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不耻下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翻译

不耻下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翻译

第I卷(文言文)

一、对比阅读

(甲)

罗友作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①集别。友进坐良久,辞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②去?”答曰:“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了无惭色。

(《世说新语·任诞》)

(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③,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⑥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王车骑:指王洽。②便:就。③彷徨:同“徘徊”。④戴安道:西晋人,博学多才,善于弹琴,性高洁,终身隐居不仕。⑤剡:剡县,今浙江省嵊县。⑥便:就。

(归其类)

1.《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关注类别,有助于我们读懂故事。你还记得《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出自哪个门类吗?(填序号)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1)______》,《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2)______》

A.德行 B.言语 C.政事 D.方正

2.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言词义。

文言词汇

方法

解释

(1)何以便去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

________

(2)了无惭色

查找字典法:①结束;②明白;③完全;④清楚(《古汉语常用字典》)

________

(3)经宿方至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

________

(4)人问其故

成语法:无缘无故

________

(析其行)

3.默读选段(甲)(乙),梳理两位人物的行为和背后的动机

(识其人)

4.《世说新语》语言精炼含蓄,长于用虚词表现人物形象。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恍然生动。参照示例,结合上下文,细品画线句加点虚词“便”的作用。

示例:何以便去?

赏析:“便”解释为“就”,这句话解释为“为什么就离开了”。“便”字写出了宣武对罗友吃完就离开行为的不解,从侧面表现了罗友想吃就来,吃饱就走的率真任性。

画线句: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赏析:

(感风骨)

5.上述两篇短文均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小乐对文中两位人物的言行很不解。请结合甲乙两文和助读材料,谈谈你对“任诞”的看法,也帮小乐解惑。

助读材料一:

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在一定时期内,大家共同崇尚的社会风气和习惯)。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世说新语〉》

助读材料二:

魏晋时期任诞为何成为“流行病”呢?一是与所受《庄》《老》及玄学思想影响有关,强调张扬个性而享受人生;一是魏晋社会,篡弒相继,正直之士,朝不保夕,引发“叛逆”与任诞。

——《蒋凡讲世说新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____________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已去:____________

③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8.[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④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令:指县令。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谢安,字安石,谢奕的弟弟。④著:穿。⑤可念:同怜。⑥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⑦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 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3)谢以醇酒罚之 以: (4)阿奴欲放去邪 去:

1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三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著 青 布 裤 在 兄 膝 边 坐 谏 曰

11.翻译下面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12.通过甲乙两则小故事,你认为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乙)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16.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17.(1)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2)甲、乙两文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偷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世说新语》)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太丘舍去(_____)

(2)去后乃至(_____)

(3)俱委而偷听(_____)

(4)言无遗失(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节奏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B.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C.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D.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20.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21.甲乙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从文章内容来说,甲文意在表现元方_____________;乙文意在表现元方、季方__________________。

22.文言文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不若无闻也

③王信之乎

④而谗言先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这两篇文章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②《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舟就⑤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注)①王子猷(yòu):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字子猷。②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③戴安道:戴逵,东晋人,博学多能,擅长绘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④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西南。⑤就:去拜访。

2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俄而雪骤

②差可拟

③人问其故

④尝暂寄人空宅住

2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 )

A.俄而雪骤 乘兴而行 B.公欣然曰 四望皎然

C.柳絮因风起 因起彷徨 D.左将军王凝之妻 夜乘小舟就之

2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 本 乘 兴 而 行 兴 尽 而 返 何 必 见 戴

2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27.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甲)文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乙)文中王子猷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原因是“此君”象征着的_____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____)

(2)王生益愠(_____)

29.下列句中黑体的“而”与“王生好学而不得法”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择善而从之 D.曲肱而枕之

3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选自《论语》)

(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②,宁③可以④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乘船》)

(注释)①辄:就 ②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③宁:难道 ④以:因为⑤邪:同“耶”,句末语气词,吗。

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

(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_______ (4)歆辄难之 _______

3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5.翻译下面语句。

(1)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36.乙文结尾“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请说说谁优谁劣,并结合甲文乙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周公诫子》)

3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38.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9.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

(乙)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休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①,空斫②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於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篇

