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1张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2张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3张

作者简介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4张

王振羽,笔名雷雨,国家一级作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委员、省评协理事,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龙飞光武》《瓶庐遗恨》《诗人帝王》《龚自珍传》《吴梅村别传》《江南彩衣堂》《剑气箫心》《折角的页码》《江南读书记》《书卷故人》《用伤口飞翔》《且去题壁》《书香南京》《天低吴楚》等专著近二十部。主编有《读书台文丛》《六朝松文库》《新鸡鸣丛书》《文化世家丛书》《杂花生树丛书》《远方文丛》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扣人心弦的激情岁月,我幸运地来到扬子江边石头城下的南京读大学。来到这座洋溢着六朝烟水气的古都,真是万分珍惜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我的历史癖好更是肆无忌惮越发地疯狂起来。

——王振羽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王振羽

南京有一半山园,因王安石而知名。南京人多知王安石与南京颇有渊源,但外地人却未必了然,王安石与南京,到底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

1021年秋冬之交,宋真宗天禧五年,整整1000年前,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江。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他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热心政务,雅好文墨,其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有移风易俗重整河山之志。

1037年,宋仁宗景佑四年,16岁的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同乡曾巩。曾巩向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推荐王安石文章,大获赞赏。1042年,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荣获第四名,崭露头角,进入体制,被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之后,他放弃可以进入馆阁的难得机会,渴望获得基层历练,积累资历,被调为浙江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勇于任事,大刀阔斧,敢作敢为,初显政绩。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5张

王安石像(清殿藏本)

1051年,皇祐三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安石任安徽舒州通判,依旧是尽心竭力,有板有眼,治绩斐然。时任宰相的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而向宋仁宗鼎力举荐。欧阳修也举荐他为谏官。但王安石还是期待在地方多干实事,不务虚声。不久,他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1058年,嘉祐三年,年近不惑的王安石被调任度支判官,进京述职,他作一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文非普通公文,官样文章,王安石根据自己的多年精心思考敏锐观察亲身实践,系统提出变法主张,要求宋仁宗立即变革,刷新朝政。但宋仁宗“留中不发”,此议胎死腹中。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他均固辞不就。朝廷又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他在多次辞谢不果后方才勉强接受。不久之后,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有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此一规矩不当,据理力争,慷慨陈词,不管不顾,特别执拗,因此而得罪诸多王公大臣。

1063年,嘉祐八年,王安石母亲病逝,他借机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继位之后,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与有病为由,拒绝入朝。1067年,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之名 ,起用其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1068年,熙宁元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晋京陛见,认同王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大胆行事,纠正时弊。王安石随后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切实阐释宋初以来百余年间朝野太平无事的情由与原因,痛切指出当今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衷心期望宋神宗赵顼居安思危,振作担当,有所建树:“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颁行新法,进行改革。1070年,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年近半百的王安石自此在全国上下开始大规模推进改革变法运动。王安石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则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1071年,熙宁四年,根据王安石的意见,朝廷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旧制。同年秋,在全国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新法颁布,初衷虽好,也有美好设计,落实却贵在有人推进,要看实际效果。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人,参与变法实施,大刀阔斧,锐气凛然,多呈骄横跋扈嚣张狂傲之态。法令颁行不足一年,拥护与反对的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彼此相持不下。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有十大过失,韩琦上疏规劝宋神宗停止青苗法,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一时间,极力主张废除变法者声音高涨,人心惶惶,朝野震动。王安石虽口干舌燥,多方辩驳,终归无效。随后,无奈之下心力交瘁的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宋神宗竭力挽留王安石,王安石进言宋神宗要坚定不移,不畏流俗,心怀天下,勇往直前,不可动摇,否则将会使变法之局不可收拾,万劫不复。众多官员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纷纷挂冠,相继离开朝廷,对年仅22岁的宋神宗构成巨大压力。在此前后,大致是熙宁三年,司马光三次致信王安石,即著名的《与王介甫书》,详细列举新法弊端,强烈要求王安石改弦更张,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以《答司马谏议书》慨然回复,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有力反驳,也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矢志不渝,心如磐石。

1074年春,熙宁七年,天下大旱,百业萧条,饥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天下骚然。此时,有人乘机上疏兴风作浪,议论新法过失,力谏罢免王安石,以安天下。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宫太后亦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不去王安石,社稷宗庙有倾覆之忧。宋神宗倍感压力,变法决心发生动摇,无奈之下罢免王安石,让其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重新启动改革变法。但复相之后的王安石举步维艰,楚歌四面,变法派内部也分裂严重,聚讼纷纭,斗角钩心,新法难以推行。

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令王安石极度悲痛。是年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王安石晋封舒国公。1079年,元丰二年,王安石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1085年,元丰八年,年仅37岁的宋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宋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她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1086年,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在南京病逝,享年65岁。1094年,绍圣元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宋神宗庙庭,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1113年,政和三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但到了1226年,靖康元年,时过13年后,风云再变,王安石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画像,降从祀于庙廷。

