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藏地有吐舌之礼,这种礼节曾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被拍摄成纪录片、照片和明信片等介绍之。这是一种表示致敬或敬畏的礼节,藏语叫“节注之肃”( je szhug gi sol ),这个“节”( je )就指舌头,“注”是动词。

西方旅行者这样描述说,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的藏民,他会在你身边停下,整个身体向你的方向倾斜,右手举起帽子,左手挠头至于右耳,同时把舌头向你伸出,然后将帽子戴回自己头上,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走自己的路去了。

有民俗研究者说,藏族在表示尊敬或者告辞时,都会弯腰并吐出舌头,这是语言崇拜的一种体现,意为“我尊重你,没有诅咒你!”因为,吐舌头时是不能念咒语的。

笔者以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舌头是整个身体之王,“王”亲自出来迎接了,当然就是最高礼遇,最诚挚的示好了!

作为一种古老的肢体语言,现在已慢慢消失中,只有在偏远乡村和牧区还继续存在。有旅行者说,山区尼泊尔人迎接客人时,也是这样吐出舌头来表示欢迎,晚辈对于尊敬的长辈,还要双膝下跪,前额轻触长辈脚尖,施礼才算完成。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张

上世纪20年代英国明信片上的西藏吐舌礼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2张

西方旅行者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藏地吐舌礼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3张

西方旅行者1920年摄于西藏江孜。左,一个较有身份者在行吐舌礼,右,两个行乞犯人在街上用吐舌、磕牙的方式向路人行礼。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4张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5张

纪录片中行吐舌礼情景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6张

尼珀尔老人的吐舌礼

吐舌礼在青藏高原出现的历史肯定已经非常久远,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基于原始苯教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特质而产生的礼节,是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也只有青藏高原之上,有这种习俗得以延续下来的深厚文化土壤和独特人文条件。

笔者以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吐舌礼可以成为追溯华夏文明源头何在的线索,成为确定“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的可靠证据。

因为在先秦以至史前礼器中,能找到吐舌礼曾在中原大地上长期流行的信息,它在告诉我们,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至少在上层统治者中此种礼节曾广泛存在,只是没有被史书明确记载下来而已: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7张

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中出土的羽冠人首,吐着舌头。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8张

石家河文化钟祥六合遗址出土的羽冠人首,吐着舌头。

石家河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5000年,因首先发现于湖北天门山石家河遗址群而命名。石家河城址与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四川宝墩一起被认为是同一时期遗存,与华夏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四大古城。

石家河文化分布范围很大,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到洞庭湖平原都有发现,这里水网密布,宜于稻作,属于农耕定居民族的传统居住区,但为什么这里的出土器物会呈现出藏文化的特征?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9张

美国芝加哥艺术馆收藏的石家河文化神人玉佩。整体以琼鸟展翅造型,神人长着猴的脸,猴的大圆眼,嘴呈吐舌之状,舌分四条下垂,又像四颗大门牙,阔舌头下面还有类似牙璋的分叉舌尖。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0张

石家河文化连体神人头像,整体以玉玦造型,嘴皆呈吐舌之状,虽没有明显刻出舌头,但口型是在吐舌中。

石家河文化玉器都发现于瓮棺中,吐舌神人也不止上图几个。笔者推测,瓮棺是用来殓葬火葬、天葬或狗葬之后的剩余遗骸的。

这些玉雕神人都呈吐舌之状,已经把墓主人的来源地显示出来,他们应是终极来源地为青藏高原,具有原始苯教背景的古羌藏类游牧民族先民。

所谓“终极来源地”,是指他们最初的出发点。虽然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与青藏高原的直线距离并不遥远,但他们不一定就是顺长江源头而下的,也可能是先去了中亚草原,而后又东返,通过阴山山脉迂回南下再进入长江中游地区。

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和传统农耕区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吐舌礼”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青藏高原,再无其他发源地。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1张

湖南博物馆藏商代人面纹鼎,高38.5厘米,1959年于出土于宁乡,内壁有铭文“大禾”字样,注意,四面人脸的嘴都呈吐舌之状。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2张

鼎上的人面神情极为诡异怪诞,因为是猴脸造型,它们是否在吐舌,从侧面看才能看得更为清楚。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3张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头,嘴也呈吐舌之状。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所有玉雕人都在吐舌,只是嘴和舌被连在了一起,乍一看,像是嘴唇特别厚一样,不仔细看简直分辨不出哪是舌头了。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4张

西周早期的宝鸡鱼国墓地M13出土青铜钺,上部有人首,吐着舌头。

拥有这些礼器的墓主人和他族群,如果没有吐舌礼,根本就设计不出如此这种礼器来。商周时代,可以肯定,贵族统治者内部流行吐舌礼。这种吐舌礼可能只限于高级贵族内,所谓“礼不下庶人”,普通人是无权使用,不让使用的。

这种以“舌”为尊的习俗,也在古代汉语即文言文(或曰雅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典型例子就是文言文中的招呼语气词“嗟”(ji),它毫无疑问地来自藏语舌头的读音“节”( je )。

例如《史记·五帝本纪》:“尧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践朕位?嶽应曰:鄙德忝帝位。”“尧又曰:嗟!四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又如“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这些“嗟”都指舌头,并且是尊称,不是什么人都可用的。因为“四嶽”原本就是帝尧、帝舜的“四个舌头”。就是说最初的“嗟”应是实词而不是虚词。

《尚书·大传》:“嗟!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

《周书·泰誓上》:“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诗经·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诗经·卫风·氓》:“于嗟鳩兮,无食桑葚。”

《诗经·邶风·击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周南》:“吁嗟,麟兮!”

《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战国策·赵策》:“嗟!嗞乎!司马空!”

《庄子·大宗师》:“嗟,来,桑户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史记·越史家》:“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所有这些“嗟!”都是尊称,是对尊贵者的招呼、喊叫之声。只因为《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句陈述语:“予惟不食嗟来之食”,后来这个“嗟”竟被错误地认为是带有轻蔑语气的招呼,与“喂”同义了。

试想,商人以“嗟嗟烈祖”称自己的祖先,岂会有轻蔑之义?只是时过境迁,人们早已不知道“舌头崇拜”为何物而已。

但是在藏语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jie”( je )至今仍是藏语中对上、对尊贵者的叫喊声,属于“敬语词”,例如:

嗟!老师,请听吧!

( je dge rgan cur gson dang. 读作:“嗟!格根 出尔颂当!”)

嗟!朋友,请听吧!

( je ma chogs bo cur gson dang 读作:“嗟!玛错波 出尔颂当!”)

附图,更多先秦时代的吐舌礼器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5张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吐着舌头,“嗟嗟烈祖”是也。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6张

西周玉雕卷龙,吐着长长的卷舌。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7张

私人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文物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_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第18张

私人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