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孔子世家原文和翻译(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原文和翻译(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原文和翻译(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原文: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翻译如下: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您允许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世家》只记载了孔子走的时候,老子送了两句话,那孔子都问啥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记载了,应该是孔子问礼之后老子说的话,那时候孔子还没周游列国,见原文: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翻译如下: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在《礼记·曾子问》中也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

《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馆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初有司与?」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翻译如下: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腆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

我们看完这三段,你就会发现其中孔子年龄跨度极大,《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却说孔子有一堆弟子了,应该是三十岁以后。《礼记·曾子问》中有子夏,子夏是李悝和吴起的老师,但是子夏却是孔子晚年收到学生,所以是孔子60岁以后的事,那么关于孔子问礼这个事,就值得仔细来思考了,总结就是两个问题;

一、孔子和老子见过面没有?

二、孔子见了几次老子?

按照上面说法孔子应该见过老子三次,但孔子问礼时年龄差异如此巨大,我们也不得不对孔子问礼一事产生怀疑。就目前来看有没有老子这个人,也是众说纷纭,老子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

战国中期以后,老子受到道家学派的普遍崇奉,汉初更是无为而治,也有可能是为了神话老子,就创造了孔子请教老子的事。因为孔子被当时人视作圣人,既然孔子请教老子,那么老子便比孔子更为高明了。

当然道家这种事经常干,当年由于发展不过佛教,道士王浮就编写《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在西方传道,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所以佛教就别和我争了,我们三教同源,但是我比你先授业,是你师兄,儒家就别说话了你家圣人是我家老子学生!这假的不能再假了!

我们本着无风不起浪的的原则,还要相信司马迁的人品,所以我相信孔子是见过老子的,但是《孔子世家》这一段和前面一样,还是很乱,既然是和南宫敬叔一起去的,联系后文是孔子三十岁之前了,当时孔子已经在鲁国做官了,而不是季氏。

老子说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这句话几乎就是寓言了,孔子天纵之才,见微知著,铲除三桓最后失败,一直流亡,正是能够洞察一切,才多次濒临死亡,匡地被围,陈蔡断粮,仓皇逃离齐国,宋国断树之危,卫国一出一入之险等等,孔子是喜欢评论人的,见前文写的《孔子的处世之道》,那也是部分罢了。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这里你就知道老子多么厉害,预言成真!

而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句话正是说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人子者毋以有己就是孔子的孝,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就是孔子的忠,君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论语》:“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什么是忠恕之道呢?

《孔子家语》:忠说的比较详细:“君子有三恕”:有父母亲不能够孝顺,却希望儿女能够孝顺我,这个就不是恕道了;有领导、君主不能事奉得好,不能够尽忠竭智,领导对我都不满意,我却要求属下特别听话,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办事,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长不能够恭敬,还要求弟弟妹妹恭敬我、友爱我,这也不是恕道了。

这一段明显的可以看出,司马迁是看过左传的,因为左传里面的预言很多,也没准是老子的后人篡改的,以此来显示老子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