王安石,盖棺而难论定。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名臣韩琦认为:“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更有人指出,“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与王安石针锋相对极为激烈的司马光则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王安石的评价回避其变法之事,对其人品充分肯定,也很中肯。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南宋大儒理学宗师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也属较为辩证客观,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他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明末冯梦龙编纂辑有《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文中如此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6张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不足”并非王安石原话,却符合他的思维逻辑、行事主张。传王安石不大注意自己的饮食和形象,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是“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但也有人说此文是伪托苏洵之名。据说,庆历五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算是韩琦的幕僚下属。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思考,当差之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不修边幅,不管不顾。韩琦误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依红偎翠,沉湎风月,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加辩解,大概以为君子坦荡荡可以日久自然明吧。梁启超对王安石的看法,在当下似乎较为主流,他在《王安石传》中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克林威尔,今多译作克伦威尔,也是英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

据载,王安石病逝后,葬于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王安石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吴氏,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也葬于钟山南麓。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明初,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被和尚皇帝朱元璋选为陵寝之地后,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被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迁移,一说迁至麒麟门,另一说是迁回其老家江西。专横独裁的朱元璋此举还算客气,并不是野蛮强拆,若一毁了之,哪还需要大费周章为之迁移?

王安石曾三次担任南京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据说还填埋过玄武湖而造田,虽然有顾及民生之意,却也因改变水系生态,致使金陵水涝频仍,招致不少议论。但不管怎样,王安石在南京不同于陆游、辛弃疾的匆匆而过,也不像文天祥在南京被羁押两月,“伴人无寐应是秦淮孤月”中编订邓广荐《东海集》的气定神闲视死如归。他在此多年,终老于此,对这一方山水的感受体认当然不同凡响,深邃沉郁,刻骨铭心。

王安石文学成就卓然而立,堪称大家。其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尤其是一些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世称“王荆公体”,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内,实至名归。王安石主张文道合一,其散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不做无病呻吟,较少风花雪月。王安石的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却层次分明,简洁明快,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全篇,势如破竹,酣畅淋漓。其《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等,也都是千锤百炼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佳作。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7张

程瑶 《半山园》

王安石“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天水一朝诗坛,卓然挺立,自成一家。王安石诗歌,以1076年的熙宁九年其第二次罢相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创作“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基层百姓的痛苦,倾向鲜明,直接袒露;王安石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诸多写景、咏物诗,“穷而后工”,重炼意,讲修辞,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棋》《泊船瓜洲》《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春夜》《北山》《葛溪驿》《示长安君》《郊行》《千秋岁引》《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等,都是中国诗歌长廊中的不朽名篇。其中的五言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浅明白,朗朗上口,言近旨远,韵味悠长。他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王安石还有《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此诗写于半山园,应该没有太多异议。

王安石词,今存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与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空阔苍茫,淡远纯朴,营造出一志趣高雅的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派之先声。王安石现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被多人认定的上乘之作,也是金陵怀古诗词中的璀璨明珠。抄录在此,深切缅怀在南京辞世诞生于1000年前的王荆公: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刊发于《青春》2022年第2期

~~转载请私信后台

创作谈

向上滑动阅览

创作琐谈

王振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一句很俗套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是很著名且流行的一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古为今用,鉴往知来,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就不那么简单了。历史的形成,历史的书写,离不开形与势,离不开大的环境。但最终还是人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说,人是最大的环境,并非矫情之语,过激之言。

父亲带着我们兄弟读《论语》《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后汉书》等经典,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罗马帝国衰亡史》等名著,经典名著,恢弘灿然,令人百感交集,受益匪浅。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途经的地方,就有我们村落附近,也留下遗踪多多。乡间读书时节,与父兄们去看这些孔圣人留下的踪迹,荒草离离,沉寂无声,再重温他简约大气传之久远的文字,想望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百家争鸣,会有一种极为奇异的感受盈满心间。

离开汝水岸边的村落,告别沙河北岸的镇上学校,到昆水河边的昆阳古城读高中,视野为之一变,心胸次第生云。光武刘秀为何能在此地的昆阳之战中脱颖而出?他是怎样韬光养晦摆脱更始帝的控制?他的核心团队是如何锻造得以形成的?他从自己的先祖刘邦身上汲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恢复汉室之后,他又怎样试图改变西汉末年的危殆局面而最终得以成功?帝王多多,但就历代帝王,毛泽东为何对他评价如此之高?他手下的28位高级“干部”大多得以保全而非其他开国元勋的诸多结局不佳,这中间有着怎样的玄机与密码?脑海盘旋,不得要领。多年后,我终于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龙飞光武》,已故的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为之作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扣人心弦的激情岁月,我幸运地来到扬子江边石头城下的南京读大学。来到这座洋溢着六朝烟水气的古都,真是万分珍惜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我的历史癖好更是肆无忌惮越发地疯狂起来。成贤街上曾经的南京图书馆,太平南路上的古籍书店,散落在南京各个角落的二手书摊,是我经常光顾流连的所在,而读书的芜杂散乱也是无以复加,真应了读书不求甚解之讥。就是在这样的如饥似渴之中,结束了大学生涯,为了生计,走上社会。但在稻粱谋之余,还是对历史人物念兹在兹,不敢稍有怠慢。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操持批评文字之余,更为系统地走近历史的云海苍茫,波谲云诡,不能自拔。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历史人物传记《龚自珍》。自此以后,关于吴梅村、翁同龢家族的传记书写也汩汩滔滔,奔涌而来。

