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第1张

对姜太公最早的印象,来自电视剧《封神榜》里姜子牙的风云事迹。助西周消灭殷商平定天下,且有一句俗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更增添了姜太公无限的睿智和神秘色彩。

姜太公也就是齐太公,这个世家一如其他诸侯那样热闹。清华大学唐加文教授说:“希腊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人的关系”。中国人喜欢研究人,人和人的关系,这是其中一大特色。历史的考证留给历史专家,咱们单纯看看《史记》记载的齐世家文中,人与人的处世哲学。

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要提高警惕

神话中姜太公封了诸神,历史上武王坐稳江山后分封了诸侯。姜太公被封在齐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姜太公去自己的封国上任时,边走边住边游赏,速度很慢。有一次在一个旅馆,馆主说:“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太公听后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即使已经安然无事,人在江湖中,不能有一点放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免被人乘机捣乱。另一方面,辅佐西周的重臣功臣,姜子牙在西周百姓中间一定是新闻人物,且是德高望重之人。馆主的善意提醒,可看出姜太公深得百姓爱戴,有许多百姓支持拥护,。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第2张

顺利时注意结交,有实力的正卿贵族。作为国君之子,虽然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但在日常,需要团结有名望的权势卿相,以及有影响力的国中重臣。

齐襄公主政之时,醉杀鲁桓公,平时不善管理,诛杀不当。众兄弟担心出事殃及自身,各有打算。弟弟公子纠去了鲁国避祸,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奔赴莒国。后来,齐襄公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于内乱,公孙无知篡夺齐国君位,齐国处于政治极度不稳的黑暗时期。

公孙无知的上位名不顺言不正,未能够赢得大多数齐国贵族们的支持,最后在雍林游玩时被杀。齐国动乱时期,齐国正卿高傒显然没有受到任何重大冲击,所以才能积极筹谋,将齐国乱局的消息,快速传递给了逃亡在外的公子小白,最终迎其提前回归齐国。鲍叔牙跟随在公子小白的身边,高傒则在齐国都城做内应,终于扶持小白成功登上王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

当时交通比较落后,只能车马传递,谁第一时间得到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高傒是齐国根正苗红的公族子弟,其祖是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因封在高地,古时以封地为姓,是高氏起源。高氏家族是齐国非常显赫的贵族,在朝廷之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话语权。小白选择结交高傒,作为有野心的齐国公子,具有非凡的识人处世之道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纵观古今,不由感慨,大道相同。人生际遇,不会一直平顺,也不会一直黑暗。阴阳交互,此消彼长;阴晴圆缺,尺短寸长。顺境逆境,秉有赤诚,无愧于心。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第3张

胸怀大志者不计小节,善于决断。齐桓公不愧为春秋霸主,能屈能伸,听进管仲谏言,放弃快意小事,成就春秋大业。

公元前681年,齐国征伐鲁国,鲁军将要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桓公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应了。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鲁国被占领土并杀死曹沫,看来桓公也有点小心眼哦!不过桓公的思维会180度大转弯。

此时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于自己一件小小的畅快之事,而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桓公于是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齐国守信大度而愿意归附。公元前679年,诸侯与齐恒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疆土有多大。纵观历史,有不少大人物因思维狭隘,或顾及面子,或贪图私欲,最后导致功败垂成。也许当时有智慧的谋士劝谏,如果没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尚不能成事。所以如后来的刘邦,只要能当上皇帝,其他都可以舍,也是需要良好的心智和容人之量。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第4张

知已知彼,进退有度。《史记》在齐太公世家里提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只寥寥几句,却看出此人的智慧和机警。

公元前706年,北戎攻伐齐国。在齐国遇到外敌的时候,郑国太子前来帮忙援救齐国。成功打败敌人。齐国为了感激,齐僖公打算把公主嫁给他。郑国太子忽说:“郑是小国,齐是大国,我配不上。”于是,谢绝了齐僖公的好意。

春秋时期,各个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大国结亲,以增外援或稳定自己势力的做法是很常见。在权利争斗中,大国因为婚姻关系而给予的帮助也很重要。郑国太子为什么会谢绝齐国的好意呢?其原因大概不是自身谦虚,感觉自己是小国配不上大国,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齐僖公的这个女儿文姜名声不太好。

《史记》齐太公世家后文里提到,把文姜许配郑国太子忽,被拒之后嫁给了鲁桓公。有一次,文姜与鲁桓公在齐国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私通。这事被鲁桓公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估计是骂了文姜,文姜告诉自己的哥哥。齐襄公就把鲁桓公灌醉之后,让人把鲁桓公谋害了。

看到鲁桓公的故事,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郑国太子不娶文姜的原因了。小国公子,娶大国公主,可以实现政治上的抱负。但是,女子的作风必须端正,如果家风和教养不好,不但无益,反受其害。看来自古的“门当户对”是很有道理的,从此看来,郑国太子忽,是一位有判断力和远见的接班人。虽然《史记》描述这个事件只用了区区三十几个字,这位智勇双全的青年便跃然纸上。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鲁周公世家读后感  第5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物界是趋利避害的,毋庸置疑。从别人的故事中,如何看到有人绕过石头了,有人被石头绊倒了,也有人会学着绕过石头,而不是又一次被绊倒。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历史惊人的相似,事情会重复发生。有成功渡河的,也有悲剧重演的,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不管如何,生活像时间一样,不断前进。个中滋味,如人饮水。愿每个人都能披着铠甲,面对坦途或弯道;如果没有铠甲,我们会造出一身皮衣,直面人海浮沉。

略看《齐太公世家》,稍有一点感想,欢迎大家参与、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