(注)①私起:起床解手。②斫(zhuó):砍。

4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去后乃至: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__

③结子殊好:__________ ④值祥私起:____________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祥尝在别休眠,母自往暗斫之。

4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甲文中“尊君在不”中,“尊君”是敬辞,可以翻译为“您的父亲”,还可以用“令尊”来称呼以示尊重。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编著。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44.甲文选自《方正》篇,乙文选自《德行》篇,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方正”和“德行”的理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录,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①‘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⑥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⑦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注释:①其:大概。②亡,同“无”。

45.文段内容选自于《论语》,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4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 (2)传不习乎(_______)

(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

48.翻译下列句子。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9.请从选段中找出或者总结出两个成语来概括你在学习思考、为人处世方面的心得。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乐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其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前功尽捐矣!稽废①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出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稽废:迟延荒废。

5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A.下车引之(_________)

B.人不堪其忧(_________)

C.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

D.今若断斯织也(_________)

5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5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请解析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魏郡太守(_________) ②深奇爱之(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

55.下列选项中与“还而视之”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博学而笃志 D.曲肱而枕之

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比三旦立于市:_________ (2)臣有骏马,欲卖之:_________

(3)去而顾之: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_________

57.翻译下列句子。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席:坐具、坐垫。②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选自《世说新语》)

5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______ ②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_

③宁读如故________________ ④歆废书出观_________

59.翻译下列句子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子非吾友也

60.说说文中管宁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稠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后,补充阅读了书中的其他内容,跟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古文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①王氏,大薄②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③。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④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⑤?”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⑥;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⑦。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批注: )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往:指嫁出去。②薄:轻视,瞧不起。③说:通“悦”,高兴。④逸少:王羲之,字逸少。⑤乃尔:如此。⑥⑦都是谢氏一族中人。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6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

(2)意大不说(_______)

(3)俄而齐王败(_______)

6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63.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先把乙文的结尾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参考甲文批注,为该句写批注。

64.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65.小稠在探究中发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雅量、识鉴等三十六类,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如果要将丙文的故事编入《世说新语》,你会选择编入下列门类中的哪一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世说新语》篇类

提示

A.言语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B.方正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C.雅量

深藏不露,见喜不喜,临危不惧

D.识鉴

识别时机,鉴别是非,鉴别人才

课外文言文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①。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②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药酒:这里指散酒,即魏晋时人常服地五石散之类的药物酒。②会:钟会。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

6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毓拜而后饮 D.择其善者而从之

6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68.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概括一下。

课外文言文

于仲文,少聪敏,髫[tiáo]龀[chèn]就学,耽阅不倦。其父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69.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其父异之曰 (____________) (2)起家为赵王属(___________)

(3)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_____________)

7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长 倜 傥 有 大 志 气 调 英 拔 当 时 号 为 名 公 子。

71.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于仲文如何认定牛不是杜氏家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7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日给惟猪肉一斤(__________) (2)其告示云(___________) (3)恐致子民嗟怨(_________)

7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行灶一,竹食箩一。

(2)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

74.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7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与人期行(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

(3)咸不解其意(_____)

(4)值积雪始晴(_____)

76.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77.翻译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78.结合文章所写事情分析陶公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孙莘老:人名。②乘间:乘机。

79.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选出正确的一项( )

A.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B.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C.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D.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80.从此文来看,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③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④,某⑤亦往。”遂寓⑥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这里的“燕”的意思基本同于上文的“北”)三年,潜⑦造一椟⑧,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⑨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人葬之。千载高谊⑩,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做官。③广:广东。④丞相赴北:文天祥抗击蒙元,兵败被俘后,被押解一路北上到大都(今北京)。⑤某:自称,我。⑥寓:居住。⑦潜:偷偷地。⑧椟:匣子。⑨火:火烧,火化。⑩高谊:崇高的道义或德行。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屡以官辟(_______________) (2)日以美食奉之(_________________)

(3) 凡留燕三年(________________) (4)文山自广还(_______________)

