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宋初,《渔家傲》带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在整个宋代词坛上,《渔家傲》也不失为一朵奇葩。词中的边塞风情和凄楚意境,对情意绵绵的婉约词形成巨大的冲击。

宋词追求阴柔的优美,明显倾向于淡雅、秀媚、婉约、含蓄之美,这与词的特性有关。如果将大部分宋词的风格定义为"阴柔美",即"杏花春雨江南"之美,那么,这首<渔家傲》就可以用"壮美"来形容,即"骏马西风塞北"之美。清人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如火,如金谬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絮非书》)从这首《渔家傲》的美学品性来说,其主导特征就是壮美,一种阳刚之美。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是健壮生命力的表露,体现了激昂慷慨的民族精神。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1张

这首词是词人五十二岁时在延安所作。庆历年间,范仲淹与韩琦率兵同拒西夏,他在边疆驻守四年,当时西夏人很敬畏他,说"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当时民谣亦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孔平仲《谈苑》)

本词写边塞地区的萧条景色和离家久戍的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上阕主要写景,下阕主要写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说边塞的秋天与南方的秋天大不相同,北地早寒带给这位南方人强烈的震撼,深秋给人的感觉是令人伤感的肃杀,"风景异"的"异"在这里有复义,它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层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大不同;二是讲秋天来临,边地景物'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这里的"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风景",更是心灵上的冲击,从而形成了整首词悲凉沉郁的基调。这句是从视觉来描写。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2张

"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人远戍边陲,在秋天自然会看到南飞越冬的大雁,这大雁,在古代已经幻化成为一种思乡的象征。对于范仲淹而言,南飞的大雁首先会让人想到南边的家乡,南飞的大雁还可以传递书信,大雁迁徙翱翔于长空,又具有自由的特征,这都是词人所羡慕的。与大雁相比,人就有了很大的束缚,滞留于一地,不能离开,有着无法穿越的阻碍。如今雁去衡阳,而且绝无"留意",正反衬出边疆的苦与寒,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无留意"三个字,用得较为深沉,似乎有一种情感上的决绝。因为根据常识,大雁是迁徙的候鸟,它的迁徙主要是出于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本不带有任何情感特征,"无留意"三个字是从人的角度去写雁,有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境,能走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走的。雁去而人不能去,更觉凄然,也衬托出了人心的孤独。这句是从感觉来写。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3张

第三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边塞上声音,这是词人从听觉来写所闻。"边声",是一种在荒野里能听到的若有若无的独特声响。有人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之声,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其实对边声的理解不能这么具体,李陵《答苏武书》中有这样几句:"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展现的是蒙胧的声响,我们不能把它坐实。边声给人的感觉是自己置身荒野,而"四面边声"是突出地强调其无所不在,强调荒野的荒凉程度,将人的感觉从天上拉回到现实处境。"连角起"是说这些凄凉的声音中还夹杂着军营中号角的声音,于是在凄凉之外更添了几分战场上那种特有的悲壮的气氛。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4张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句是上阕写景的总结,采用一个宏观的远镜头进行刻画描写。这种景象我们在王维的《使至塞上》曾经见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王维只是塞外的过客,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边塞风光进行描写,多少带着点欣赏的态度;范仲淹却是一个真实的参与者,对边塞的寒苦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千座山峰的环绕之下,一道残阳即将没去,黯淡的余光投射在紧闭着城门的孤城之上,给人透骨的寒冷,这种场景,就像是"孤城"一个人的盛会,上演的是最后的苍凉,"孤"让画面愈加冷寂。陪伴"孤城"的只有"长烟""落日",三组意象传达出的是同样的情怀。"烟"是"长"烟,"日"是"落"日,"城"是"孤"城,令人不寒而栗。一个"闭"字,更显示了军营的紧急气氛。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5张

上阕描写的虽然是词人所看到之景,但恰好点明了戍边战士所处的恶劣环境。下阕自然地过渡到在这环境中生发的情感描写。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思乡之意。这两句对比极其强烈,可以从有和无两个方面来理解。有的是"浊酒一杯",无的是"燕然未勒";有的是"(离)家万里",无的是"归(家)无计"。前一句是从肯定方面去写,后一句是从否定方面去写,肯定的如"浊酒一杯",点明酒劣而且少,想要"举杯消愁",酒的数量也不够;"家万里",点明家乡路途之遥,这七个字虽然是从肯定方面来写,但给人的却是否定的意义,"举杯消愁"却无杯可举,虽然有家,但家在万里之外而欲归不得。 "一杯"和"万里"还在数量的悬殊上形成强烈对比。后一句"未""无"这两个带有强烈否定意义的字彻底阻断了人们归家的希望。燕然,即今天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深入塞外三千余里,一直到追到燕然山,并在山上刻石记功,然后班师回朝。通过此句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同时又不能忘怀久别家乡,心情极度矛盾,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6张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边塞题材的作品中,总少不了羌管的身影,这种不同于南方丝竹管弦的乐器,与生俱来地带有塞外情调,悠扬广阔的音调,与大漠的空旷、西北的苍凉契合无间。这句也化用了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的诗意,触景生情,闻笛思乡。"霜满地"极写霜大天寒,传达出生存环境之艰苦。"悠悠"写出了羌笛的缠绵不绝。于是,听"悠悠"的"羌管",看"满地"的凝"霜",就成了一幅冷色调的苍凉画面,视觉与听觉相互呼应,美得冰凉,美得透骨。

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交织在一起,词人久久不能入睡,最后不能自已,不禁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因此,强音:"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生活作了精确的描绘。

词人为什么流泪呢?是因为不习惯塞外陌生的景物,还是因为无情南飞的大雁呢?是因为长年困守孤城,还是因为"浊酒一杯"不能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或是因为没有像东汉窦宪那样建立卓越的功勋呢?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范仲淹的抒情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他不是抒发一己之情,而是代所有戍守边疆的战士抒怀,也是代古往今来全天下所有的征夫抒怀。这样全词就具有了更高的境界。他是将描写对象放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大背景之中,这首词沉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7张

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日:'此真元帅之事也'。"

欧阳修认为范仲淹将戍边写得太低沉、太感伤,有失"真元帅"风范,倒像是一个"穷塞主"(少数民族的酋长)。殊不知,没有这段真实经历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词作来的。欧阳修的"真元帅"词停留在想象层面,而范仲淹的"穷塞主"词却是发自肺腑的,经得住时光的考验,所以历千年而不衰。关于这一点,贺裳《皱水轩词筌》也有评论:"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官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 '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这话无疑是比较中肯的。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赏析50字)  第8张

《渔家傲》气势充沛,虽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但始终洋溢着一股报国豪情,这来源于词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因此,词中的景物、结构、表现手法都体现出一种阔大的气象。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景物,都带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读来伤感但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不可否认的是,本词与其他词作相比,现实主义的色彩非常浓厚,带有写实主义的风格,原来词中的那种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所以更真切感人,这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