孤独的苦闷甚至颓丧中的人物。郁达夫以其真切的感受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构建了一个孤独而又复杂的心灵世界。   

沿着“我”迁居的路线,“我”第一次与隔壁的同寓者相遇,只她那深深的一眼,便生发“我”无尽的“可怜”。虽然此时的二妹还没有真正进入“我”的内心视线,但是那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形容、清瘦不高的身量,尤其是那一双漆黑的大眼,已经牢牢嵌在“我”的眼帘。而生活的艰辛、生计的煎熬,使“我”也无暇去怜惜这还未曾失业的女工。文中“我”的唯一的财产的一件棉袍子已经破得不堪,白天不能走出外面去散步和房里全没有光线进来,不论白天晚上,都要点着油灯或蜡烛的缘故,非但我的全部健康不如常人,就是我的眼睛和脚力,也局部的非常萎缩了。”“我”是一个寻求个性、情感至上的人,同样也逃脱不了经济的束缚。

钱杏邨在《郁达夫》中提到:“性的苦闷因着经济的与社会的苦闷的紧逼,便失却了它的重心地位,而经济苦闷从此变为重心!”“我”在得到稿费后不禁燃起一些希望,然而想象中的美妙远不及现实的残酷,这微薄的稿酬并不能减少“我”的自惭形秽。由街市的浮华联想自身的窘境,不是悲从中来,竟“不知不觉地唱起几句久忘了的京调来了”。这样苦中作乐的幻境在上海人一声怒骂中惊醒,“我呆呆的站住了脚——不知是从何处发出来的感情,忽而竟禁不住哈哈的笑了几声。”笑声里辛酸与麻木并存,感性的偏执与理性的脆弱得以显现。这正是人物在长期经济的困窘和束缚下近乎麻木而病态的孤独心理状态。随后“我在几家估衣铺里,问了些夹衫的价线,还了他们一个我所能出的数目,几个估衣铺的店员,好像是一个师父教出的样子,都摆下了脸面,嘲弄着说:“侬(你)寻萨咯(什么)凯(开心)!马(买)勿起好勿要马(买)咯!”可以看出市井小民对“我”这个落魄的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弄和羞辱,而他们口中所说的话如此连贯自然,可见对像“我”这样落魄的人出言嘲弄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这也从侧面揭示出“我”在经济压迫中体会到的绝望而又偏执的孤独的原因。小市民阶层的欺穷媚富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共通的心理状态。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第2张

随后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的情感孤独

尽管“我”和陈二妹的相识给“我”单调混沌的生活平添一缕温情。在“我”困顿不堪、生理和心理都因没有日光而日益萎缩之时,忽而听了一声关切的、柔和的、又是怯怯的吴侬软语,“如何能不红起脸来呢?”随后“她”竟邀我同坐,起初的疑惧完全消失了。“你每天当我回来的时候,总站起来让我,我却觉得对不起得很。”“我”,一个充满浓郁感伤主义情调的小知识分子的自哀自怜,却使她顿然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挚情怀。她劝“我”不要抽烟,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对烟厂的“切齿怨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本心的关怀。从这以后,两颗孤寂的心比邻而居,彼此都找到些许慰藉。

正当“我”和陈二妹由相识到渐渐相知,“我”得了神经衰弱症。“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只是这件小事,竟让“我”和二妹陷入再度的隔膜。“有时候她深深的看我一眼,她的黑晶晶,水汪汪的眼睛里,似乎是满含着责备我规劝我的意思。”,“ 她对我讲这话的时候,她的疑惧我的态度更表示得明显,她好像在那里说‘呵呵!你的事件是发觉了啊!’”,显现出在不同阶层背景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不信任和隔膜。而“我”,痛恨她无语的责备。虽然后来“我”买来茶点,“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昨天的那封挂号信的来由说给她听,又把今天的取钱买物的事情说了一遍”,“我”被陈二妹“因规劝我而洒”的眼泪深深打动了。当陈二妹对“我”的误会消除之后,她“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着桌上,好像怕羞似的”,并加了一连串的道歉“噢,我错怪你了,我错怪你了”。为了表达我对她的友情和爱意,“我”坚决地答应:“我从今天起,就答应你把纸烟戒下来罢!”这样而来,“我”的心灵看似得到一丝慰籍和满足。

然而,前后两次“我”心灵上获得的慰藉和满足无法使“我”真正摆脱内心的情感孤独。“我”的理性却命令我说:“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 ......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所以,“我当那种感情起的时候,曾把眼睛闭上了几秒钟,等听到了理性命令以后,我的眼睛又开了开来”,“我”终于艰难地抑制了情欲的冲动。

小说的结尾处,“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又再次烘托了“我”的哀愁、苦闷和孤独。“作者描写景物, 使之与人物的心情一致。对于深夜的歌声和白云的描写,令人感到仿佛周围的景色也在为失业落魄的青年哀愁。对于“ 我”如今的境遇, 没有具体说出, 却使人感到那一定是痛苦到无可想像的地步。”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第3张

结语:

在《春》这部小说中, 男主人公是一位终日守着自己书籍度日, 满腹经纶,却无法找到工作, 不能养活自己的无业知识分子。这个人物的生存困境告诉我们, 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出了问题: 在一个拒绝知识、不需要知识的社会里, 知识分子只能如同丧家之犬。在人物的经历之中,在人物情绪的流动中, 男主人公的失真、失意、失望以及他全部的忏悔和剖析,都指向外界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造成了作者早年生活中的孤独和苦闷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也就常带着作者“自叙式”的孤独状态。

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赏析_春风沉醉的夜晚郁达夫电影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