8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归,付其家人葬之。

83.张千载品质的高尚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参考答案

1. B D

2. 离开 ③完全 才 原因

3.(1)吃白羊肉(2)辞出(3)兴尽

4.“便”解释为“就”,这句话解释为,马上就在夜晚乘着小船去找戴安道,“便”字从正面写出了王子猷不在乎时间和距离,想见戴安道就马上行动,可见他是一个随心所欲(想做就做,直爽率真,率性而为等)的人。

5.罗友因为想吃白羊肉去宣武家坐了很久,吃饱以后就告辞离开。王子猷忽然想到戴安道,在大晚上就坐船去找戴。过了一夜才到戴的门口,却造门不入。他们做事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外在因素和礼教。所以,这样的任性(任诞)是放任自己的内心,不受礼教的束缚,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真性情。而魏晋时期社会黑暗,任诞的流行,事实上是重压之下生命热情的发泄,是世人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分析】

1.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德行“记录是名士们的优良的品德;“言语”表现名士们精妙的言论故事;“政事”则写的是政治事件;“方正”则记载名士们正直的品德、正派的作风。

《咏雪》是一则千古佳话,借她对雪的描述,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故出自“言语”类较为恰当;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故出自“方正”类较为恰当。

故依次选B、D。

2.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解释。

根据题干要求,重点利用“课内迁移法、查找字典法、语境推测法、成语法”四种方法来完成解释。

(1)太丘舍去:陈太丘丢下朋友离开了。去:离开。由此课内的文言解释,再由“何以便去”的意思“为什么就离开了”知,这里的“去”意为“离开”。

(2)了无惭色:没有一点羞愧之色。再由给出的四个选项意思知,应该选③,“完全”之意。

(3)由上文“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和下文“造门不前而返(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可推知,“经宿方至”意为经过一夜才到。方:才。

(4)成语“无缘无故”意思是没有一点原因。故:原因。于是可推出“人问其故”的“故”为原因之意,句意是“人们问他原因”。

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从甲文“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知“友进坐良久”是因为他听说今天的宴席上有白羊肉,而他至今尚未品尝,故而谎称要务前来”,其动机为了吃白羊肉;

(2)从甲文“今已饱,不复须驻”知,他因为已以吃饱了,所以“辞出”;

(3)从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知,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是因为“兴尽”。

据上分析,可完成填空。

4.

本题考查品析词语的作用。可仿照例句,先解释“便”的意思,再分析出此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意思是“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便”这里有“于是、就”之意,与前面“即刻”相连,表达出王子猷的速度之快;而想到就去做,可见他是性格直爽、做事率性,不管此刻是什么时候,距离有多远,条件有没有可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考虑后果的人;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

5.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重点谈一谈对“任诞”的看法。

材料一“一代人物,百年风尚”指的是《世说新语》中的这些魏晋名士言则“玄远冷峻”,行则“高简瑰奇”,以“魏晋风度”为后人所追慕。名土们的“言论丰采,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虽然并不是全面记录一代史事的“正史”,然而读毕全书,“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这正是其作为一部优秀记小说的特殊价值。

材料二强调的是任诞为何成为“流行病”的原因。一是因为所受《庄》《老》及玄学思想影响有关;二是与社会风气有关。

再结合“任诞”的意思“任性放纵”,可推导出这是魏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是一种“风尚”。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结合上面的分析,将罗友与王子猷表现的“任性放纵”的地方指出来分析即可。答案已给出详尽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点睛】

参考翻译:

【甲】罗友还是荆州刺史桓温的从事时,有次桓宣武设宴为车骑将军王洽送行。罗友来后坐了很久,最后准备告辞离开。桓宣武非常纳闷地问:“来前你不是说有要事禀报,这怎么一言不发就走呢?”罗友回答说:“我听说今天的宴席上有白羊肉,而属下至今尚未品尝,故而谎称要务前来罢了,并没有什么事可以咨询。现在吃饱了,不再做丝毫停留了。”(说着)罗友脸上没有一点愧色。

【乙】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6. 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已经离开 ③退休回家

7.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芳,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意思对即可。)

8.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意思对即可。

【分析】

6.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大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行:相约同行。

②大意: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已去:已经离开。

③大意: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归休:休假回家。

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重难点词语有:引,牵、拉。顾,回头看。

②重难点词语有:贤,认为……贤惠。“说”通“悦”,高兴。舍,舍弃。这里指“赦免”。以,把。

8.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甲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讲诚信;从“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以看出,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从甲文的“友人惭,下车引之”和乙文的“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可以看出,“友人”和“田子”性格的共同点在于: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点睛】

