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张

第181章 春 夜 喜 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草堂时写了这首山水诗。通过对春夜降雨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这首五律诗处处流露着“喜”字,诗人从盼雨到听雨、看雨,接着最后写想雨,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可亲可爱的春雨形象,情趣盎然,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文结构清楚,承接自然。诗中细节的捕捉和描绘非常精当,用字凝练优美。

第182章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经受离乱之苦后,终于在成都建了草堂,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诗人为此非常高兴。于是,诗人独自漫步江畔,见春景生情,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诗人最后还是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诗人一边赏美景,“时时”还会听到小巧可爱的黄莺在树枝间鸣叫,“时时”两字表明诗人不是偶尔听到,而是频繁、总是能听到。“娇”字写出莺声娇柔轻软的特点。“自在”两字不仅是写黄莺的姿态,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黄莺给诗人带去的轻松愉快感觉。诗人以漫步为线索,通过视觉和听觉角度,勾勒自己行进中的春景见闻,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纷繁热闹。最后诗文以黄莺歌声“恰恰”结束,余味无穷。

这首小巧的七言绝句,优美自然,流畅和谐,灵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虽然只写了“花”、“蝶”和“莺”这三种事物,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气息,言简而义丰。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2张

第183章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是裴迪和王维的唱和之作,王维隐居于蓝田(今属陕西)辋川别墅,别墅中就有华子岗、竹里馆、鹿柴等多处景色,王维和裴迪各赋五言绝句二十首,这就是其中一首,描写了华子岗上优美的秋景。

这首五绝精选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零散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了一幅声色俱佳、动静相宜的风景画,语言简洁,韵味丰富,情趣盎然。

第184章 枫 桥 夜 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一个秋夜,停泊苏州枫桥,看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幽美景色,客居他乡的诗人陶醉其中,写下了这首清丽隽永的小诗。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3张

第185章 滁 州 西 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中主要写了诗人在春游西涧中看到的景色。

纵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性高洁,向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忧国忧民,有济世之志。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锡》也有体现。

这首七绝小诗寓情于景,诗人心境恬淡,情绪忧伤的情态完美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平淡,表达含蓄,意蕴悠远。

第186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中写了雨中长安清新的早春景色。

诗人看着清新美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说完这句话还感觉无法表达对早春的赞美之情,于是又在最后加了一个对比,用“烟柳满皇都”和早春之景对比。诗人认为早春草色要比满城处处烟柳春色不知要好过多少倍。因为,青青春草色,娇柔细嫩,饱含水分,它预示春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非常珍贵。而满城都是烟柳,已经是寻常景色,到处色彩绚烂,反倒不那么让人喜爱了。

这首七绝诗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春景,仅写春草,用极简朴的语言,却把早春特殊的清新之气,写得传神,妙趣横生。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腻,视角之独特。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4张

第187章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系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词一句中融入真率自然的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日落西山到新月当空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对照描写。前两句写夕阳余晖中的江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快落山的太阳照射在江面上,“铺”字恰到好处,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面上,很有画面感。从动作角度,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温馨、闲适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江水静静地流着,江面偶尔溅起细小的水花。光照面积大的部分,呈现一片神奇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发现江面上的两种颜色,描绘出夕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奇景。诗人陶醉了,把自己的心绪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升起的夜色。诗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直到初月升起,露水散布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低头一看:呵呵,绿色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露珠,就好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喻露珠,很贴切,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光照下,露珠闪烁的晶莹的光泽。偶一抬头:哟,一弯新月冉冉升起,这就像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明亮的弓!诗人由低到高,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从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不禁脱口赞美它的皎洁,直抒胸臆,把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通过对“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自然、宁静悠远的意境!用这样神奇巧妙的比喻来着力为大自然真实着色,描景写形,叹为观止。由描绘江上落日,到赞美皓月清露,这中间好像少了一个时间上的“接头”,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承接起来了,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在江边,从落日黄昏一直观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中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5张

第188章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湖上风光,视野非常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则着重写“湖东”景色,最后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环境,然后展开写景;后面是先写景色,后介绍环境。

