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1张

品读悼亡诗:余秀华的《玲儿》与何其芳的《花环》你看哪首更美?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2张

对于诗人余秀华及其她的诗歌,当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我国文坛的老前辈何其芳先生,我想大凡热爱诗歌的人们,都会记起他的诗歌和散文。老先生于1977年7月24日去世。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许有些年轻人会淡忘了他。所以对老诗人简介几笔: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文归正题:最近浏览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发现了一首悼亡诗:《玲儿》,诗人在诗中悼念的是一位名唤“玲儿”的20岁的女子;真是无独有偶,八十九年前即1932年9月19日夜里,当时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时年20岁的何其芳也写了一篇悼亡诗——《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他诗中悼念的少女名字也叫“玲玲”。

下面我们把两首诗附录如下:

《玲儿》

作者:余秀华

玲儿是一个瘫子20岁时喝农药自杀玲儿爱着一个男人:她的明哥现在是我的明哥.我们的明哥在城里我和玲儿在乡下.玲儿死的时候喊明哥的名字现在我和她一起喊她在坟里,我在阳世.风吹过坐在她坟头的我风再吹不到她风吹着清白如玉的她吹不动浑浊如泥的我.风把玲儿坟头的草吹青了又吹黄风把我的眼泪吹干了又吹来阴阳两隔的两个女人在夕阳里都有漫长的影子.玲儿啊,你如果不用死亡骗取明哥一篇悼词我怎么会用一生的悲伤爱上他一时的哀痛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作者:何其芳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3张

何其芳的:《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赏析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4张

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何其芳的:《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赏析:

这首《花环》是何其芳年轻时的作品。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学生时代的他不满丑恶的社会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在何方?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于是思想感情较多徘徊在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然而现实往往留下的是无限的寂寞和忧郁。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这些恐怕是年轻的诗人创作此首诗的心境吧。

我以为,读何其芳的早期诗歌最好结合着去鉴赏一下他早期写的一些散文。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在散文中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何其芳散文别具风格;回过头来我们再品味他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恰恰是他别具风格的散文的浓缩。我认为那些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可、喜爱的现代诗,大都做到了毛主席所预见的创作新诗的道路:

“一方面要继承传统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

毛主席还指出新体诗的基本形式特点,他说:“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何其芳的:《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这首诗恰恰符合毛主席指出的这些特点: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何其芳在幼年时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何其芳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这些和他汲取我国古典诗词的营养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结合他的这首诗分析一下: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我们先看“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

这首《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就突出表现了这一艺术风格。该首诗分小节,每一节四句,每句字数基本相等,基本是每一小节偶数句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在总体形式上以节为单位,共三节。每一诗节中,句与句之间顿(音尺,或音组)得均齐,比如第一节四行,前两行各三顿,后两行各四顿,两两相对。全诗每个诗行不超过四顿,每个顿所含字数并不一致,因此视觉上可能感到参差不齐,但读来和谐动听,显示了规律中见自由、自由中显规律的艺术辩证法。

(2)·我们再看诗中的“形象和意境。”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歌创作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毛主席的这段话精确地概括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特点。何其芳的这首诗就运用了形象思维来创作的。而且运用了“比喻”等方法。

这是一首悼亡诗,悼念一个纯洁的少女——小玲玲。诗中的第一小节运用了"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无人记忆的朝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等一系列意象来隐喻"小玲玲"那未被凡俗玷污的纯洁脱俗之美。

作者觉得这样还不够,如果这些美丽的比喻给我们看到的仅是小玲玲的纯洁之美的话,紧接着诗歌的第二小节,诗人又满含爱怜、赞许、欣赏的态度深入地对少女——小玲玲的与俗世无牵的"寂寞"、"悲伤"的心理情感世界进行了细腻地揭示。令人叹服的是,这种心理情感的揭示不是诗人干巴巴地空洞的抽象的直说,而是诗人为我们读者展现了四幅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这画面有景有人,而这人物(小玲玲)又满含情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了: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在这四幅具有立体感的意境画面中,一个对美好生活充满着追寻的富于幻想的纯洁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了!(1·“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2·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3·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4·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5张

1·“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2·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6张

3·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7张

4·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最后我们再欣赏诗的最后第三小节:

诗歌的第一节描写小玲玲的纯洁美;第二小节诗人写少女——小玲玲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她经常沉浸于幻想之中。从而使这位少女的"美丽",从外表到心灵都达到了纯粹、理想的境界。一个未被凡俗玷污的脱俗美少女形象便站在我们面前了。

于是最后,在第三小节,诗人满怀深情地对这个心地善良的美少女抒发了由衷的赞叹: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诗歌最后这一节是难点,也是重点。说是重点,是因为最后这四句是道破这首诗主旨的点睛之笔。

在诗歌的第一节用三个意象“花”的“最香”、“朝露”的“”最有光”、“小溪”的“最清亮”,连用三个“最”字,写出小玲玲的纯洁之美。第二节又以四幅画面写出小玲玲在生活中是常怀有美好的幻想的姑娘。

然而,这位纯洁、善良的小姑娘的人生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便有了诗歌的第三小节这四句最难理解,也是最令人回味无穷,精妙无比的诗句。尤其那句:“你有更美丽的夭亡。”成为诗坛多少年来人们称道的经典之句。

我以为对于这首诗结尾这四句诗意的诠释,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少有诠释得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因为许多人对这四句诗句的诠释没有从诗学理论的高度来着眼分析。

按我们一般的审美习惯推想,这类悼亡诗所贯穿的情绪总是对死者的惋惜与悲叹,但《花环》一反常情,把这个少女的“流泪”、“悲伤”、“忧愁的日子”竟说成“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更有甚者,竟说这个少女的“夭亡”是“更美丽的”,这难道不是有违常理吗?

