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桃花源诗全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桃花源诗全文翻译及注释

所见所闻的意义何在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罗晓晖

一、文本观察切入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叙述了怎样的所见所闻,这些见闻与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怎样的意义,可以构成基本的分析视角。于是文本分析存在两个基本问题:

1.本文的所见所闻,具有怎样的特殊性?

2.文中的见闻与故事,其意义是什么?

二、具体的观察与解释

1.所见所闻:写了什么和没写什么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凡是描写性的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它写了什么,还要关注它没写什么(对可能在该环境中存在的景物或景象,文本回避了对它们的描写);要关注它写了什么,依据写出的内容分析出缺乏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够对文本中所写内容的表达意义进行推测。

在桃花源里面,有些什么和没有什么,值得关注。

综合文本信息,关于桃花源里有些什么和没有什么,存在下列分析:

(1)生活场景与外部世界的一致处。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农业社会中一般的农村景象。尽管土地平阔一些,房屋整齐-些,田野景象美好一些,但桃花源并不是仙界,而是一个普通的人间生活场景。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外部世界是一致的。

结论:在生活图景上,桃花源符合农业文明背景下农村的一般特征,并不存在与外部世界不同的地方。

(2)桃花源里与外部世界的不一致处。

①有安宁,没有战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说明这里老少皆能各得其所,生活安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这里没有经历改朝换代的战乱,生活安宁。

②有和谐,没有争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人情美好、风俗淳朴。

③有劳作,没有权力——“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过着耕种生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对外部世界的改朝换代等事项感叹惋惜,说明这里没有权力压迫和权力斗争。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桃花源诗全文翻译及注释

(补充一点,根据《桃花源诗》,这里也没有教育,没有文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里有季节而没有历史,有快乐而没有劳心之累。)

结论:桃花源与外部世界的不同在于,这里是安宁、和谐的,没有战乱争斗,也没有权力压迫。

(3)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本文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安宁和谐的农业社会生活景象。在这里,人们的劳动与生活方式与外部世界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权力的更迭,没有社会的动乱,如此而已。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所谓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可怜的理想;这个“理想”并未设想出一种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仅仅立足于现实社会,仅仅指望这个社会没有动乱,只要能够安宁地、不受打扰地生活,这就够了。

2.时间、空间和心态:一个静止封闭的世界

桃花源在时间与空间特性上,显示出时间上的静止和空间上的封闭。桃花源中的人,在心态上也显示出拒斥外部世界的特征。

(1)时间上的静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里的时间仿佛是不流动的。“问今是何世”,在这里,没有朝代变迁,也相应地没有“晋太元中”这样的时间概念。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诗》所说,“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在这种以农耕满足全部生存条件的情况下,自然的节奏就是人的节奏,“历史”是个多余的概念,生活就是单调地在季节轮替中无限重复。

(2)空间上的封闭。

桃花源在空间上的封闭是显而易见的。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暗示与外部世界的空间距离比较遥远:渔人越过桃林抵达小口,穿过“初极狭,才通人”的山洞才发现桃花源,说明这里与外部世界是充分隔离的。渔人引导太守所派的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也充分证明了这里是相当封闭、难以寻觅的。

(3)桃花源中人的心态。

桃花源中的人们,对外部世界是拒斥的。

封闭在桃花源中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情形并不了解。当渔人进入,他们谈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的渊源,说明他们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但是,文本中看不到他们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在渔人离开之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告诫,更明确地表明他们拒斥外部世界的心态。他们希望始终与外部社会隔离。

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在文本中有揭示。对外部社会中的朝代更迭,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表示“叹惋”,说明桃花源中的人不愿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这既是基于来自先世的对动乱的恐惧记忆,也是出于对安宁的桃源生活被打扰的忧虑。

(4)结论。

时间、空间和心态上,桃花源是一个静止封闭的世界。这实际上折射出安全感的匮乏。

静止意味着不变动。封闭意味着不受打扰。拒斥外部世界,意味着安全感的缺乏。整体而言,透过全文所有分析,可知文本意在表现对安宁的、安全的、和谐的、不受打扰的生活的珍惜与渴望。

这也是全文的主题结论。

本文刊发于2022年3月

来源《语文报·青春阅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