甲文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上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9.⑴骤:急;⑵因:趁、乘;⑶以:用、拿;⑷去:离开

10.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

11.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⑵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12.重视教育,尊重孩子,和蔼平易(任写一点即可),善良。

【解析】

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紧。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因:趁、乘。

(3)句意: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以:用、拿。

(4)句意:你要把他放走吗?去:离开。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太傅时年七八岁”介绍了谢安的年龄,应断开;“著青布裤”,介绍了谢安的穿着,应断开;“在兄膝边坐”做状语修饰“谏”,应断开,故断句: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

11.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②兄,哥哥;老翁,老人;念,可怜;何,怎么。

1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甲文中的“与儿女讲论文义”,又“欣然”问他们“白雪纷纷何所似”,针对各自回答,“公大笑乐”,可知谢安家庭气氛温暖、和谐、愉快,他也是一个非常爱护子侄辈,重视教育,尊重孩子,和蔼可亲的长辈。根据乙文中的“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谢安劝自己的哥哥放过那个老人,可知他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13. 约定 才 回头看 离开

14.(1)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2)到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

15.C

16.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7.(1)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2)甲文:做人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礼貌。乙文:做人要志向坚定,乐于助人,不过分注重钱财。(言之有理则可)

【分析】

13.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4)句意: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14.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非,不是;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2)中重点词语有:日中,正午;至,到;则,就是;信,信用;无礼,没有礼貌。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

A. 不同,辞别/推辞;

B. 不同,动词,去、往、到/结构助词,的;

C. 相同,均为“更加”;

D. 不同,跟从、跟随/自;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句意为: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汝大才”“当晚成”是两个连动的句子,之间应该断开,“良工”是下一个句子的主语,“良工”之前应该断开。所以其停顿为: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7.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因为马援“常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坚,老当益壮’”可以看出他志向坚定;从马援常感叹“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并且“乃尽散于亲旧”等语句知道马援常赈施钱财,可以看出他不看重钱财。因为以上两点,隗嚣敬重马援。

(2)本题考查从文中得到的启示。结合(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做人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礼貌;结合(乙)文“常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坚,老当益壮’”可得到启示做人要坚定志向;“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可知马援常赈施钱财,因此做人不要过分注重钱财;结合“乃尽散于亲旧”可见做人要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器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18. 离开 才 舍弃 遗漏、忘记

19.D

20.(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喝)稀粥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21. 明辨是非、维护父亲尊严,说话有理有据 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好学精神

【解析】

1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3)句意为:都停下来偷听。委:舍弃;

(4)句意为: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遗:遗漏、忘记;

19.

本题考查断句。意思为: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是同时进行的。“炊忘著箄”、“饭今成糜”是结果。断句为: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故选D。

20.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至,到达;信,诚信;则,就。

(2)重点字词:如此,这样;可,可以;饭,吃饭。

21.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甲文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表现了陈元方明辨是非、维护父亲尊严,说话有理有据;乙文根据“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偷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分析,表现了陈元方、季方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好学精神。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能够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

22.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①待,等到②不如③相信④到

(3)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②大街上明明没有虎,可是很多人说有,就真像是有虎了。

(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解析】

(1)

考查断句。句意: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一人”是“使”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故前半句停顿为:得一人/之使。“于井中”是“得一人”的处所。故后半句停顿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待,等到;

②句意为:还不如不听。不若:不如;

③句意为:您相信吗?信:相信;

④句意为: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至:到。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得,得到;之,用在主谓之间;使,使唤;于,在。

②夫,发语词;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

(4)

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

宋君:根据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对于听到的事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是为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魏王:乙文中当庞恭问“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时,魏王说“寡人信之矣”,可见他没有主见,容易相信没有根据的话;“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王的表现说明他听信了谗言,可见他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谈对待传言的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于传言,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可以验证,要了解真相。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听信、传播。

【点睛】

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23.①急 ②相比 ③原因(或缘故) ④曾经

24.B

25.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6.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论文章的义理。

