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我喜欢读诗,主要是因为感佩于同样的文字,在妙手点拨之下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便能呈现不同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不同的感慨与思叹,玄之又玄,奇妙无比。

随着年龄增长,现实中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无奈时刻围绕,人仿佛被包裹进一个愈来愈紧的套子,拼命突围却发现越过山丘还有更高更远的山丘,就好像李宗盛歌中唱得那样:“想得而不可得,能奈人生何?”

在那些个仿佛大战之后的疲惫不堪的时刻,可能唯有一首或清旷明朗或昂扬勃发的诗能让自己稍稍忘了彼时的身心俱疲,能让拘囿于困顿皮囊的灵魂堪堪找到他的归处——那些个心之所向的“远方”。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1张1

许是性格的原因,诗词之中,我比较偏爱那些清逸闲适的句子,比如王维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比如张可久的“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又比如李后主的“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再比如,东坡先生的这首《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2张

词作者苏轼,无需多介绍了,北宋文坛领袖,诗书画词俱佳,中国艺术文化的峰顶之人。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阙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东坡先生是一位融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人,他因为自己比较曲折坎坷的出仕经历,前期比较偏重儒家“致君尧舜上”的积极入世,“乌台诗案”之后便更多地偏向于道家佛家的出世淡然。

白话翻译:

“行香子”为词牌名,又名“爇(音ruò,点燃、焚烧之意)心香”,“读书引”,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的《行香子·同前》为正体。“述怀”为题。

清净的夜色中仿佛没有尘埃,月光皎洁如白银泄地。在这样的美景中把酒赏月,必须要喝得尽兴。无需再去执着于如浮云般的名利,白白地虚耗精神,费尽心力。再如何纠缠,人的一生也会像白驹过隙、凿石见火、浮生寄梦般短暂和虚无。

怀才不遇最是无奈,倒不如及时行乐,忘却烦恼。期盼着能早日放下许国执念,归隐田园,做个不再操心的闲散之人。那时候,每日弹弹琴,喝喝酒,看看云,想来也是乐事。

这阙词据说创作时间不可考,但根据词中所表达的比较强烈的隐退思想大概可判断,这应该是东坡先生遭遇“乌台诗案”之后的作品。彼时的苏轼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遭受排挤,几乎丢掉性命,之后他便敛去波涛,变得超脱避世,却也越发旷达和恬淡。

词的上阕写东坡先生在清净夜色中独自饮酒赏月时心中的感想。我们知道,把酒问月是古时诗人们惯常的雅兴,因为皓月当空,引人遐想,美酒助兴,壮怀逸兴,正适合思考人生。深受政治纷争所扰,怀才却不为当朝所用的东坡先生,深深体会到追名逐利的耗神费力,而世事蹉跎间,时光已然一去不返。

东坡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表达过“人生如梦”的思考,在这里,他为了证明人生虚无转瞬即逝,一下子罗列了三个来自古籍中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中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古乐府诗中的“凿石见火能几时”以及引自《庄子·齐物论》的唐人李群玉《自遣》诗中“浮生暂寄梦中身”。这三个引用的比喻充分表明了东坡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慨叹。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3张

词的下阕则合乎逻辑地表达了东坡先生对于上阕所思所想之后的对策:既然知音难寻,那便无需勉强,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所扰,自得其乐又何妨?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东坡先生关于人生的达观。他在面对出仕无所作为,又遭受排挤时,虽内心苦闷,却并不会执着其中,并且善于从困扰、纷争和痛苦中寻求解脱。而他自我解脱的方式也很简单:归去。东坡先生的这种洒脱每每让我脑中蹦出改自陈后主名诗《戏赠沈后》的那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应该说,东坡先生的精神气质与庄子颇为相像。他一直如庄子般在入世和出世间切换,既希望能够报国济民,但又没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我想,东坡先生也算是看明白了,既然世事不如意,那还不如“诗酒趁年华”,超然于物外,忘却所有荣光,忘却所有的不快,抓紧时间诗酒自娱,如此就能超然于世了。