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这是一首七律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淋漓尽致的细致刻画,而在于情景相融,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视觉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第189章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这首诗就是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诗中以写江南雪景,寄托自己坚忍不拔、抑郁苦闷的情感。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雪,但是诗人在前三句都没有正面描写雪,最后点出雪,却把雪和江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江是不存雪的,雪到江中就化成了水,而只有在远处,才会有江中覆雪的错觉,无论是天上地下,到处都被大雪覆盖,一片苍茫,使人产生了一种空蒙、遥远意境,天地间只有老翁独钓这一景,这就使渔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寒冷寂静的日子里,渔翁却仍然江中专心钓鱼,他清高孤傲、凄凉倔强的形象就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诗人没有说渔翁是否钓到了鱼,钓了多长时间,而仅仅叙述他垂钓的形象。诗人感觉那孤独垂钓的形象融入了白茫茫的大雪之中,给人无限虚白空寂之感,诗人生发无限遐思,韵味无穷。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6张

第190章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景图。

秋季的萧瑟,常常让人产生伤秋之感,而诗人在诗中歌颂了秋色的美丽,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尾戛然而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第191章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七律诗是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六朝古都建康。虽然此时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两岸,依旧酒旗招展,丝竹声声,一派热闹繁华胜过京城。

整首诗表达委婉,情感悲怆。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7张

第192章 登 乐 游 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排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上古原。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8张

第193章 春 江 花 月 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八句,诗人描绘了一幅奇美的春江月夜画面,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升起,好像是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月光照耀着江面,随着波浪闪耀到千万里外,什么地方的江水没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花草丰茂的原野,月光洒在满是鲜花的树林中,星星点点,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闪烁。月光皎洁,使人感觉不到空中飞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烘托了江景的宏大气势。月光涌动,一个“生”字赋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机,使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各种花草在月光点缀下有一种静谧神奇的美。因为月光的普照,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月光的颜色,感觉不到有飞霜、看不到小洲中的白沙,浑然一片,只有皎洁的月光高挂空中了。诗人写月光下的景物时,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空灵宁静的月夜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难免陶醉其中。细细品味这几句诗,意境美不胜收。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意思是江水、天空成为一色,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在空中。整个世界都在月光照耀下,成为了银白的天地。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想到了永恒的月亮和人世变迁。于是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奥秘,感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说明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生代代无穷无尽,就和永恒的月亮共生于宇宙中了。诗人突破了个人情感窠臼,想到了整个人类绵延不绝,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执著和热爱。诗人不因个人生命短暂而悲伤,从人类的绵延中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紧承上一句,诗人写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绵延不绝,江月年年岁岁如此。不知道这“江月”在等待着谁,一直在这里徘徊却总是等不到那个人。在月光下,只有长江水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诗文在这里写出了江月徒徒等待,江水无情年年奔流。这为下面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做了一个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概述了春江月夜中思妇和游子分离两地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白云”指代远去他乡的游子,“青枫浦”常常用来指分别的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扁舟子”指代的是行踪不定的游子。这两句和上边两句的意思一样,只不过是用问的形式,“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进一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感。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楼上妇人思念离人。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愁思,而是又通过“月”这一景物衬托她的怀念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到“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将“月”拟人化,描绘月亮徘徊在空中不离去,它照着梳妆台、房中的帘子、捣衣的砧石,卷不走,拂不去。一个“卷不去”,一个“拂还来”,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思妇被月光牵起的思念之情让她分外烦恼。“徘徊”两字既描绘了月光浮动、游移不定的情景,又将月光拟人,月光可怜思妇在楼上徘徊不肯离去。一词双关,很是精妙。“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月亮不也同样照着远方的人吗?虽然我们共同看着同一轮月亮,但是彼此不能相知。我真希望随着月光而去照耀着你啊,用月亮寄托我的思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仰望长空,想到鸿雁不停地飞翔,也不能飞出月光之外,鱼龙从水中跳跃出来,却也只是在水面上留下圈圈波纹。思妇和离人相隔太远,即使是鱼雁这些传递音讯的动物也无法联系到离人,这更增添了她的愁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八句写的是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说的是游子昨夜梦见潭水上漂满了落花,看见春天已经过去大半,但是他却还不能回家。“可怜”两字道出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无尽愁绪和感伤。“江水流春去欲尽”到“碣石潇湘无限路”的意思是:江水流动中春天已经过去,时间飞逝,江中落月日复一日地挂在天空,游子青春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江潭落月沉沉,深埋在了海雾中,天空变得黑暗,游子的心也更加凄凉,想到回家的路途那么遥远,游子心中备感孤凄。“沉沉”两字增显了环境的凝重,渲染了游子的孤寂心情,“无限”两字形容游子和家人相隔两地,相距遥远,同时这个词也表现了游子内心无限的思念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游子看着月亮在想,不知道有多少人趁着这月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游子内心千头万绪的思念,绵延不绝,伴着月光星星点点地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文融情于景,留给人一个无限遐想。