②经过一夜才到,到了门口没进去却返回了。

27. “(公)欣然” “(公)大笑乐” 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分析】

2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一会儿雪越下越急。骤:急。

②句意为:大体可以相比。拟:相比。

③句意为: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故:缘故。

④句意为: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尝:古今异义词,曾经。

24.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助词,与“俄”连用,不久,一会儿/连词,表修饰关系;

B.然:助词,形容词后缀,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C.因:介词,趁,乘/副词,于是;

D.之:助词,的/代词,指戴安道;

故选B。

25.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思是: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其中,“吾本乘兴而行”为一层意思,“乘兴而行”与“兴尽而返”对应工整,并且“兴尽而返”前省略主语,所以“吾本乘兴而行”与“兴尽而返”中间需要断;其次,“何必见戴”为一层意思,且前省略主语,所以“兴尽而返”与“何必见戴”中间需要断。故断句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6.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重点词有: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块;与:和;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2)经:经过;宿:一夜;方:才;至:到。

2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根据“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可知,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面对“儿女”“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谢太傅“大笑乐”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乙】根据“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可知,“此君”指的是竹子,古人以君子称呼竹,是因为其象征着坚持自我、刚直不阿、有气节、谦虚等精神品质,王子猷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体现了他对正直谦虚、刚直不阿等精神的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一会儿雪越下越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就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

28. 通“悦”,高兴 生气,恼怒

29.B

30.C

31.(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2.善学者“学贵善思、择善而从”;启示:在学习之时要勤学善思,不耻下问,才能够有所进步。

【解析】

2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悦”,愉快

(2)句意为:王生更恼怒愠:恼怒,生气

29.

例句: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而:表转折。

A.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而:表顺承;

B.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而:表转折,与例句相同;

C.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顺承;

D.弯着胳膊当枕头。而:表修饰;

故选B。

30.

本题考查断句知识。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A.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和思是两个动作,正确停顿为“学而不思/则罔”。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B.句意为: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可以”是两个词,“以”是凭借的意思,所以正确停顿为“可/以为师矣”。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C.句意为: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正确停顿为“盖/学贵善思”选项朗读停顿正确;

D.句意为: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正确停顿为“请铭之/坐右”。选项朗读停顿不正确;

故选C。

31.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而,表转折,但是。思,思考,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重点字词:笃,坚定,专一。志,志向。切,恳切。近思,联系自己当前的情况思考。

3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根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盖学贵善思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得出:孔子、李生认为学贵善思,认为要择善而从之。

启示: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

【点睛】

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33. 反省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一起 对……感到为难

3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5.后来乱军追赶到,王朗想要舍弃中途带上来的人。

36.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孔子说看一个人不只是要听他说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并没有做到言行一致。

【分析】

3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反省。省:反省;

(2)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句意: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俱:一起;

(4)句意:华歆感到很为难。难:对……感到为难。

34.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始吾于人也”与“今吾于人也”相对应,是指不同时间对待人的态度;故应在“始吾于人也”后断一处,在“今吾于人也”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

追至:追赶到;欲:想要;舍:舍弃;携:带。

36.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据此可知,孔子认为认识了解一个人,应从言语与行为共同判断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看他是否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应全面综合考虑;

根据【乙】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可知,在逃难的过程中,华歆遇到求助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考虑到乱军追到的时候该如何做,表现了华歆考虑周到,在遇到乱军也未抛弃求助的人,表现了华歆言行一致,言而有信;根据【乙】文“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知,王朗遇到求助看到船内宽敞就要帮助他,看到乱军来了就要抛弃他,可见王朗不顾大局,胆小怕事遇到乱军就想抛弃求助的人,未做到言行一致。综上,可见华歆优王朗劣。

【点睛】

【甲】译文: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乙】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7. 记忆力强 增长

38.(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9. 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4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37.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句意: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强记:记忆力强;

(2)句意: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3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9.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可知,甲文中诸葛亮以君子的品行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在宁静中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节俭培养品德,告诫儿子应立德修身。

根据【乙】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应该尊重人才,选贤任能,不要因受封鲁地而任性为之,根据下文“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去会见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去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可知,即便周公身居高位仍礼贤下士,珍惜人才,以自身为榜样告诫儿子伯禽应重视人才。

