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解释_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解释_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李耳(即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在古今中外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也是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

在《道德经》的历代注解者中,除了顶尖学者韩非子、苏辙、王夫之等,也不乏魏征、唐玄宗、王安石、朱元璋、康熙等雄才大略的名君和宰相。《道德经》全文不过五千余字,却影响了众多领域,有人认为它一部哲学作品,有人认为它是兵书,也有人把它当成管理宝典。在近现代,政治家如曾国藩、毛泽东、潘基文,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张瑞敏、马云,作家如林语堂、老舍、钱锺书,明星如白岩松、陈道明等,都是《道德经》的拥趸。

事实上,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一定听说过: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福祸相依、柔弱胜刚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无一不是出自《道德经》。尽管其中有些词语在口语中的意思已经跟原文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所蕴含的理念早已是深入我们的血液,塑造了我们的思维。

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

人该怎么做,首先看天地自然怎么做。是天地大道,在启发着人生智慧。因为天地不算计生命,所以才延续生命。正是这个“天地逻辑”,派生出“人生逻辑”:不算计前后的人,反倒站到了众人之前;不算计内外的人,反倒活得很好。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结果倒是成就了自己。他所说的“圣人”很懂这个道理,因此只是应顺自然,不为自己动什么脑筋。

和光同尘

【原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翻译】: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指行为方式,后六个字是指生存形态。光,虽无实体却给天下带来明亮,促成万物的生长;尘却没有这么高尚,而是笼罩民俗生态。于是“和光同尘”,让人弥散成无色、无声、无形的存在,却又包容高尚和卑下。当一个人自称“我是光”的时候,未免有点骄傲,但老子悄悄提醒,他必须再加一句“我是尘”。一个人的生命如能这样,那就是能高能下而融成一体,不见形迹而气吞山河。

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上善若水。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为接近。

“上善”就是天地之善、大道之善。“上善”没有表情,没有言论,却完成了远远超越表情和言论的大慈善。完成在何处?完成于山水之间,虽然不以人类为目的,却又默默地施惠人类,启发人类。

金玉满堂

【原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翻译】:金玉满堂,也不可靠。富贵而骄,自寻烦恼。

很多人认为只有“盈”了,也就“盈”了活动空间。然而,既然已经装满,还会有什么空间呢?“富贵”、“金玉满堂”,是财路上的“盈”;“锐”、“骄”,则是心理上的“盈”,都是自己对活动空间的剥夺。不求“盈”,就要“退”,要像水一样,以“不争”的姿态找一个别人不太想去的地方安顿下来,就可以了。

宠辱若惊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翻译】:得宠和受辱都让人惊恐。看重这种惊恐大患,就要比照自身。

人生在世,很容易把上司对自己的宠辱当作一件大事,受宠时得意扬扬,受辱时一蹶不振,总希望受宠的时间越长越好,受辱之后能够尽快重新得宠,让“宠”为“辱”翻案。

但是,“宠”是一件非常卑下的事情,一旦被“宠”就应该惊恐。“宠”随时可失去,失去“宠”,也回不到得“宠”前的状态了,因为失“宠”就会受辱、遭祸。所以,“宠”来了,惊恐;“宠”走了,还是惊恐。两番惊恐,都为了一件卑下的事,真是犯不着。

“失宠”是大患,“得宠”也是大患。这两种大患都要重视,因为背后都隐藏着祸殃。但是,如果“得宠”和“失宠”这两种大患真的来了,后面还跟着因它们而起的其他大患,那该怎么办呢?老子说,既然来了,那就要想一想,这种种大患都是外来的,都不是自身的,我们不应该“患得患失”,而应该看重自身的生命。那些大患不是冲着自己来的吗?如果没有自身,哪来大患?

大器晚成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翻译】: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很难听到;最大的形象,就像无形。

我对这四项的人生体验是:不依赖自己的棱角,不依赖青春的年华,不依赖密集的话语,不依赖频繁的造型,这才真正成就其“大”。本来,那些棱角、年华、话语、造型都是为了追求“大”,结果,不追求的反而“大”了。

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翻译】:人,在生死之间出入。靠近生的,三成;靠近死的,三成;自己找死的,三成。怎么找死?奉养过度。

在老子看来,生死是一种自然安排。谁安排的?大道。他所说的靠近生的三成,靠近死的三成,这都是自然安排。唯有另外三成,违背了自然安排,因此成了自己找死。一个人,如果不违背自然安排,认真地护摄生命,那么,自然大道就不会让他夭折,因为他还没有到时间。

福祸相依

【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早已成为千年名句,而且确实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意思用不着讲解,大家都很明白,我则欣赏它的文学品质。祸与福,是两个极大、极广泛的概念,但老子要说明两方面的互存关系时,却用了最具体、最感性的两个动作,一是“倚傍”,二是“埋伏”,形象地描述了抽象概念无法穷尽的含义,真是高明。

慎终如始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人们做事,常败在即将成功之时。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前面讲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已经涉及了操作智慧。老子对实际操作也很有兴趣,因此还要继续讲讲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发现时机、做出应对,又如何重视积累、慎终如始的问题。

道法自然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间有这四大,人居其一。凭着一个“大”字,他又把天、地、人、道全都拉在一起了,因为这些都是“大存在”。但是,这些“大存在”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老子便揭示了一个师承长链:人是土地之子,土地是天的下属,天地都要服从道,而道所依从的,则是自然。

【摘自:《老子通释》 余秋雨/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解释_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