这是一首宫体诗。整首诗贯穿“月”这个主体,将各种思想和月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悬、西斜、隐没是整首诗感情色调起伏的标志。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等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情寓景中,景色含情,再加上月光的衬托,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画卷跃然纸上,融情、景、理于一体。整首诗被点染上了静谧、空灵的艺术色彩。同时,该诗的韵律节奏平和、抑扬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韵律圆美而富于变化。每一处由景写人后又由人写到景的转换自然,衔接紧密,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诗虽然写的是相思之愁,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愁绪的,而在月景这个大环境的衬托下,思念之情也变得淡淡的、静静的了。诗文写得曲折委婉,但不矫揉造作,如水流一样自然流畅,表达的思愁却更加深刻,这绵延不尽的思念即使到诗文最后也没有断绝,余音袅袅。诗人笔下的思念哀而不伤,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见诗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后人点评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9张

第194章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大约是诗人在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李白写《行路难》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愁苦和对政治昏暗、仕途不顺的愤怒感情。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写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盛情款待诗人的宴会上的场景。“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极力描写了朋友不惜金钱,大摆宴席,表明了朋友对诗人的深厚情谊。但是诗人内心愁苦抑郁,无心饮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为内心抑郁、激荡的心情。诗人拔剑四顾,却看到茫茫然一片,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愁闷、痛苦啊。

接着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到“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比喻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而诗人当时被赐金放还不就是如遇冰川和雪山一样吗?自己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政治仕途坎坷不平。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他想到了姜太公和伊尹两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也曾一度处于困境,但是最终还是登上仕途,成就了一番伟业,所以,这让诗人信心倍增。

虽然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给了李白很大的信心,但是当他想到现实的时候,又再次感慨,并茫然一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世事艰难,有多少崎岖之路啊,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但是,诗人总是乐观而自信的。最后他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路途坎坷不平,但仍会有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的时候,感情豪迈,慷慨激昂。

这首七言乐府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宴会上从内心彷徨气馁,到最后重新回到自信的情感挣扎过程。感情激荡起伏,不断变化。在这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中,既显示了当时政治黑暗,诗人因此失落失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抑郁和不平,最后突出了诗人自信、倔强和勇敢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0张

第195章 岁 暮 归 南 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在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之后写的。孟浩然曾经闭门苦读诗书,满腹经纶。当时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维、张九龄等人的赞誉,有一定名望,但是,这次应试落第,让他非常苦闷,想要直接上书皇上又有些犹豫,心中又不免烦恼,于是,作此诗发泄内心愤懑之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看似写得很明朗,其实内中充满了诗人阴郁的情绪;看似自责,其实怨天尤人。或反语或暗喻,句句曲折蕴含诗人对才不被世用的怨气和无奈。诗意含蓄深远,耐人回味。

据传,孟浩然被王维邀请到内署,恰逢唐玄宗到来,于是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气,于是将孟浩然放还老家。

第196章 春 泛 若 耶 溪——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五言古诗大概是诗人归隐后所写。若耶溪传为西施浣纱处,春水清澈,倒映山影,优美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内心产生无限情怀。

诗人在上文通过对晚风、花路、南斗、潭烟、林月等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迷蒙的春游图。本来就心怀“幽意”的诗人,置身在这种幽静的环境中,更觉得尘世繁杂喧扰,心更向往归隐生活,所以,他最后写“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就像这溪水上迷蒙的烟雾,缥缈变幻,我还是做一个若耶溪边垂钓的隐者吧。