梳理、走近这些明清交替之际、晚清开启之时、时代大变局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道路选择,他们的家世背景,他们的人际交往,他们与当时生杀予夺者的关系互动,往往成为我最为关注的焦点所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吴梅村是一代名儒,才华卓毅,但在身逢乱世之时,何曾有一天一时的春风得意吐气扬眉?翁同龢家族崛起于江南常熟,本是蓬门小户,完全靠刻苦读书专心走科举之路,从他爷爷开始才逐步改变家族命运,到他父亲飞黄腾达在北京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翁同龢弟兄三人才得以有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崭露头角,但这样的家族蓬勃葳蕤难道就无规律可循?他不同于曾国藩家族,也有别于李鸿章家族,与张之洞家族也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尽然一样,翁同龢也受慈禧太后垂青后来反目,张之洞则始终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有始有终。为何会这样?性格即命运,但性格的塑造也并非完全来自禀赋。我不满足于就翁氏家族的传记书写,浅尝辄止,尝试以不太彻底的虚构方式,写了一本《瓶庐遗恨》,也是一部历史小说。

研读历史,如盲人摸象,但也渐渐扩展开来,不断有心得涌现。人在古都南京,以南京为基点,求索一些历史人物,既有在场感,也较为便利。有媒体邀约我开设专栏,唤做“烟雨石城”,专写1912年到1949年之间的历史人物,就把多年的积累展示出来。后来,媒体提出,要多写此前历史人物,少谈某一历史阶段。历史是一条绵绵不绝的长河,但我们的记忆却往往会被选择,会被遮蔽。在一座如此斑斓丰富的城市回溯历史人物,我发现,不管是孙权父子、晋带衣冠、刘宋凄迷、齐梁风华、陈朝短命,还是隋唐低潮,南唐苟且,赵宋偏安,乃至此后的元、明、清,在南京留下痕迹的人物,值得书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如范晔,如李煜,如白朴,如王安石,如朱明多位人物,当然还有满清一朝的袁枚、李渔、吴敬梓、曹雪芹、曾国藩、张之洞,等等等等,都非老生常谈,而是常说常新,颇有老枝发新芽之慨。

王安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前后在南京有二十余年,他也终老于此。王安石跟随父母到南京,他父亲死在任上,他并没有回到江西老家,而是选择留在南京。王安石宦海沉浮,拼搏官场,但在母亲病逝,他丁忧守制,仍旧回到南京。他在南京思考,在南京总结,在南京起而进京。改革岂能一蹴而就?变法从无云淡风轻。王安石每次罢相,他选择的疗伤隐忍之地,还是南京。王安石面对当时的局面,并不恋栈。他急流勇退,再次回到江南南京,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十年。我小时候读邓广铭的《王安石》,后来读梁启超的《王安石传》,还有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再后来,关于王安石的传记更是如杂花生树,扑面而来。但就王安石与南京,大多语焉不详。邓广铭研读王安石,就南宋以后对王安石的污蔑栽赃,多有辩驳。梁启超针对王安石的遭遇,更是愤愤不平,竭力揄扬。但林语堂为何对王安石还是一再贬低,不依不饶,你看他流传甚广的《苏东坡传》,恨不得对王安石要食其肉寝其皮了。林语堂是名家,邓小南教授的父亲邓广铭也是著名的历史学者,在他们笔下的王安石却是如此的大相径庭判若两人,这样的书写,令人意兴盎然,也让人兴趣大增。历史人物的观察,从来不能听一面之词,而是要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抽丝剥茧,也许才能接近其本来面目呢。

啰啰嗦嗦,就说这些,权做创作琐谈。

2022年2月17日于南京俞家巷后,时牙疼难忍中

《青春》杂志纸质版上线了,欢迎阅读。2022年2月刊纸质版订阅,请查看下方“阅读原文”,也可点击下方图片或进公众号菜单栏查看“青春微店”。电子刊订阅请进入公众号菜单栏查看“青春微店”。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8张

文 | 王振羽

责编 | 陆萱

版 | 钰玲

监制 | 游于艺

图 | 陈戈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9张

~YOUTH~

登飞来峰全文解析(登飞来峰解析题)  第10张

“在看”的永远18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