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何陋之有的之什么意思_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什么意思

何陋之有的之什么意思_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什么意思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怎么会闭塞落后呢?”

上一章子孔子乘着回答子贡的问话感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虽天天坐在路边翘首以盼,终究还是没能等到一个识货的好商人,夫子这块白璧无瑕的美玉,终是难见天日,也只好韫匵而藏了。

古今专家对本章解读都是从“出世”的角度展开的。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终不得志。他终究还是个人,圣人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就有了“子欲居九夷”的想法。另一方面,人在一种环境和状态下呆久了,就会产生换换环境的想法。追求一件事久不见成效,也会冒出懈怠的情绪。

子欲居九夷

真是这样的吗?孔子会有懈怠的情绪而想找个地方去躲清净吗?“子欲居九夷”,他到底想去做什么呢?

我们在第37讲《夷狄野人,难如诸夏》中讲过孔子的“夷夏观”,并且指出孔子是大汉族主义的鼻祖。“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我们大汉族是炎黄子孙,也就是炎帝和皇帝的后代。久居中原,文化昌盛,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华夏优越感。周边少数民族是当年在争斗中失败了的颛顼(zhuān xū)、少昊(hào)、帝喾(kù)等人的后代,或者是蚩尤等原本属于炎黄部落,由于种种原因逃到偏远山区繁衍的后人。比如苗族、南方百越都是蚩尤的后代。还有专家考证说匈奴是夏人后代的。中原之周边的民族由于文化闭塞落后而被中原人蔑称为东夷、西狄、南蛮、北戎。”

何陋之有的之什么意思_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什么意思

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泛称“九夷”。《后汉书·东夷传》还列举了“九夷”的具体所指:“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孔子在中原地区呆腻了,不爽了,找不到实现抱负的机会了,就想去“九夷”之地居住。

孔子希望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我觉得孔子不仅仅是说说,也不只是想去散散心那么简单。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觉得中原没机会,没准儿我们去九夷之地能开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他产生了寻找新的突破口的想法。原因如下。

首先,孔子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哪怕是周游列国遇到的生死关头,都觉得自己身负天命,从未有过放弃传道的念头。仅仅从文字上来理解,本章“子欲居九夷”和《公冶长》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表面上都是想找个清静点的地方,想“出世”了。但这只是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出世的思想不属于儒家,而是正宗的道家思想,这严重违背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所以,他说出这样的话,只是试探性地抛出自己的新的想法,自己或许也并没有成熟的思路。抛出来看看弟子们的反应。可惜并没有弟子从中悟出孔子的深意。他也就无法再谈下去了。

其次,在周游列国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机会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是很正常、很合理的想法。孔子多次动心,想去帮助那些完全不合礼制的叛乱之臣,也是不甘心于做个“系而不食的匏瓜”,为了找寻实现抱负的机会。但这些比较危险的想法不被子路等人理解而都未能成行。《阳货》篇有“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佛肸(bìxī)以中牟畔”,“佛肸召,子欲往。”孔子甚至还产生过与名声不好的卫国南子夫人合作的念头。所以,去九夷之地创业应为孔子的考虑的选项之一。

第三,孔子最为推崇的文武周公的创业之地岐山,也属于西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周朝这些先师的成功先例不可能不对孔子的思想产生影响。他的头脑中一定也会冒出效仿的念头。

第四,从后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以看出,孔子就是想去影响、教育、开化那些夷人。有我这样的君子去居住,怎么可能会闭塞落后呢?孔子觉得他的治国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对改造九夷落后的文化现状信心满满。

第五,孔子死后,子游成功地在东夷之地传播儒家思想,对华夏民族的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子游氏之儒”能在江南生根开花,应是受到了“子欲居九夷”的影响。子游没辜负孔子“吾门有偃,吾道其南。”的殷切期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子欲居九夷”的真实想法,是效法周文王拓荒西部的做法,到闭塞落后的东夷之地去传播中原文化,开拓一片新的文化阵地。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公冶长》中孔子的话,一定会产生新的理解。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抛出“出海”这个想法的时候点了子路的名,但子路愚钝,并没有理解孔子的深意,而只是“闻之喜”,孔子马上就不高兴了,痛批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一顿批评表现的是孔子对子路的失望。可惜,孔子这次提出“欲居九夷”时,弟子们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孔子的想法。领导者就是这样,试探性地抛出一个新的思路,看看部下的反映。大家都不能理解,那就算了。理解了领导的思路并付诸实施的人就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而本章的记载,是个“或”,或曰:“陋,如之何?”我经常说编辑《论语》的弟子都是得了孔子真传的文字高手。孔子死后,他们在一起编辑孔子语录时一定领悟到了孔子的真心。都不好意思记载是谁接下了这么一句愚蠢的话,以至于没有顺着孔子的思路探讨下去。所以就用了一个“或”来背锅。

道客村曰:

九夷之陋不为陋,

君子居之道可求;

可叹颜渊短命死,

无人能解夫子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