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或者是因为人们在家乡度过了自己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或者是因为故乡有不能忘却的事物,一棵树,一堵墙,一弯溪流,一个小小的土岗,一座山……这些都足以让人怀念。因此大抵诗人写思乡的诗,或者是特别的时间点,或者是特别的事物勾起思乡之情。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思念家乡,通常是孤独时,或者某个特别的日子,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就是特别的日子,特别的事物,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登高纪念,望着眼前的茱萸,立刻想见了远方的兄弟,时间点特别,重阳节,事件是跟故乡有重合的事件,兄弟也在登高,触动思乡之情的是“茱萸”,抑或,诗人只是借这种特别的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他擅于这样写。还有一次,他遇到了故乡来人,要问故乡的情形,却不问人情,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家里那树梅,现在是不是开花了,梅花又成了那个特别的事物,想必眼前也有梅,因此更关心家乡的梅。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1张

(寒梅著花未?)

表达思乡之情总要借个事物,这个事物或者就是家乡的事物,着眼点就是眼前跟家乡相似或相同的事物,这个事物无处不在,或许眼前的事物跟故乡太多不同,人就不会想家吗?不是的,客地的月亮总要跟家乡的月亮一样的,月光太难躲避了。因此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

总之,总要借点东西才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思乡如果是一杯酒,总要找个装酒的杯子吧。那么,有没有什么也不说就把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的诗呢?有,高适在某年的除夕之夜写了一首诗,就是这样的诗,他什么也不说,却把思乡之情表达 了个尽净,这首诗就是他《除夜作》,全诗如下: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2张

(诗意图)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某年的除夕,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高适应当两鬓发白,至少应当是中年之后的作品。于是周勋初在《高适年谱》做了推测,认为此诗作于天宝九年(就是750年),他推断的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理由很充分,合于情理。如果是这样,那一年,高适47岁,刚做官不久,心为形役,做的事情他自己也并不乐意做。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3张

(故乡今夜思千里)

突然因为公务来到异地,又恰逢除夕这样的特别日子,高适在旅馆里睡不着觉,于是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一个人在旅馆里守着孤灯睡不着觉,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这么凄凉和悲伤呢?这当然是明知故问的设问,为什么呢,原因不就是因为这一天是除夕嘛,在中国人的价值认定里,这样的日子,一定是一家人团聚一起,或者一起吃年夜饭,或者一起守岁到天明的,诗人却一个人跑到了遥远的他乡,在旅馆里过节,一想到此,诗人觉得眼前明明发着暖光的灯都变得“寒”气袭人了。别人都在团聚,我却只能独自不眠!特别的时间点,触景生情,思乡之情起的自然,问的多余,心情觉得悲伤和凄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用再问?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4张

(画作: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

既然已经惹起乡愁,总要大大地表达一下,倾吐一下吧,于是我们等着作者的一腔悲苦慢慢道来,蹉跎岁月之中,多么孤独飘零的一个人啊,值得记忆的人和事当然值得大写特写,铺排开来,但高适不这样,他早已经过了“爱上层楼”的年纪,他“欲说还休”了,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故乡的人一定也在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吧,到了明天,就又是新的一年了,无边的思念只是增加我的白发罢了,这是“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也是一首做于除夕的诗,全诗如下: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无法掩饰的内心悲苦。前两句累积起来的思乡情绪就此放下,沉重的像一声叹息!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5张

(诗意图)

越是无法表达的悲伤,越是真的悲伤,越是不著一词的思念才是真的思念。诗人只是遥想了一下远方的家人在思念自己,而自己也终将因为一年的终结而增添一岁,就把这份思念放下了,不写了,真的放下了吗,当然没有,所有的思念,已经没有办法通过言辞来表达。

后人胡应麟认为高适的这一句“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简省”,在于不多说,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就不写了,同样是除夕夜的诗,同样的人在旅途,高诗这首远比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的把前因后果写得清清楚楚高明得多,戴叔伦的那首,除了其中那对名句,其余简直就是抄高适的,简直可以不用比。高适的是“意尽而止”,崔、戴二人都要抒发,而此时的感情,写不如不写,多说不如少说。

表达佳节思亲的佳句-什么佳节倍思亲  第6张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忽然就让人想起蒋捷的那阙《虞美人》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什么样的年岁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年纪,作什么样的诗。对于已过中年的高适,他觉得所有的情绪已经表达完了,还说什么呢?

(【唐诗闲读】之68,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