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马革裹尸文言文翻译_马革裹尸文言文的意思

马革裹尸文言文翻译_马革裹尸文言文的意思

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檼栝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

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示),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如下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

马革裹尸文言文翻译_马革裹尸文言文的意思

(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盈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

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康泽将军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互辉映。

(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在叙事链条中可能插上图像的环节是文本叙事的“褶皱”处,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

B.从阅读经验来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

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

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和作用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 ,也可是“明月青松枝”。

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

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观点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原本模糊描述的人物面容,在插图中明确可见;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

B.冯德英的《苦菜花》中有几幅好的插图,使原作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帮助读者形象地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

C.丰子恺绘制的系列鲁迅小说插图画;过滤鲁迅作品“载道”的启蒙主义气质,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

D.鲁迅先生呼吁各种教材需要插图:“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对柯岗小说中的插图,有评价说:“小说的文体特色通过插图得以凸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又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父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父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古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鱼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蹿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马嘶,狗吠,号角声里,他像一个将领,统领着一切。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父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父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常现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猛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父带着鱼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父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父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父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里,嗜酒的师父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父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颤抖。

这一刻,鱼把头的手也在颤抖。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信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父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用力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绞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季节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鱼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鱼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酒钻进帐篷,像师父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父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捕到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父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父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里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不承想,一下车就在这儿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的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弋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围棋,中国传统棋种。终局时,将占有的空位与子数相加计算,或单计空位,多者为胜。

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秦入侵东晋,大军压境,人们恐惧,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桓冲对谢安的行为感到不安。

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

C.东晋军队在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文末写谢安获得战报,得知战果,这时他正好与客人在下围棋,但他故作冷静,若无其事,但一个细节描写却反映出谢安内心是非常兴奋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2)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宋)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钟鼎”“山林”二词分别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指出两种生活皆如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坦然面对人间得失荣辱,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而是回忆与族弟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更显情真意切。

D.下阕综合运用了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从环境、情态两方面描写了“游人去而禽鸟乐”的场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为例,说明事物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_______________。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_______________。《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_______________ , 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层出不穷 蔚为大观 写照

B.深入人心 屡见不鲜 蔚为大观 见证

C.耳熟能详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写照

D.深入人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见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C.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D.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①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 )。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②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③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而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

B.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正确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C.不是让狗的主人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

D.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它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一段历史,展现出觉醒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一个人、一民族,若没有自卫的强力,单指望公理昌明,仰仗人家饶恕和帮助的恩惠才能生存,这是何等卑弱无耻、不能自立的奴才!”

这句台词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A

2.B

3.C

4.①材料一围绕小说插图与叙事链条的关系,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例证法从现象世界的确证分析出小说插图的超语言功能并进行了理论阐释;②再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来分析叙事插图和诗意图像的不同,突出小说插图被牢扣在故事链条中的特性。

5.①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②插图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③多幅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直观。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见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不等于“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

C.“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只是说“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并不严密。

D.“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错误,文章列举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是为了说明“小说插图”能对小说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无中生有。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错误,依据“……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可知,“原本明确塑造的德性,反而在插图中模糊不清,甚至无迹可寻”不能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B.“帮助读者形象地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错误,“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是“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并非是帮助读者“认清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外貌”。

C.“过滤……着意于呈现鲁迅作品‘现世的诗意’的部分”属于“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所以能够支持“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的观点。

D.鲁迅的呼吁证明的是“插图”的重要性,但不能证明“小说插图是作者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3段,第1段围绕小说插图与叙事链条的关系,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

第2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以《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的插图来证明“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进而指出插图“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即插图具有超语言功能。

第3段采用举例论证来说明“诗意图”与“叙事图”的特点,并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二者的不同,“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从而突出了“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的观点。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结合“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互辉映”分析:

从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看,插图直观展现了当时枪林弹雨和攻打襄阳城的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对小说人物塑造的作用角度看,将战士的战斗置于逼真的场景之中使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从对小说情节呈现的作用角度看,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关键和节点起到提示作用,而多幅插图的使用,使情节内容呈现更加完整、直观。

6.B

7.D

8.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

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

9.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

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

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

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错误。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

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

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B

11.D

12.A

13.(1)谢安的棋术一向比谢玄差,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无法取胜。

(2)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

14.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愿。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感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晋兵且至”做“以为”的宾语,应在“且至”后断开,排除AD;

“草行露宿”“重以饥冻”对称结构独立成句,其中“草行露宿”为固定成语,“重以饥冻”中“重”是“再次、又”之意,句中作状语,放到后句,说明秦兵的遭遇有“草行露宿”“忍饥挨冻”两方面,是“死者什七八”的原因。据以上分析确定停顿位置为“重”前,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古代中原一带民众的服装向左开,异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的右衽”错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谢安也对战局没有信心,他用下棋、漫游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与原文不符。结合“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可知,文章第一段用谢玄、桓冲的紧张反衬谢安的镇静,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刻通谢安的大将风范。谢安在下棋、漫游之际实则早有深谋远虑,故而部署得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棋”,棋术;“劣于”,比……差;“为敌手”,旗鼓相当。

(2)题得分点有:“帅”,率领;“趣”,通“趋”,奔赴,开赴;“阻”,扼守;“陈”,通“阵”,兵阵。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原文“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的意思,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

第一个理由,“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

第二个理由,“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愿。

参考译文:

秦王苻坚专注于要夺取江东,下诏大举入侵。阳平公符融对符坚说:“鲜卑、羌虏,我们的仇家,常渴望战乱兵变以实现他的心愿,所陈述的策略谋划,怎么可以听从?清白人家的子弟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熟悉军队事务,随便用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您的意愿。我恐怕既不能够成功,更有后患呀!”符坚不听。这时前秦军队强盛,京城建康震动恐惧。谢玄入室向谢安询问计策,安坦然无事,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命令。”谢安接着命令预备车马出游城外的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与谢玄把别墅作为赛棋的赌注。谢安的棋术通常劣于谢玄,这日谢玄畏惧,谢玄和谢安成了不相上下的敌手。谢安接着登山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桓冲深深地为京城建康感到担忧,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进入京师守卫;谢安坚决不接受,说:“朝廷安排已确定,将士没有缺少,荆州适合留下来作为防守。”桓冲对僚属叹气道:“谢安石有庙堂的才干,不熟悉军事谋略。如今大敌就要到来,正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抵挡他们,军队又少弱,天下事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穿外族的服装了!”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前往洛涧,梁成以涧为阻列阵以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成功,大破对方。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前秦军队紧靠肥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逼迫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谢安得到战报,知道秦兵已经战败,当时正与客人下围棋,把驿书收叠起来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棋。客人问他,他慢慢地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军。”结束后,返回屋内,过门槛时,木屐底上的齿被门槛碰断也没觉察到。

15.A

16.①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

②虽是送别词,却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错误。“钟鼎”与“山林”二词不是比喻,而是用了借代的修辞。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结尾在写景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意思是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般清澈无波,生动细致的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在写景时对景色描写的细腻、柔美的特点。

本词的最后三句写到: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写佑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所以本词虽然是送别词,但是在抒情上却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写得洒脱、豁达。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阴”“翳”“凫”。

18.D

19.C

20.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的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第一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此处是说深切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故选用成语“深入人心”。

第二处,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处是说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连续出现,选用成语“层出不穷”。

第三处,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此处是说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风气,选用成语“蔚然成风”。

第四处,写照:画人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此处是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证据的物品,选用词语“见证”。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划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语序不当,应改为“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

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为观众”作“带来”的状语,把“不仅”调至“为观众”前;

三是搭配不当,“激起”和“共情”搭配不当,可以将“激起”改为“引发”。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增文势:指排比句,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本题划线句子中“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同为动宾结构的短句,句式相对较为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