40.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理解。

“志当存高远”意思是: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甲】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强调应树立远大目标,通过淡泊明志,排除干扰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故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点睛】

【甲】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君主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去会见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去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肃敬保持道德品行宽大宽容的人,就可以荣华富贵;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地位显要;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拙来保有明察事理的聪明睿智的人,就是明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并用浅陋浅显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41. 乃:才 委:舍弃 殊:特别 值:适逢,恰巧遇上

42.①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②王祥曾经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前往准备暗中砍死他。

43.C

44.甲文讲述了陈元方有理有据地驳斥了父亲朋友的无礼言行,可见“方正”是品行礼貌端正(正直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的意思;乙文王祥谨遵后母的话看守李树,为完成后母的心愿宁愿受死,表现的是孝顺的品质,可见“德行”是孝顺(道德品质)的意思。

【解析】

4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②句意为: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为:结的果实特别好。殊:特别。

④句意为:正好王祥夜起去小解。值:适逢,恰巧遇上。

4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①惭:惭愧。引:拉。之:代元方。顾:回头看。

②尝:曾经。休眠:睡觉。斫:砍。之:代王祥。

不耻下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翻译

43.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因此“由孔子编著”是错误的;故选C。

44.

本题考查人物特点分析与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中,结合“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陈元方面对失信的父亲朋友,有理有据地批驳他,指出其“无信”“无礼”的行为,可见“方正”是指守信有礼;

乙文中,结合王祥“抱树而泣”“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对后母的话言听计从,甚是孝顺母亲,因此“德行”中包含着孝顺的意思。

【点睛】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王祥对待他的后母朱夫人非常谦恭谨慎。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很好,后母一直让他看守那棵树。有一次,王祥正看守李树时忽然起了风雨,王祥就抱着树哭泣。王祥曾经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前往,准备暗中砍死王祥。正好王祥夜起去小解,后母空砍在被子上。不一会王祥回来,知道后母因为没能杀死他而遗憾不已,因而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后母终于被王祥感动,从此爱护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45. 中庸 孟子

4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7. (1)竭尽自己的心力 (2)温习(复习) (3)好的方面,优点。 (4)自我检查、反省。

48.(1)译文: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2)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借此做老师了。(意对即可)

49.如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正确写出其中的两个成语即可)

【解析】

45.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在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据此可作答。

46.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日知其所亡”意思是“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是从每天的角度来说的,后边应该停顿;“月无忘其所能”的意思是“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是从每个月的角度来说的,后边应该停顿;“可谓好学也已矣”的意思是“可以说是好学了”,是对前面两个方面的总结。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2)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习,复习;

(3)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4)句意: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省,自我检查、反省。

48.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交(交往)”“信(诚信)”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为(当,做)”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9.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积累,注意从学习、做人两个角度来写成语,任意写出两个即可,不要出现错别字。如:“吾日三省吾身”可以提炼出“三省吾身”,这个成语讲的是要提高自我修养;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这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点睛】

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0. 拉,牵引 能忍受 趁,乘 这

51.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2.示例:①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②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③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53.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析】

5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朋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引。

②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③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因,趁,乘。

④句意: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斯,这。

5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夫子积学”为主谓语,“当日知其所亡”作“夫子积学”的状语,之间应断开,“以就懿德”是夫子“学”之后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应断开。可断句为: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句,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为,作。

②句,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补出省略的主语“友人”。

③句,累,积累;已,停止;遂,于是,就,这里译为“才”。

53.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根据文中语句“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前功尽捐矣!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分析,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告诉乐羊子求学必须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乐羊子外出学习。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54.