实际上,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经常用的“反常合道为妙”在何其芳这首新体诗中的运用而已。

所谓“反常合道”,作为我国古典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是著名诗人苏轼在总结了自己创作经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所谓反常合道。就是超乎常规,合乎常理。就是“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布莱克语)的创造。

细而言之。反常就是在内容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所谓合道,就是表面看来不合常规,不合形式逻辑,却在根本上合乎情感的逻辑。读者不仅不觉得不合法度。反而感到新颖、奇突、别出心裁,倍显功效。诗意于不自意中把我们读者引入一个隽永的艺术境界。何其芳的这首《花环》正是印证了严羽提出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还有沈雄也说过的:“所谓无理而妙者,非深情者不辨”。(《柳塘词话》)

 诗人是这样看这位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少女的:她的泪犹如珍珠,流出来的忧伤恰似飘忽的幽思而"没有名字"——不是“没有名字”,是说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这位纯而又纯的的少女的无限的幽思呢?!

而诗人是理解的:作为美的弱小者,在强势的污浊的社会势力的威逼下,她依然出污泥而不染,她有着许多应该得到的美好的幻想,然而现实是不会实现她的美梦的。即使这样,她的心地永远也是善良的!她的美丽无瑕恰恰反衬出社会现实的丑恶,所以她度过的日子越是忧愁,也就越彰显出她美丽的人生。

最后诗歌的结句"你有更美丽的夭亡"。由于她在短短一生中,始终保持着纯洁美;以丰富的想象力追寻、憧憬着美好的人生;面对着黑暗与污浊的 现实,她流出善良的泪水。她生得美丽,死也就更加是美丽的。欣赏到此处,我不禁联想到《红楼梦》中不被污浊的封建社会所容纳的林黛玉的身影,她那首:《葬花吟》中的诗句萦绕耳畔: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年轻的诗人何其芳诗中的美少女——小玲玲又何尝不是又一个林黛玉呢?

年轻的诗人何其芳诗中的美少女——小玲玲在现实社会中难道还少吗?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8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首诗中的小玲玲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我以为,这首诗是诗人对早逝青春的挽歌;这首诗是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在诗中,诗人把自己面对黑暗的社会找不到出路的固有的忧愁、寂寞情怀寄托于她所塑造的美少女——小玲玲身上,又将这种美,定格在少女的夭亡之中,这是何等的凄美!

诗中结句:“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一句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因为如果能够把为在污染的尘世,保持美和纯洁而死去看做是一种"幸福",那该是一种何等高尚的品格呀!同时我们也洞悉到这也是诗人对污浊黑暗社会的控诉——正所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9张

她在短短一生中,始终保持着美和纯洁,生得美丽,死也是美丽的。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无论是在思想进步性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10张

品读悼亡诗:余秀华的《玲儿》与何其芳的《花环》你看哪首更美?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11张

诗人余秀华

二品读何其芳的《花环》一诗之后,再看看余秀华的这首《玲儿》你觉得哪首更美?

《玲儿》

作者:余秀华

玲儿是一个瘫子20岁时喝农药自杀玲儿爱着一个男人:她的明哥现在是我的明哥.我们的明哥在城里我和玲儿在乡下玲儿死的时候喊明哥的名字现在我和她一起喊她在坟里,我在阳世风吹过坐在她坟头的我风再吹不到她风吹着清白如玉的她吹不动浑浊如泥的我风把玲儿坟头的草吹青了又吹黄风把我的眼泪吹干了又吹来阴阳两隔的两个女人在夕阳里都有漫长的影子玲儿啊,你如果不用死亡骗取明哥一篇悼词我怎么会用一生的悲伤爱上他一时的哀痛

语文老师湖畔悠悠心给大家留的诗歌鉴赏问答题如下:

1·八十多年后,诗人余秀华为我们编织了一位名字也唤“玲儿”的凄美故事。诗中人物不仅是被悼念的死者——玲儿,另外还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玲儿死的时候喊的“明哥”;再有一位就是悼念者——“我”。诗人通过这三个人物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通过品读何其芳的悼亡诗《花环》之后,再认真品读一下余秀华的这首《玲儿》,同是悼亡诗,二者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3·如果让你衡量一下这两首悼亡诗的优劣、高下、精粗、文野,你有哪些高见?

4·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歌创作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结合余秀华的这首诗谈谈你的看法?

5·鲁迅先生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音节,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位置。”请结合何其芳和余秀华所写的这两首悼亡诗谈谈你的看法?

6·1957年1月14日,毛主席在与诗人臧克家和袁水柏谈话时说:“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致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另外鲁迅先生也认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的,只要顺口就好。”请结合何其芳和余秀华所写的这两首悼亡诗谈谈你的看法?

7·初读余秀华的这首《玲儿》你觉得在文体上是散文?是小说?还是更是诗歌?

8·余秀华的这首《玲儿》中的诗句哪些句子最感人?为什么?

9··品读何其芳的《花环》一诗之后,再看看余秀华的这首《玲儿》你觉得哪首诗更美?

余秀华最感人的10首诗_余秀华最感人的13首诗  第1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