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孔丘

功成名就,是人的一生中乐意追求和向往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在这一人生追求的价值体验中,不仅意味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意味着人的自我价值之实现,体验幸福指数的跃升。

在《论语》一书中,已对名誉、名声的价值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并就“达”与“闻”之人生追求进行了辨析。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名声、名誉价值所在,追求名声、名誉意味着什么样的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

孔子关于人生名望价值追求上“达”与“闻”的辨析论说,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人生价值追求上的“达”或“闻”,看似相类而实不同,内在价值内涵上不仅有诚伪之分,而且有善恶之别,不可不加以辨析审明。追求名声之“闻”,或是图名挂号的沽名钓誉;追求名望之“达”,乃是名实相副的功德昭著。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第1张

追求声闻者,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盗取名声之“闻”者,是徒有其名,而无有其实。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他善于巧言令色、沽名钓誉,而实违背以道德、功业获得名誉之实。追求声名之人,不免会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心中却无有一丝的愧疚和悔悟。

习俗对人的评价,往往是从功成名就上进行认可和称赞。在习人看来,功成而名就,既是对自身高素质能力的确认和认可,又是对荣誉光环和令人宠幸的获得,还是彰显令人羡慕的自身富贵和风光。

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而沽名钓誉的众生相。有的做老好人,为人处事谁也不得罪,一味地当好好先生,善于表现,看似人缘不错、口碑较好,实是自私自利心隐藏很深,不容易为人所识破。

有的腐败分子,会上讲起廉政来头头是道,慷慨陈词,装作出一副正人君子;做事上总喜欢搞些面子工程,自我感觉风光无限,而暗地里却是另一副嘴脸,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用金钱为自己地位和名誉铺路。这样的人,虚名夸誉虽隆,而实有之德尽丧。

在孔子的价值观中,功成名遂对于人生来说固然重要,但必须是道德彰著和实干努力的自然获得,而非可走捷径、靠骗取以为得。为人做事一旦有了图名挂号之杂念,则修为不诚,干事业动机不纯,必会因名望所得不能尽如人愿而斗志衰减,甚至精神不振。

现实社会中,在对人的评头品足上,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功成名就,而不论其所以然。只重结果而不看过程,只看光环而不见付出,只看获得而不论道义。这样的评价和评判,无疑滋长了沽名钓誉之行为。有的人为获取名誉而不择手段,有名而无实,成为了社会公德之贼。

君子之修为,贵在信有诸己之实。“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吕氏春秋·必己》)敬爱人,是在己之修为;见敬爱者,是得人之认可。我们当尽心竭力地求其在己之修为者,而不可太必在意别人给予的夸誉和虚名。道德修诸己,功德昭著,必然名望彰显。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第2张

求达者,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中,自孔子的思想起,就已对名誉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刻探讨,并对如何获取功名的兼爱之问题也给予了重点的关注,明确提出了达致功成名就的道术途径和修为工夫。

名望之“达”,既是成功者,又是著名者。功成名就,乃基于德信孚于人,而在事业上藉由拼搏实干而获得。是金子总会发光,有道德功业必有其名。正直之德行、真实之业绩,方能经得起考验而长久为人称道。诚信于己者,必为人所信服赞誉。

“质直而好义”的价值意旨,是为人做事上保持真诚而不自欺,坚持原则而不违背道义。或者说,是内心主忠信,而所行皆合宜,随事制宜。我们常说的做诚实人,办老实事,说真实话,坚守信义而不作表面文章,就在于此。

“察言而观色”的价值意旨,就在于知人、识人。君子不患人不知己,而患己不知人。知人,方能真爱人、敬人;爱人则人爱之,敬人者人敬之。不求人知、无以沽名钓誉,则心真实而不虚;必为人知、功名彰显,则名望实而久远。

“虑以下人”的论说,就在于揭示人生自修于内,而卑以自牧的价值意旨。自卑下,方能尊敬人。“自卑下故能高人”(《文子·上仁》)。只有“虑以下人”者,方能呈现自己的修养而受人尊敬,方能集人之智为己智而智慧超人,方能得人之帮助而出人头地。

人们常以“下人”为羞耻事,而在圣哲看来实是高人一等的德行和智慧表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说苑·杂言》)己富贵而谦卑,甘为人之下,乃是真求帮、得贤。自己展现诚心,则谁会不与于己?富贵而谦恭,真诚地敬爱人,是待人如亲。自身付诸诚意,则谁能不亲于己?

一个人只有虚心而受教,方能得人之助。“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纳众言而不逆拒,则可集思广益,而胜人一筹;众向之而得多助,就会抓住机遇,而众志成城。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第3张

人生的功名境界体验,便是“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人的一生,之所以能达致“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的名望、显誉,乃在于德修于己而得人信之、助之。事业上得人助益,齐心协力,则功名必至于彰著。俗话说的实至而名归,就是这个意思。大德必得其功名,有其实固有其名。

在“达”与“闻”的辨析上,得志之“达”必然闻名、誉显,而追求闻名非必能够有“达”之赞誉。人的名声、声名,可能靠心计巧取而暂时得。“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的闻名,便是假借凿智、巧伪手段以获得者。

追求“达”者,重视修诸己,主要藉由成德建功之实绩而成名、显誉。一个人的功德若能惠及于国人,则国家和人民必铭记在心,表彰和称誉其功德。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实名誉,绝非可以假借不当手段和阴谋诡计所能获得。英模、伟人的名誉,皆是历久弥新、万古流芳的。

在明代儒家学者刘宗周看来,“达在行,闻在名。闻可以徵达,而亦可以假达,故子张以闻为达。”(《刘宗周全集·论语学案·颜渊》)“徵达”者,是名以表实的徒有其名;“假达”者,是名不副实的图名挂号。德行彰著,必然达贵显赫。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的价值论说,是求之有道的正道以为显赫,亦即是藉由自我做出功德实绩而显达之。反之,“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往往是以夸诈之心猎隆隆之誉,而不问所行之合理与否。邦家必闻,虽往往也能得。然必为可耻之行。

人生价值追求上的一达一闻,虽是毫厘之差然有迥然不同的人生效验。“闻”与“达”同是声望、声名之求,但“达”者总是直理而致,“闻”者总是私利之取,迹似而实违。托于“闻”者,矫饰于外貌而不能真情实意。有志于“达”,则真修实干,靠品德和业绩而获得名望。

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沽名钓誉的古人事例)  第4张

立志做一个“在家必达、在国必达”之人,就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积极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为人民服务,干出无愧于时代的伟业。金杯、银杯,不若老百姓的口碑。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把你记在心中。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