(1) 为:担任,做 爱:喜爱

(2)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要从多重角度挖掘问题、分析问题。(或者“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词义。

①句意为: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为:担任,做。

②句意为: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爱:喜爱。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

文中黄琬的话“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意思是“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黄琬聪慧的才思。

示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发散思维看待事物,并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睛】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55.D

56. 集市 想要 离开 回头看

57.(1)(我)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没有人来和我交谈。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解析】

55.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还而视之”中“而”表示修饰,可不译。

A.而:表示顺承,然后;

B.而:表示转折,却;

C.而:表示并列,可不译;

D.而:表示修饰,可不译;

故选D。

5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句(1)意为:接连三天在集市上站着(卖马)。市:集市。

句(2)意为: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欲:想要。

句(3)意为: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去:离开。

句(4)意为: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顾:回头看。

5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字:比,接连地;旦,早晨;于,在;市,集市;言,说话。

句(2)重点字:故,原来的,指学过的知识;以,凭借;为,做。

【点睛】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集市上站着卖马,没有一个人与他说话。他前去拜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它,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伯乐于是去集市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结果一个早晨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58. 一起 拿 原来的 丢下

59.(1)管宁挥动锄头,把金子看得跟瓦片石头一样没有不同。

(2)你不是我的朋友。

60.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做事专注、爱憎分明的一个人。

【解析】

5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起在园中锄草。共,一起;

(2)句意:华歆拿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捉,拿;

(3)句意: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

(4)句意: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废,丢下。

59.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挥(挥动)”“异(不同)”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子(你)”“非(不是)”“友(朋友)”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0.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从“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可知,管宁看到金子却视而不见,不为所动,说明他是一个不贪钱财的人;“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可知,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说明他做事专注,不事权贵,淡泊名利;从“宁割席分坐”的行为以及“子非吾友也”的语言可知,管宁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爱憎分明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拿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61. 趁,乘 很,非常 不久,一会儿

62.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63.译文:(我)没想到这天地之间,竟然有王凝之(这种人)!批注:这是谢道韫对丈夫的评价。谢道韫瞧不起王凝之,因为他与自己的兄弟相比才华平庸。

64.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65.D,丙文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所以应该放到“识鉴”篇里。

【解析】

6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2)句意为:内心极不高兴。大:很,非常。

(3)句意为:不久齐王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62.

本题考查断句。结合要求,根据句意“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即可把句子断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63.

本题考查翻译和批注。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批注要参考甲文批注来写,揭示人物、作者的态度等。

重点词语:不意:想不到。乃:竟,竟然。

结合“大薄凝之”“意大不说”可以看出,谢道韫很瞧不起自己的丈夫王凝之;结合“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可以看出,这些精英里面都没有王凝之,王凝之在众兄弟之中平庸无常,这是谢道韫轻视他的原因。

6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可知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便放弃功名利禄,“命驾便归”,因此“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65.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与内容理解。

D.结合文末的“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可知,张季鹰见微知著,很有预见性,符合“识鉴”的内容;故选D。

【点睛】

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嫁往王家之后,十分看不起凝之。回娘家来时,内心极不高兴。太傅谢安宽慰她说:“王公子是逸少的儿子,人才也不差,你为什么这样不满意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伯父叔父之中,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堂兄堂弟之中,又有封、胡、遏、末这样的人才,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公子这样的人!”

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66.A

67.他们的父亲刚巧醒来,暂且故意装睡观察他们。

68.钟毓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明白事君之道;钟会不拘礼节,见机行事,能言善辩。

【解析】

66.

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A.表转折;

B.表顺承;

C.表顺承;

D.表顺承;

故选A。

6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觉(睡醒)、托寐(假装睡觉)、以(来)、观(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68.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钟毓、钟会两人都是偷药酒喝。但表现却不相同,钟毓是“拜而后饮”,并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可见钟毓是一个懂礼法、守礼法而心存畏惧之人;而钟会是“饮而不拜”,且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可见其是一个不拘礼节,见机行事,能言善辩之人。

【点睛】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69. 对……感到奇异 作为 到达

70.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

71.于仲文通过两点认定:一是牛跑进了任氏的牛群中,二是牛受伤后杜氏一点也不心疼。

【解析】

6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他的父亲感到很奇异,说道。异,对……感到奇异。

(2)句意为:之后他开始做赵王的属下。为,作为。

(3)句意为:于是让两家人各自赶牛群来。至,到达。

70.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译为:等长大后,他风流倜傥而有大志向,气度超群,被当时的人称为名公子。“及长”做状语,限制了时间,和后面的内容应断开。“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都是于仲文长大后的优秀表现,三个方面应断开。

