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越王勾践,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执政之初,越国大致仅有百里之地:南到句无(今浙江诸暨南),北抵御儿(今浙江嘉兴南),东达鄞(yín,今浙江宁波境内),西至姑蔑(今浙江衢州境内)。可勾践却以区区百里之越,吞并了号称两千里的强大吴国,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1张

成功吞并吴国后,勾践又率兵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会盟,并主动向周王室进贡。见越国如此强大,周元王顺势封勾践为东周霸主,并赐予他胙肉。成功当上霸主后,勾践又将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都割让给了鲁国,将淮河上游一带土地割让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返还给了宋人,以笼络各诸侯国。一时间,越国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纷纷前往越国朝觐,以示臣服。

从此,越国雄踞东南,迈入东周强国之列。

可仅过了一百六十多年,在与楚国一次决战中越王无彊兵败身亡,强大越国竟因此分崩离析,其吴、越故地大多被楚国吞并!为此,清人顾栋高曾大发感慨道:“(勾践)其后世地兼吴、越,而楚灭之如反掌之易,其故何也?”

在读到勾践将长江、淮河之间土地都割让给楚国后,顾栋高顿时大悟:“其故仍勾践自贻之也。当其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以北,使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是为画江自守之计。弃其地利与人,其得延至五世,幸矣!”

顾栋高以为,勾践割让长江、淮河之间的领土给楚国,是主动放弃了地利,让楚国得以轻松向东扩张,埋下了后世楚国吞越的后患。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2张

可在楚文王之时,楚国就已突破了南阳盆地;楚成王之时,楚国早已在江、淮之间站稳了脚跟。勾践所割让的土地,不过是江、淮之间的吴国旧地;越国此时还占据着淮河和长江以东的广大土地,依仗淮河、长江两大天险,足以防止楚国东扩。以此来批判勾践“画江自守”而引发了后来的楚国吞越,理由似乎不够充分。

进入战国后,越王朱句在公元前414年灭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又在公元前413年灭了郯(tán)国(今山东郯城西南)。战国之初,越国依然能保持如此迅猛的扩张势头,可见勾践“画江自守之计”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可后来一战而败却让越国突然分崩离析,楚国灭越确实如反掌之易——为什么进入战国后,越国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3张

《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下这么一个故事:在越国,曾有三代国君连续死于宫廷内乱之中。鲜血染红了越国王宫,把即将继位的太子吓得六神无主,急忙逃出王宫、躲入一山洞中,不敢再当越王!

太子一逃,越人都成了无头苍蝇,急忙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太子的行踪还是被发现了。越人聚集到山洞之外,想将太子接回王宫。可太子早成了惊弓之鸟,说什么都不敢走出山洞。越人没法,只得在山洞外烧起艾叶,向山洞里猛灌浓烟。被浓烟熏得受不住的太子,被迫走了出来。越人如获至宝,立刻一拥而上,将他扶上了马车。

在上车时,太子抓着马车上的攀引绳,不住地哀嚎道:“列位啊!为何就不能放过我呢?”这哪里是像去做越王,简直就是在赴刑场!

虽然正史并未记载这一故事,但从《竹书纪年》记载可知,从越王翳到越王无彊越国确实经历了数次内乱,数位国君都死于非命。《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证实《吕氏春秋》之说并非子虚乌有。

连太子都主动放弃了做国君的机会,足见越国内部权力斗争确实太过血腥。

难道是因为越国内部政治割据势力强大,才导致了越国后来的分崩离析?

东周时代,列国内部都存在利益不同的政治割据势力。因为卿族势力的崛起,让晋国陷入了不断的内乱之中,引发了战国初的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也因内部政治割据势力强大,导致姜齐由田齐所代。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4张

越王无彊时期,越国北侵齐、西伐楚,国力依然强盛。可无彊一战败亡之后,越国突然就分崩离析,这显得极为特殊。齐、晋二国的衰亡,是内部政治割据势力经历了长期的明争暗斗,最终取代了旧有政权;越国的衰亡,却是突然遭遇外部强敌而陷入了休克状态!

越国的兴衰历程与齐、晋不同,却与另一个国家极其类似:这就是吴国。公元前584年,吴国在晋国扶持下开始崛起,一度败楚胜齐而称霸;可到了公元前473年,吴国却突然被越国所灭——从兴到衰,不过短短一百二十余年。自勾践灭吴称霸,到无彊败楚而衰,越国也仅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春秋最后两任霸主之国,兴衰都如此突然,正可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本是生死对头,其兴衰历程却恰似一对同命鸳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在分析越国衰亡原因时,顾栋高说,“其故仍勾践自贻之也”。虽然他没找到越国衰亡的根因,却找对了越国衰亡的关键人物。

在越国灭吴之后,辅佐勾践灭吴的最大功臣范蠡主动找到勾践,向他辞行:“君王请努力治国吧,下臣不能再回越国了!”勾践极为吃惊,连问为什么。范蠡答道:“下臣听说,作为臣子,主忧则臣劳,主辱则臣死。当年君王会稽受辱,下臣之所以不死,正是为了此刻的灭吴。现在吴国已灭,范蠡请求补上在会稽时就应受到的惩罚!”尽管勾践竭尽全力挽留范蠡,但范蠡依然不顾一切地离开了。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5张

为何在功成名就之际,范蠡却毅然选择了离开?

