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最近回老家,看到妈妈不知何时翻出了我学生时代买的《呐喊》,说“写得真好”,我于是也受了感染,待在家的几天里便拿它做睡前读物。

上一回读鲁迅,怕是十多年前了吧。和大多数小孩子一样,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鲁迅,只四个字“一头雾水”。单看某句某段,尚能勉强说出个一二三,譬如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云云。但若说整篇文章在讲什么,实在是不知他老人家为何要写。便因名气大,就要叫人都背么?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第1张

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长大了重读鲁迅,说来惭愧,开篇的《狂人日记》我是直到最后一句“救救孩子”才渐渐找到了感觉;《孔乙己》读罢似有些意犹未尽,还去搜了搜评论;就这么缓慢地一篇挨着一篇往下翻,薄薄一本书离家的时候却连一半也没看完,回来之后反倒惦记起来,自己重新下单了一套《呐喊》和《彷徨》。

越往后看,我终于也发出了和妈妈一样的感慨,“写得真是好”。从《故乡》的物是人非,到《祝福》的人言可畏,小时候往往只能留意到一个点状画面,长大了却渐渐能从整篇里读出背景里哀叹。例如曾经只道少年闰土如何活泼虎气、祥林嫂如何自怨自艾,现在却不由得去想,是什么将曾经的少年好友分隔到仿佛两个世界,空留一句“老爷”,又是什么把曾经伶俐能干且颇有反抗意识女子,逼到只能一遍遍得讲“我真傻”而终究走向绝路。

沉重的主题将人压到喘不过气来,当真是想呐喊,且感彷徨。在这样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氛围下,我实在不敢写也没有力气写些什么。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第2张

少年闰土,图片来自网络

唯一略显另类的,是这篇《社戏》。《社戏》的故事里,没有人性之劣、没有风气之毒、亦没有时代之悲,有的却是甜甜的回忆和挥之不去的忧伤。其他的故事是在叫醒别人,《社戏》却仿佛是留给自己。读其他的故事,我往往脊背发凉乃至对鲁迅感到由衷得敬佩,但是读《社戏》,却会沉浸在那朦胧的夏夜里和作者产生共情。原来横眉冷对的另一面,也有细嗅蔷薇的柔软。因此,便想写下这篇随笔,正好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聊表纪念。

《社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先是讲了长大后两次不愉快的看戏经历,而后自然而然回溯起童年时代和母亲在外祖母家消夏时,和村里小朋友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的难忘体验。

而这简单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动容,一是细腻的笔触,二是普世的情感。

先说笔触。鲁迅对这次童年看戏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一笔笔地让“我”这个活泼烂漫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情感的波澜变化尤为生动:先是盼望去赵庄看戏,并且强调看戏是“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再是白天未能成行的失落,一边“急得要哭”,一边羡慕去看戏了的小朋友是何等场景。进而是晚上竟能去看戏的惊喜,“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最后是往返路上的享受,看见的有朦胧月色,有碧绿农田,有淡黑连山,有星点渔火;听见的有说笑叫嚷,有船头激水,有宛转横笛;闻见的则是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这一切的一切“使我的心也沉静”,而航船之快“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动一静的刻画,即便作为读者,都极为舒服自在,更何况主人公“我”了。

平时我们想表达自己开心,只会直白地去写心情,而鲁迅在这里并没有一字实在写“我很高兴”,却又字字都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样的描写与表达,实在让人折服于文学之美。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第3张

社戏,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情感。比之童年看社戏的经历本身,更让人回味良久的,是长大后再也没有看过好戏的这种无奈之情和些许失落。故事的最后一句可谓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那豆真有多好吃、戏真有多好看,而是当时当刻的身边的人、所处的景、与发生的故事,让“吃豆”、“看戏”这样原本最平凡不过的事情变得难以复制,成为记忆中最为美好的唯一。时过境迁,再想去体验一番从前的乐趣,已是不可能了。长大后看的两场戏,当真就那么不堪么?非也,实在是因想着深夜煮豆吃的白蓬航船,戏园里的长凳竟像是“私刑拷打的刑具”,更因念着“最聪明的双喜”,戏院里的观众直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决计不再多问。

长大以后,我自己也时有类似的体验,相信每个人也都有,正因如此,这“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才让人唏嘘不已吧。回不去的是曾经,回忆之所以珍贵,大概正在于它的不可复制,唯有珍惜吧。

社戏原文全文(社戏全文)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