苏坡先生的这种选择,可以用现代流行的网络语言来概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人生短暂,无非一场大梦,如白驹过隙,电光石火,又如黄粱一梦,虚无飘渺,与其浪费生命去追逐那些如浮云般不确定的名和利,倒不如安心做个闲人,享受当下,坐拥青山绿水,笑对清风明月。

2

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在思考,古人同样也在思考。

每个人生来都该立志,都应该任重而道远,这是儒家的入世思想;游走于山水之间,独与天地共往来,这是道家出世的观点。入世的功利,出世的清净,困扰了像苏东坡一样的文人们几千年,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我曾看过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当代成年人的真实写照”,其中有一条回答是这样的:心未老,头已白;眼未花,泪已无。食不缺,品无味;时间少,事无尽。上有老,不能常伴左右;下有小,无法伴其成长。中有妻,无心好言三句;外有友,不能一醉方休。生活一地鸡毛,可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这条回答获得了极高的点赞数,我想大约是他不仅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却又在最后很文艺地给大家打了一针鸡血。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4张

当代人的压力

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相较古人来说,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之下,每个人的出路不再像古人一样单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很少再会像如东坡先生一样的古人们那样,会有报国无门的无奈;而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担负着太多责任,工作生活,父母妻子, 甚至亲朋好友。每个人都像拉车爬坡的骡子,一刻也不能放松。古人官场失意尚且可以归隐田园,而我们却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压力之下,停车场里有多少下班回家后不愿回家的烟民?大排档、酒吧里又有多少衣冠楚楚的买醉之人?当高晓松折扇轻摇念出那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时,又有多少颗心砰然心动之后又归于平静?

网络上不乏我们看到并艳羡的案例:那位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理由辞职的,那些卖掉房子环球旅行的,那些放弃高额年薪到山里种地的……可即便我们再羡慕、再向往、再冲动,我们依然会在第二天准时出现在清晨的城市中拥堵的上班路上。

只是因为,身上的担子,不允许我们为了心中的诗与远方“做个闲人”。

倒也无需遗憾。

纵是豁达如苏东坡,把酒问月的当下,也不免为俗世名利所恼。想必在那个清净无尘的夜色中,东坡先生也在凭着杯中满酒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既然不为当权者所用,那又何必纠缠?人生本就苦短,归去守着一溪山色,饮酒听琴不是更加逍遥自在吗?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说来简单,可熙熙攘攘,追名逐利,又有几人能放下责任,抛却尘世所求如此洒脱呢?

3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这是我心中关于“诗与远方”的答案。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5张

不是放下一切去追求那些看似闲情逸致的田园生活,不是以鄙夷不屑的眼光对待物质生活的提升而只求精神世界的丰富,甚至不是得闲时的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

于我而言,“诗与远方”只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它其实不在远方,只在心里。

记得央视《主持人大赛》中曾有一位参赛者在讲述自己基层工作的经历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深得我心。

如果心存美好,即便每天身陷琐碎的生活小事之中,劳累狼狈,那也不算苟且;相反,如果心中缺乏美好,即使走遍名山大川,也感受不到“诗与远方“。

还说东坡先生。在他被一贬再贬的日子里,他在黄州开荒种地,在杭州修堤,在岭南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蛎,那些狼狈的日子虽然看似苟且,实际上却都是诗和远方的田野。而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东坡先生拥有一颗超然物外、旷达淡泊充满了诗意的心。

其实,在当下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既会有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烦琐枯燥,也会有工作中沉沉浮浮的身心俱疲,可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该是解甲归田的那种归隐,也不该是尔虞我诈的那种世故。

我们只需保持心灵的淡泊、平和以及诗意,那么也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如果心存诗意,处处皆是美好,又何必去“远方”?

诗词品读行香子述怀_苏轼的诗词行香子述怀  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