所以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注意题目要求断三处。

7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得,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由“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可知牛会跑向自己熟悉的牛群,于仲文根据牛跑进了任氏的牛群中判断是任氏的牛。由“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可知,于仲文故意轻微伤害牛,牛的主人会心疼,而杜氏泰然自若,并不心疼。根据这一点判断牛不是杜氏的。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

译文:于仲文年少时非常聪明机灵,很小就开始上学,沉溺于读书而不知疲倦。他的父亲感到很奇异,说道:“这个孩子肯定能振兴我们家族。”于仲文九岁时,曾经在云阳拜见周太祖,太祖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中都讲些什么事?”于仲文答道:“帮助父亲,侍奉君主,只是些忠孝之事罢了。”太祖非常赞叹。等长大后,他风流倜傥而有大志向,气度超群,被当时的人称为名公子。之后他开始做赵王的属下,不久升任为安固太守。

有一次任、杜两家人都丢了牛,后来找到一头,两家都说是自己的牛,州郡久久无法裁决,益州长史韩伯俊说:“安固太守于仲文从小就很聪明,可以让他来裁決这个案子。”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決。”于是让两家人各自赶来牛群,然后放出找到的那头牛,牛跑进了任家的牛群中。他又暗中让人稍微弄伤那头牛,任家人惋惜嗟叹不已,杜家人却泰然自若。于仲文便责难了杜家的人,杜家人认罪离去。

72. 只,只有 说 担心,害怕

73.(1)只带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食物的竹筐。

(2)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

74. 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洁己奉公

【解析】

7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每天的供给只有一斤猪肉。惟,只,只有;

(2)句意为:他发布告示说。云,说;

(3)句意为:担心招致百姓的怨愤。恐,担心,害怕。

73.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惟,只,只有;

(2)意,打算;洁,廉洁;奉,遵守;岂,哪里。

7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招致百姓的怨愤。从“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可以看出,王恕生活清苦,衣着朴素;再结合告示中的“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章体现的是他“洁己奉公”的品质。

【点睛】

参考译文:

明代成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食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的供给只有一斤猪肉,两块豆腐乳,一把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担心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75. 约定 相比 都 适逢,恰巧遇上

76.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77.(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2)(陶公就让人)都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

78.从积攒“锯木屑”和“竹厚头”,可见陶公是一位多思,善谋之人。

【分析】

7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和别人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向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句意为:都不理解他的意思。咸,都。

(4)句意为: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值,适逢,恰好遇上。

76.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中层次断句。

句意为: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官用竹”是前提条件;“皆令录厚头”省略了主语“陶公”,是做法;“积之如山”是结果。故断为: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77.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趁。

(2)重点词:悉,都;覆,覆盖;妨,妨碍。

78.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本中的“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可知他是一个智慧多思、精于谋划、善于准备的人。

【点睛】

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79.A

80.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解析】

79.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上,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文意: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患作文字少,是一个方面;又懒读书,是又一个方面。每一篇出,是一件事;即求过人,是另一件事。故选A。

80.

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章,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诀窍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也就是一要勤奋读书,二要多动笔写文章。

【点睛】

参考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81. 多次 每天 总共 从

82.(带着装尸骨的匣子)回到南方,交给文天祥的家人安葬。

83.朋友显贵时,与朋友保持着距离;朋友落难时,与之患难与共,并为其料理后事。(意近即可)

【解析】

8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多次征召请他做官。屡,多次。

②句意:(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句意:总共留在燕地三年。凡,总共。

④句意:文山从广东(被贬)回来。自,从。

8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付,交给;葬,安葬,之,代词,指文天祥。补出省略的内容“带着装尸骨的匣子”。

8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能表现张千载“品质的高尚”的句子概括作答。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件事:一件事,由“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可以可看出张千载“不就”,是因为朋友是显贵,他想与显贵的朋友保持着距离;另一件事,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是写文天祥被贬,张千载“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人葬之”,在朋友落难时,张千载与之患难与共,侍奉朋友三年并为朋友料理了后事。这两件事都可以体现张张千载的“高尚”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直到文山从广东(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干载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总共留在燕地三年。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等到文山被行刑后,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后来,他用火烧了文山的尸首,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尸骨的匣子)回到南方,交给文天祥的家人安葬。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