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处及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思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处及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思

【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行君子,如果能做到对所有事情都敬畏,对所有人都恭敬,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会把你当兄弟对待。句子为什么还要担忧自己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满心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前面一章,孔子刚刚告诉他说“君子不忧不惧。”可是没有兄弟这个事也要忧愁而不能释怀。可见司马牛是个不容易改变的忧愁体质。这个“忧无兄弟”跟宋人“杞人忧天”有一拼。这都是天命注定的事情,你忧了愁了就可以改变这个事实吗?做老师有时候就是件痛苦的事情,你苦口婆心跟学生讲道理,而他却我行我素,你拿他还真是没有什么办法。

朱熹注:“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这就是传统解读的代表。他们认为司马牛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虽然违背儒家一贯倡导的“孝悌”观念。但由于司马桓魋“犯上作乱”,所以在上一章孔子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自己做到内心无愧就可以了。

“文学科”优等生子夏劝解司马牛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种天定的事你就无须忧虑了。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到底有没有兄弟

在司马牛问仁章中,我们介绍过后儒推导说司马牛是司马桓魋之弟。这一说法是完全不可信的。估计原因在于他们俩都是宋国人,都姓司马,且同时代。本章清楚明了地记载了司马牛自己的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司马牛亲口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后儒们非要解释说,司马牛具有坚定的儒家价值观,不认他那个专权作乱的亲兄弟司马桓魋,所以说他没有兄弟。这就有点像是人进了精神病院,你说自己是谁不可信,要医生说你是谁才可以。

假如真像后儒们说的那样,司马牛有大义灭亲的精神。因反对自己的亲兄弟专权作乱而不认这个亲人,那么司马牛就是个假儒者。儒家把“孝悌”作为修仁的首要,真儒者就必然会遵循“孝悌”的要求,对父母兄弟的行为可以不赞同,但因此而不承认自己有这个兄弟是万万不可能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在儒家看来,父母不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对父母如此,对兄长也应如此。《微子》篇中,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关于如何处理与亲人的关系,《论语》中还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君子不施其亲”,“无求备于一人”,“不失其亲”,“君子笃于亲”等等才是儒家对待亲人的态度。

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司马牛的生平和社会关系的记载可以看出,司马牛与司马桓魋是兄弟的推论并不被司马迁所认可或者晚于司马迁年代。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处及意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思

子夏对命定论的突破

子夏对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朱熹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为而为,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已。”“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朱熹认为天意不能移,人要顺天受命。子夏说既然人要“安于命”,又应该不间断地“持己以敬”、“接人以恭”,这就能得到天下人兄弟般的爱戴。朱熹说这是子夏为了宽解司马牛的忧惧,而不得已说出的话。

我们认为朱子没有完全理解子夏的话语及其思想。子夏的这一段话不仅仅是为了宽慰司马牛的忧惧之心,更是非常重要的子夏思想阐述,是对儒家“命定论”的突破。

子夏引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肯定了儒家的天命观。让司马牛明白有些事情,比如说有没有兄弟这样的事情就是天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儒家的这个“天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和技能受限的情况下对客观存在的尊重和肯定。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期,生死就是命定,人无能为力,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子夏劝司马牛不必为这个事情而忧伤。

子夏在肯定了天命观之后,话锋一转,对司马牛说,虽然是天定的事情,但通过人的努力,天命也是可以被改变的。虽然我们命运不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命运也是苛刻被改造的。怎么改?从自身去改,培养自己的诚敬心,对事敬畏,对人恭敬。

这是子夏思想中的辩证法,是对儒家“命定论”的有限突破。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如果能努力修行自身,对事“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的意思是说没有兄弟虽是命定的事,但你只要努力修行君子就能得到更多的兄弟。子夏认为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力可以胜天。虽然子夏有偷换概念之嫌,“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兄弟”是指兄弟般的情谊,并非司马牛“人皆有兄弟”之中的“兄弟”是指血缘关系的亲人。

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敬而无失”是对事,“恭而有礼”是对人。一些专家把“敬而无失”解释为“敬慎而没有过失”,或者说是“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把“失”当做“过失”“差错”来理解。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过失、差错、错误之类的意思在《论语》中都用“过”字,“失”跟“过”一样,在《论语》中用得也很多。如,“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的这一章中就用了四个“失”字,“失”在本章中应解释为其本意“遗失”、“失去”。“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朱子解释为“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朱子把“失”解释为“不间断”,也就是“不失时”的意思。朱子也没有解释为“过”。我理解的“敬而无失”是对所有的事情都要心存敬畏之意,不要有所遗漏。不能有选择性地觉得对自己有利的事就敬,对自己无利的就不敬。子夏的这句话是对孔子“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思想的借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子夏把孔子的治国思想引申到君子修身上来。意思是修行君子,如果能做到对所有事情都敬畏慎重,对所有人都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会把你当兄弟对待。君子根本就不用担忧自己没有兄弟!

子夏劝解司马牛的这段话,给我们留下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两句千古名言。这两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既体现了儒家不局限于天命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也体现了儒家“天下大同”亲如一家的理想。

道客村曰:

死生有命天注定,我命由我不由天;

敬而无失恭有礼,天下大同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