整首诗以行舟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泛舟沿岸的自然美景,无矫揉造作之色。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推移,景色也不断更换,显得丰满不瘦薄,画面不断跳动,也使清幽的环境变得令人轻松舒畅,使人陶醉。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1张

第197章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但十月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攻陷剑南、西山等地,国家陷入战乱之中。

这首七律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198章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从夔州出峡,漂泊于湖北公安,在此作下了这首诗,这时他已五十六岁。诗人到老仍如浮云一样漂泊不定,饱尝艰辛,心中自当颇多感慨,但是,诗人并不因此而悲观消极,而是表现出了暮年壮心不已的顽强精神。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两句再次体现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诗人在这里拿“老马”自比,表明自己虽然人入暮年,但像老马那样还有用途。其中隐含了诗人愤怒不平的心情和心思报国的积极豪迈的情怀。

这首五律用字凝练,比喻恰到好处,情景相融,具有强烈感染力。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2张

第199章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诗中提到雨停停船,可以猜测诗人大概是在水上正遇下雨。待到雨过天晴,诗人便饶有兴趣地停泊船只,登山欣赏雨后美景。

第200章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这是一首怀古诗。隋炀帝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通济渠,为他游览江都提供方便。汴河就是通济渠的一段。隋炀帝在汴水岸边建造华丽的行宫,所以,这条汴河见证了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最后灭亡的整个过程。诗人作《汴河曲》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诗人感慨之余想到了现世,隋朝的历史之鉴,现在的统治者熟视无睹,诗人对国事深切担忧,所以有“风起杨花愁杀人”的深深愁绪。

这首七言绝句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3张

第201章 巫山曲——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

这首七言古诗成功地描绘了神女的形象,写得形象而又缥缈,用语恰当。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传说、峡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行舟峡中的特殊感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第202章 游终南山——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诗人置身在终南山中,眼中只能看见终南山,仰望终南山,它与天相连;环顾四周,也看不到其他的地方。最后,诗人便产生了南山塞满天地的独特感受。日和月从“石上生”,语出惊人,但是,这也是诗人游览中的真实感受。诗人游在终南山中,四周都是高大的山石,他见日月从高山中升起,便有一种“石上生”的错觉。这和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感受相似。有人误解诗人同时写日月,是日月同时升起的意思,其实,诗人来到终南山多日,他把日月并写是朝暮之间,屡次看到日升、月出景象的意思。诗人虽然语言惊人、突兀,但却反映的是他的真情实感,很贴切,从中我们也看出诗人陶醉山间景色,兴味正浓。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仍然写得很惊奇。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那么,“夜”和“景”就不能同时存在,而诗人却偏偏把它们写在一起,让人感觉很奇怪,但细细品味,又很真实,并没有违背常理。这句话只不过是写终南山其他的地方都已经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中,终南的高峰还有些许落日的余晖,突出了终南高峰之高。而下一句诗人将“昼”和“未明”放在一起,初读感觉突兀,但细品来,写的就是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白天了,而终南的深谷还是一片漆黑,极言深谷之深。这写得也很真实。这两句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体现了终南山的高险深广,我们可以想象到终南山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壮观景象。

诗人观景时不由得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写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意思是行走山中的人心性正直,即使山路艰险,心中看来也是平的。诗人用“路险”反衬了自己心中坦荡正直。此时,胸怀宽广、大义凛然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上两句只是诗人在观景的一个插曲,接下来诗人调笔继续写景。“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长风好像在驱赶松柏,风过之处,万顷松柏林发出波涛般的声音。“驱”字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风刮松柏,枝叶向一边倾斜的情景。“声”本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而诗人用一“拂”字,将松柏枝叶随风飘拂同时发出的声音这一视觉和听觉形象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诗人看到高山险峰、听到滔滔松声,心中为之陶醉,心旷神怡。这优美的景色和纷繁的尘世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诗人最后叹道后悔读书,厌恶追名逐利。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这首五古诗写景语出惊人,既奇又险。在写景的过程中又穿插了诗人的感悟,如“山中”两句和最后两句,让人感觉意味深长,内涵深沉。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4张

第203章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这是一首山水诗,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幽美的山景和古朴的寺庙,抒发了诗人的隐逸兴志。