广文义:指排比句的运用逐渐扩大了文句的意义。结合前文“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本题划线句子,连用“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的短句,写出了人们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推广活动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地了解珍贵文物的现实意义,也就是通过“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几个动宾结构组成的排比句全面地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

21.D

22.示例:①很多人认为有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意理解与语言衔接的能力。

“奸诈”是理解动物学家测试方式的关键词,说明这次的实验测试和之前的测试不同。从前后文来看,狗回答问题正确与否的关键不是因为自己的判断,而是来自主人不自觉的传递信息,狗通过对主人的细致观察从而获取有关答案的信息。所以应该是主人看到另一个算式并得出答案后把错误答案传递给了狗,所以狗才会答错。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是对前一句问题的回答,与下文“但动物学家不这么认为”相对应,这里填的是一般人的看法,与动物学家的观点相反,所以可以填:很多人认为有。

②处要填的是狗的主人所看到的道具,是卡片,但这次测试与之前的测试不同。动物学家在道具上做了手脚,他们把卡片正面给狗看,而狗的主人看到的是通过透明纸在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和狗看到的算式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填: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③要填的是动物学家的结论,即狗自身并不具备计算的能力,有时候它们能“计算”正确是源于对人类的细致观察。所以可以填:并不具有计算能力。

注意表达精简,不要超过字数。

23.例文

自强方能昂立于世

电视剧《觉醒年代》让很多人重温了信仰的诞生,感悟到启蒙的光芒,确认了思想就是力量。

“一个人、一民族,若没有自卫的强力,单指望公理昌明,仰仗人家饶恕和帮助的恩惠才能生存,这是何等卑弱无耻、不能自立的奴才”,铿锵有力的语言道明“自强”对于个人、民族的意义,只有自强才能把握命运,只有自强才能屹立于世。

为何中华五千年文明浩如烟海,从未断绝?为何十四年抗战,华夏儿女马革裹尸最终获得胜利?静默思之,一往无前、自强自立之精神信仰使之然也。我们不得不承认,无此精神信仰,便无我泱泱华夏,神州大地。看,成都水灾时,李冰父子忙碌的身影,最终成就了“天府之国”;听,广袤大地上刘邦起义的呼喊,最终撕破了秦国暴政的锦缎……在古时那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尽管生产技术并不发达,尽管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可那时的人们在灾祸面前也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在反抗,在挣扎,他们心中始终有一股不灭的信念:自强方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画卷延展到今天,古人同天搏斗的身影虽已远去,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信仰不仅没有消磨,反而愈烧愈烈。时针走到今天,天眼、墨子卫星、港珠澳大桥,风云5号……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体现。乡村医生梁益建、最美教师支月英、大国工匠李万年……中华民族的信仰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传承。百余年前,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百年后,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脱贫攻坚战等大战大考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革命先辈为楷模,光有一腔热情还不够,“风雨兼程,奋勇向前”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应是“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记在心坎上、落在行动上”的铮铮誓言。

当代中国已成长为巍巍巨轮,我们更要康续过往,牢记自身使命,继承先辈传统,弘扬好中华民族自强方能得胜的精神信仰。“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身为中华儿女,必行中华之事。纵使狂风巨浪,亦有“一苇以航”的勇气。

海子说:“要有最平凡的生活与最朴素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今日之我们亦应有此信仰,古风流韵,自强方能昂立于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释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内容,第二部分列举其中一句台词,台词的内容就是本次写作的重心。台词阐述了拥护公理、抵抗被人压迫与自卫的强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大家对个人、民族自卫的强力问题的思考。考生写作时既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进行写作,阐明对个人、民族自卫的强力问题的思考,展现“自强”的重要价值。

2.分析要求。

这句台词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考生需要从材料提供的台词中提炼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立意】

①民族复兴路,我辈当自强;

②公理昌明来自自卫的强力;

③人生需要有自卫的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