在私下面对好友文种之时,范蠡终于揭开了离开的真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人共患难,却不可与人共享乐,您为何不离开越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6张

范蠡离开后不久,就有人污蔑文种作乱。勾践也不辨别真伪,立刻赐剑给文种,让他自杀:“您教寡人灭吴七术,寡人用了三术而灭吴,其余四术还掌控在您手中,请您为我跟随先王而试之!”无奈之下,文种被迫自杀。

在灭吴称霸大业一完成,勾践就毫不怜悯地残杀功臣,说明他内心确实有见好就收的思想。顾栋高批评他只想着“画江而治”,也并非完全是虚言。

残杀功臣,不过是勾践的过失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勾践执政期间,只是急功近利地想复仇,却缺乏了越国长期发展所需的制度性建设。

公元前475年,在勾践即将发起对吴国最后一战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前来越国访问。在楚国濒临灭亡之际,申包胥凭借一己之力从秦国搬来了救兵、拯救了楚国。勾践对申包胥极为敬重,主动开口向他询问:“吴国不行正道,图谋灭亡我国。我想和吴国决一死战,车马、武器、士兵我都已准备齐全,现在就差最后的出征了。请问,越国到底还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战胜吴国?”

作为出使国外的使者,公开妄议他国军国大事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刚开始,申包胥始终推托,不敢回答。然而,在勾践再三诚心请教下,申包胥终于开口答道:“吴国是霸主之国,诸侯们都要向其进贡。冒昧地问一下,君王您凭什么来与吴国作战呢?”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7张

越国仅有百里之地,吴国不但地方二千里,还能得到诸多诸侯国的进贡,越国凭什么来与吴国决一死战?不分析清楚敌我优劣而贸然伐吴,就必然会遭遇一场灾难!

一听申包胥问出这话,勾践想都没想,开口就答:“日常酒、食、饭、菜,我都不敢不与身边人分享;我自己不敢吃山珍海味,不敢听靡靡之乐,一心只想报复吴国,想凭此而战胜吴国。”为了复仇,勾践卧薪尝胆多年,放弃了一切休闲娱乐,付出了巨大代价。可光有个人付出,显然还不足以打败吴国。申包胥听了后,说:“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8张

勾践想了想,又答道:“越国之中,我抚慰有病之人,埋葬死去的人,敬老爱幼,抚养孤儿,关心民间疾苦,希望可以凭这些来战胜吴国。”从吴国回来之后,勾践就采取各种手段鼓励越人生育,抚孤养老,放宽刑法、奖善罚恶,不但大幅增加了越国人口,还让越人同仇敌忾、都期盼着一雪前耻。可越国人口再多,也难以与吴国相提并论,还是无法确保战胜吴国。申包胥听了,还是那句话:“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勾践又继续说道:“在国中,我安抚富人,接济穷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贫者富者都能获利,希望能以此而战。”在准备伐吴的十余年内,勾践常年节衣缩食、减少各项开销,几乎没有向民众征收过税赋。此举是为了藏富于民,让百姓人人家中都备有三年存粮,实现了安居乐业。百姓都富足了,越国整体国力自然也就更上一层楼。可这样就能确保战胜吴国吗?申包胥仍不认同:“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最后,勾践又将眼光投向了国外:“越国在南边交好楚国,向西交好晋国,向北交好齐国,四季未尝缺少贡礼,以求报复吴国!”多结交盟友固然能增强自身实力,可盟友并不会因为这些小恩小惠就与越国同仇敌忾,共同去讨伐吴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9张

听到这里,申包胥不得不中止了对话:“好了,无以复加了;可单凭这些依然不行。战争,首先要有智谋,其次要有仁义,最后要有勇气。没有智谋,就不知民心向背,无法衡量敌我力量对比;不仁义,就不会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不勇敢,就无法果断排除疑难、以定大计!”

勾践听了,不由得赞叹道:“我同意!”

通过勾践与申包胥的这次对话,就可知为了复仇,勾践确实付出了许多:他长年节衣缩食,不敢安逸享乐;为让越国得到充分休养生息,他还四处视疾问苦,抚老养孤,鼓励越人生育,藏富于民,以凝聚越国民心。

勾践灭吴的故事简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源自于哪里)  第10张

如此卧薪尝胆长达二十二年,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才成功吞并了吴国。

勾践灭吴与阖闾伐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依靠长时间的休整来积蓄实力,趁敌国衰弱之际再以举国之力发起报复。吴国伐楚,阖闾准备了十余年时间,然后趁诸侯纷纷背叛楚国时,发动了全面攻击;越国灭吴,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二年,在吴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之际,才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可无论是阖闾伐楚,还是勾践灭吴,他们所采取的休生养息政策都是“人治”手段。一旦“人亡”,就非常容易“政息”:勾践能不吃山珍海味,他的儿孙能做到吗?勾践能不听靡靡之乐,他的儿孙能不听吗?勾践能长期坚持与民同甘共苦,他的儿孙能坚持做到吗?勾践能十年不收民众赋税,他的儿孙还能免征赋税吗?吴王阖闾生前,食不甘味、朝夕勤勉、乐于听谏;可吴王夫差在复仇后,却沉湎声色犬马、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阖闾父子执政风格差异如此之大,勾践又怎能保证后世不会遭遇人亡政息的危机?

人亡政息,就是国家缺乏制度性建设的最大弊病:所以,贤明国君执政时,国家就强大;平庸国君执政时,国家就迅速陷入衰退。在战胜强敌迅速崛起之后,吴、越两国都没能进行制度性改革,让两国先后掉入人亡政息的陷阱,当然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

所以,吴、越两国在称霸后又很快被他国所灭,犹如反掌之易,岂不属正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