这是一首五律诗,其重点用朴素的语言,巧取意象,创造出了禅院中禅意的幽静氛围。语言平实朴素,寄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5张

第204章 山石——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这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的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时,写下的一篇游记诗。该诗按照行程顺序,写了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时的见闻和感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写诗人安寝之前的见闻和感受。“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写去寺庙的路上情景,行路艰难,沿路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这都随着诗人的前进而不断转换的景象。“黄昏到寺蝙蝠飞”,写诗人“黄昏到寺”时看到的情景。“黄昏”是一个抽象的名词,需要其他景象来反映这个时间名词,诗人于是巧妙地选择“蝙蝠”,蝙蝠本来就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蝙蝠飞就让我们联想到暮色朦胧的黄昏景象。天色已经是黄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于是,诗人便“升堂”。诗人游兴正浓,顺势就坐在台阶上欣赏寺中风景,刚刚下过雨,只见雨后“芭蕉叶大支子肥”,因为上边写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叶和栀子花就非常形象鲜明。那鲜绿的大叶子,肥美的栀子花,格外抢眼,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蕉叶和栀子花笼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这时,僧人便热情和他攀谈,寺僧夸赞寺中的“佛画好”,并拿来火把,带客人去看,壁上的画依稀可见。这时,床铺收拾好了,席子擦得很干净,斋饭也已经摆上,形象地表现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见,主客感情融洽。“疏粝亦足饱我饥”,这大概是主人对僧人的话,既表明诗人走了一天,很饿,也暗露自己闲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宿情景。夜深了,诗人静静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甚至于连虫鸣的声音都没有,“绝”字突出了这种安静的氛围。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虫鸣声不断吧。在宁静的夜里,各种鸣声交织在一起,自当别有情趣。夜深,虫鸣声没有了,而“清月出岭光入扉”的画面接踵而至,于是,诗人又赏起月来,月色清明,静静照着,恬静优美。写夜宿虽然只用了两句话,但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吹衣”),写天明离寺后的情景。天明离开时,“无道路”,表明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诗人行走时说“出入高下穷烟霏”。诗人行走时,四周都是厚厚的“烟霏”,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出现在高处,一会儿隐没于低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朝阳逐渐升起,烟雾渐渐散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亮丽景色便闯入诗人的眼帘。接着诗人发现“时见松枥皆十围”,这既丰富了诗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诗人在继续前行。诗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衣,流水淙淙。接着诗人脱鞋赤脚,涉过山涧,双脚浸润在清凉的涧水中,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画面一个一个展现给读者,画面不断更换,读者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这次出游山寺的整个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出游的经历很美。后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衬,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七言古诗选择画面非常精当,通过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的典型景色,使整个行程的画面完整丰富。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6张

第205章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两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一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7张

第206章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去长安的途中,经过潼关,他看到那里的山川壮美,景色秀丽,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诗人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点出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秋日行旅图是这样的:秋日的红叶在傍晚显得萧瑟苍凉,诗人坐在长亭上独自饮酒。“萧萧”两字,透露出诗人丝丝凄凉的情绪。后一句用笔干净利落,叙述了诗人独饮的寂寞之感。

但诗人没有就此消沉。接下来的“残云”四句,宕开一笔,用雄健的笔力,勾勒了潼关周围苍茫雄浑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南面的华山上,“残云”归岫;北面,黄河对岸,连绵苍莽的中条山上,“疏雨”乍过。“残云”,表明天气将要转晴。中条山上疏雨乍过,给人一种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感。“归”和“过”两个动词,就使静止的华山和中条山,显出了灵活的气息。

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来,只见近处:“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苍青的树色,随关城一直延伸到远方。关外的黄河从北面奔腾而来,在潼关外转向三门峡,波涛汹涌的江河水咆哮着涌入渤海。“遥”字,表现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细听的神态。这段描写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写再有一天行程,诗人就到达长安了。按常理,第一次去长安的诗人心情应该很激动,也很期待,此时,他正应该想着到长安后的安排。但是却没有,他还在梦想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就含蓄地表露自己并非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来。最后写得委婉得体,自然流畅,而又出人意料,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8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19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20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21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22张

什么寺北贾亭西_坑灰未冷什么乱  第2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