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先进篇第十一赏析-先进篇第十一读后感

先进篇第十一赏析-先进篇第十一读后感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试译: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先进篇第十一赏析-先进篇第十一读后感

解读:

“先进、后进”,朱熹认为是先辈后辈,包云认为是先仕后仕,郑玄认为是先学后学,我们从郑玄之说。

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

君子,原本是卿大夫之子,可以理解为官二代,指地位崇高之人。后来被孔子赋予了理想化的人格,具有了道德层面的属性。

君子学习礼乐,往往是处于入仕以后任职和社交的需要,缺少现实生活的真正历练。

由于他们的贵族身份,他们很难了解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

比如晋朝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晋惠帝司马衷却说:“何不食肉糜?”

比如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也是在走出皇宫之后才认识到了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贵族阶层的成长经历使君子们学习礼乐容易流于形式,文过其质,具有明显的局限。

野人就是在野的非贵族阶层,生活困难,条件艰苦,但在这种情景下依然能够修身养性,学习礼乐,足见这些人情操高尚,志向远大。

而且,在野之人一般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入仕之后又能够了解贵族阶层的情况,对国家政策有着全面而清醒的认识,制定政策、选择治理方式时,有着考虑比较周全,能顾及各方面的利益。

总而言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本性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限制是人这一生中最主要的矛盾。

侧重于本性发展,根基不失,内部动机强,生命力旺盛持久。

侧重于外部环境发展,容易根基不牢,舍本逐末,沉迷在外部动机之中,迷失了自我。

受限于环境的影响,在野之士更容易侧重于本性,君子更容易侧重外部环境。

因此,在选官用人上,孔子显然更注重那些个性质朴、真诚向善、出身低微的在野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