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前言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讲解视频

写作背景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关于诸葛瞻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诸葛亮曾在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知,诸葛亮识人之明。

创作背景

诫子书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课文批注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第1张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第2张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第3张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第4张

诫子书内容概括和给人启示(诫子书内容概括)  第5张

字词句式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形容词作动词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远大的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

二、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无常

今义:危险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古义:屏除杂念干扰

今义:环境安静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

重难点分析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答:论述了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

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课文结构

书信的前半部分: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