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文过饰非的解释和典故-文过饰非典故的出处

文过饰非的解释和典故-文过饰非典故的出处

明镜照人心 昏镜遮人丑

——刘禹锡《昏镜词》赏析

文过饰非的解释和典故-文过饰非典故的出处

作者:赵铁军

刘禹锡:《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一说是南匈奴刘渊后裔)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唐顺宗朝,他参与“永贞革新”。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赏析空间】

《昏镜词》是著名的哲理诗,也是寓言诗。刘禹锡在《昏镜词》“引子”中讲了一个寓言性的故事。有一个卖镜子的人,货摊上摆放的镜子只有一面是明亮的(古人用铜镜,加工铜镜有多道研磨工序,才能达到镜子的效果。)其余都是没有磨好的铜镜,照人模糊不清。有顾客问,这样的昏镜卖给谁呀?卖镜人回答说,这昏镜很好卖,倒是明镜不好卖,买的人少。顾客又问,这是为何?卖镜人说,明镜能把人脸的雀斑照得清清楚楚,昏镜则可掩丑。这个故事直接揭露人性的缺点:虚荣,自欺欺人。至于商贩专卖昏镜的故事是否真假,并不重要。这首诗的用意不在于此,可作多重解读。

首先,这首诗创作背景是“永贞改革“失败了。 永贞元年(805年)初,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革新,由于革新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扑。八月,顺宗被迫“内禅”,称太上皇,宪宗作为宦官和藩镇的代理人即位,革新失败。宪宗一上台,即重用宦官佞臣,对革新派人士横加迫害。此诗用寓言艺术,揭露和讽刺了唐宪宗宠信宦官佞臣而迫害永贞革新人士的现实,把自己心中的难言之隐巧妙而贴切地表现了出来,构想奇特,出语新颖,嬉笑怒骂而富于生活趣味。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其次,直刺人性弱点,意在讽刺那些护短自欺、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人。再次,揭示了事物的形式和本质的关系。昏镜质量很差,不论用何等华贵的饰物做美化,昏镜还是昏镜;一个道德品质很差的人,不论怎样伪装成善人,他还是个缺德的人。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开篇四句诗,诗人开门见山,叙述市场上的奇怪现象:昏镜本质差,做工差,却得到丑陋之人的喜欢。昏镜本来就不是取用优质铜材所制作,加工又马马虎虎,镜面非常粗糙,丧失了镜面的光洁度。照人迷迷糊糊的,而容貌丑陋的人往往自欺欺人地说,这昏镜竟然与其他明镜无异。这四句,暗里讽刺唐宪宗舍贤臣用奸佞,把那些歹毒的宦官和野心勃勃的藩镇节度使当作忠臣良将,何等的荒唐!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这四句诗,描写丑陋之人自欺欺人的丑态。照镜子的人,看不到脸上的瑕疵了,美丽的容颜全靠自己想象而生。一天对着昏镜自照四五次,还自言自语说,这美人儿倾国倾城!讽刺的笔锋入木三分,读来不禁让人笑喷!这四句,讽刺唐宪宗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熟视无睹,不思进取,反对改革,迫害忠臣,还粉饰天下太平不逊于太宗皇帝的“贞观之治”呢!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这四句诗,讽刺丑陋之人文过饰非。这昏镜本来材质差、加工粗、无用途,却用华丽的丝绸刺绣彩带做装饰;用价值连城的白玉匣盛装。这是何等的本末倒置!传说,质量最好的铜镜是秦宫宝镜。诗中的“秦宫”借指秦代宫廷的铜镜。唐人仲子陵有诗云:“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此诗以“秦镜”来激励人们,应一尘不染、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而刘禹锡则质问:秦宫明镜难道不贵重吗?哦,原来它不合丑陋者的心意,反而被弃之不用了!诗人暗讽唐宪宗把丑陋的宦官当作“明镜”,言听计从。而真正的“明镜”——“永贞改革”的贤臣们却被贬谪流放。喜欢丑陋的人,他本身就是丑陋的。“秦宫”,也暗喻李世民的秦王府。李世民在当皇帝前被封秦王,他的秦王府贤臣良将云集,各个都是“明镜”,所以他当皇帝后能开创“贞观之治”。刘禹锡用“秦宫”,暗批唐宪宗不肖,喜昏弃明,违背祖训。

【拓展悦读】

今人读《昏镜词》,不必拘泥于刘禹锡的本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启示。凡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敢正视自己头上的癞疮,爱面子等等,与这首诗批评的对象差不多。阿谀奉承、掩耳盗铃、讳疾忌医、文过饰非这些成语典故,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首诗的启示更为重要了。唐太宗在贤臣魏征病逝后说:“魏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殂逝,遂亡一镜矣!”(引自《旧唐书·魏征转》)。李世民之所以器重、信赖魏征,甚至为其病死而“泣下久之”,在于魏征在辅佐其执政期间,以谏争为己任,赤诚相见。当然唐太宗也喜欢奉承,对魏征的直言也愤怒,甚至想把他处死,但为大局、为国家社稷着想,他听进去魏征的诤言,因而成就“贞观之治”。太宗以诤臣为镜,其实也是以史为镜。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他心里很清楚,不然他也不会那样耳顺。

太宗皇帝带头,从此衙门里大堂之上都悬挂“明镜高悬”匾额。传说,秦镜能照出人的肝胆,因而有了“肝胆相照”的成语。这样的明镜透视人的肺腑内心,着实可怕。因此,照镜子的人必须有非凡的胆识,真心实意把明镜当知己,不怕镜子把自己老底揭穿。照镜子是生活习惯,但目的是不断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改正自己,最终完美自己。东汉才女蔡文姬所说:“世人咸知饰面,不知修心。面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不修,贤者谓之恶。面丑犹可,心恶尚得谓之人乎?故览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修养道德的人,照镜子主要是照心。

为官者最怕喜阿谀、忌诤言。一个人美和丑都是客观存在,照不照镜子,它都摆在那儿。倘若因丑而讨厌照镜子,甚而喜欢“昏镜”,那实在没有必要。唯物主义者对人、对事、对己都坚持实事求是。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怕照镜子。察人不难,难在察己;找别人的问题很容易,找自己的问题则很难。所以,才更需要“以人为镜”,“是非须内照,妍丑付旁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倘若缺乏这种自觉和勇气,“不知修心”,或虚应照镜,不察己过,长此以往,则害莫大焉!

【注释】

1、昏镜:制作粗糙的铜镜。2、漠然:马马虎虎,不认真的态度。3、饰带:丝织的带子,指铜镜的装饰品。4、纹绣:本义是纹身,诗中指铜镜的装饰品加工十分精细美观。5、琼瑛:白玉。6、秦宫:秦朝的宫廷;也指秦王李世民的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