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登黄鹤楼的诗意是什么_登黄鹤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登黄鹤楼的诗意是什么_登黄鹤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李白因为崔颢的《登黄鹤楼》诗而搁笔可能是真的,但因年代久远,不易考证。

崔颢《黄鹤楼》原诗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据传李白游黄鹤楼时,面对楚天美景,壮阔江面。兴致很高,正准备挥毫题壁,突然见到崔颢题诗壁上,读完黯然搁笔。

并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还愤然言之"一拳捣毁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以表达自己的嫉妒疾愤之情。

可以想见当李白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题诗后,崔诗对他的震动之大,他肯定从内心里认为,再怎么写都无法超越崔颢的诗了,于是黯然搁笔。

崔颢之后,又历多代,诗人才子,史上留名的也很多,但又有多少人在黄鹤楼上题诗的呢?即使有又有谁的诗能超过崔颢的呢?

当世游黄鹤楼的人很多,自负才名的人可能也大有人在,也可以尝试一下去写黄鹤楼的诗,也可以跟崔颢比一比。

看现代人有谁能写出一首关于黄鹤楼的好诗超越崔颢的这首诗。

一首诗能流传千载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天时地利人遇,只有机缘巧合方能成就名篇。

全唐诗中没有留下崔颢多少诗歌,他的名气也无法与李白、杜甫、王维等同时代的人相提并论。

但他的这首诗确实是写得太好了,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七言诗中,本人认为也只有杜甫的《登高》可与之媲美。

唐七言诗中第一第二之争也是这两首,虽有文无第一之说,但唐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崔颢这首推崇备至的《黄鹤楼》一直被众多名家认为唐七言诗第一。

后李白据传是摹仿崔颢的《黄鹤楼》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留。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样也是流传千古的好诗,但从李白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摹仿的痕迹很多,甚至用的音韵都一样,可见崔颢的诗对他的启发和影响有多大。

千古文章一大抄,诗歌也是这样!

也许李白在黄鹤楼上看见崔诗搁笔后,心中肯定还是念念不忘,以李白的傲气、才气和诗名能服过几人?

他只在前辈面前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上李邕》中酸酸地写道"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想来李白对崔颢的好诗还是耿耿于怀的,数年后登上一江之滨的金陵凤凰台终于又触及他的心病和傲气,于是想方设法写下这篇《登金陵凤凰台》。

虽然明知无法超越,但改一改,抄一抄,借用一下,还是想和崔颢比一比的。

在唐朝以诗论优劣的特殊时代,不再写一首好诗与崔颢比一下,也不是李白的风格。随便让诗仙甘拜下风,就此吞声搁笔,是调高言大的李白所能容忍的吗?

写这首诗就是李白心中块垒未忘的表现。从而也证明了李白因为崔颢的诗搁笔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民间传说是真的。

后来李白又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三首诗,皆与黄鹤楼和鹦鹉洲有关。可见李白对黄鹤楼及崔颢诗的在意程度。

当然崔颢的《黄鹤楼》诗之所以千古传诵,自有它好的道理。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

诗人从黄鹤楼的命名由来,神话传说,即费祎(是否是蜀汉四丞相之一的费祎,没有考证)跨鹤云举而去的传说落笔,引发兴叹。

兴起仙人不见之憾,感叹仙去楼空,鹤去不返。曾经云举黄鹤费祎而去的白云因不再托举仙人仙鹤也似乎只能千载空悠悠的无所事事了!徒增世事茫茫之慨。

诗意汹涌,诗句也一泻而下,奔腾畅遂,读来琅琅上口,毫无滞碍。

后四句写历历在目的晴川碧草,汉阳绿树,日暮江波,烟蒙雾浩的壮阔长江暮色里羁旅乡思。

纵笔而下,气象万千,情境交融,一幅生动的画面如在眼前。

千百年来人们读罢掩卷而思,那烟波江上的一腔思乡之愁如不散的烟雾久久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

这就是这首《黄鹤楼》诗的魅力所在。也是李白读罢不得不搁笔的原因。

登黄鹤楼的诗意是什么_登黄鹤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第1张

登黄鹤楼的诗意是什么_登黄鹤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第2张

登黄鹤楼的诗意是什么_登黄鹤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