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母亲总要和上细细软软的糯米面,再用黑芝麻、红枣泥、白砂糖、猪油等调制成馅,她包出一大箩筐圆润白亮的汤圆,一个个放进热气缭绕的锅里,沉沉浮浮滚上几滚,再盛进蓝花海碗里。

看上一眼白白亮亮、团团圆圆的汤圆,我们早已唾涎漫溢,伸筷夹来一个,唏唏嘘嘘咬上一口,软软的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母亲的汤圆最好吃!我们边吃边跟着母亲唱童谣:“正月十五月儿圆,全家团坐吃汤圆。你一碗、我一碗,吃了汤圆心里甜,吃了汤圆事事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闹元宵的必备节目是家家户户吃汤圆,寓意阖家团圆、诸事圆满。汤圆亦称元宵,别名汤团、圆子、水圆、浮圆子、乳糖元子等。

元宵节吃汤圆始自宋代,北宋末词人陈达叟著有一部《本心斋蔬食谱》,其中记有称作“水团”的小吃,为“秫粉包糖”“香汤浴之”而成。并作《水团十六字赞》云:“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说出了其用料、形状、水煮和味道,即为汤圆的雏形。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第1张

不过,当时的汤圆物以稀为贵,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上这种“珍品”。南宋词人姜夔在《观灯口号》中云: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也就是汤圆,需要和花灯一样,花费不少金钱才能买来。他还写有一首《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这首浅显直白的诗除了描述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还写出了风雨夜卖元宵人的辛苦,从中也可以看出,元宵这种珍贵小吃并非寻常人家可食,卖元宵只是穷苦人家谋生的一种手段。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第2张

最早专写汤圆的诗歌,应该是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他写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题目还有“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之语,看来诗人也自以为前人未有写“浮圆子”诗的。诗曰: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明确说明,元宵节吃这种特色美食汤圆,是沿袭而来的风俗,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接着写出了诗人和家人贪恋这种美食,家中婢女烧火煮汤圆的情景。

南宋历仕三朝、为岳飞冤案平反的史浩也写过两首咏赞汤圆的词,更为生动形象。其一为《人月圆·咏圆子》,词曰:

骄云不向天边聚,密雪自飞空。

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

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

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

该词不仅描写了佳人包汤圆、滚圆子的过程,还写出了在灯市上吆卖汤圆以及汤圆的形状,最美的是卖汤圆的小姑娘那种“粉脸生红”的俏模样。其二是《粉蝶儿·咏圆子》,词云:

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

看仙娥、骋些神变。

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

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

歌楼酒墟,今宵任伊索唤。

那佳人、怎生得见。

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

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

上片写的是卖汤圆的小姑娘冒雪煮汤圆的情景,下片是写女孩为客人送汤圆的场面,汤圆甜软热切,赢得客人夸赞,女孩儿心下高兴,连连道谢。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第3张

南宋流寓金陵的王千秋有感于江南一带的元宵节风俗,写下了《鹧鸪天·其一圆子》:

翠勺银锅飨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

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

香入手,暖生瓯。依然京国旧风流。

翠娥且放杯行缓,甘味虽浓欲少留。

虽然是歌舞升平、杯盘交错的景象,人们赏花灯、品元宵,可这“京国旧风流”毕竟正逢风雨飘摇的乱世,“甘味虽浓”还是少些醉生梦死吧。

南宋女词人朱淑贞是有个性、有勇气的才女,她笔下的“圆子”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圆子》

诗人以“圆子”自喻,抒发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表达对庸俗不堪的夫君的幽怨。这与她的另一首《愁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到了清代,汤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元宵节食汤圆的习俗普遍起来,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且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品牌。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作有一首《上元竹枝词》,诗云: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诗中的汤圆馅料有桂花有核桃,用的是江浙一带上等的江米,而且“马家汤圆”最负盛名,卖得最好,不由让诗人给做了一次推销广告。

描写汤圆的好词好句-吃汤圆心情句子  第4张

元宵和汤圆大致类似,不过明代之后北人称为“元宵”,南方叫做“汤圆”“汤团”。说起来还有一则关于元宵改叫汤圆的故事。据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心有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时值元宵之夜,他的姨太太嚷着要吃元宵,袁世凯听后大怒,甩手赏了姨太太一个耳光。原来“元宵”与“袁消”谐音,犯了袁世凯的大忌。自此,民间不再说“元宵”,而改称“汤圆”了。后人据此写了一首打油诗加以嘲笑,诗曰:

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而今,不论东西南北中,汤圆的花色品种越来越繁多,制作风味也越来越丰富,除去我们熟悉的芝麻汤圆、花生汤圆、桂花汤圆,甜的香的咸的淡的,还有什么贵州兴义鸡肉汤圆、江苏苏州五色汤圆、常州酒酿汤圆、浙江宁波猪油汤圆、潮汕四式汤圆、四川彭水心肺汤圆、云南镇雄三角汤圆,等等,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汤圆不论何种风格,何种口味,都一样圆一样甜。小小汤圆传了千年,说不尽的故事,数不尽的诗篇,而人们盼团圆、祈美满、享幸福的心愿,却永远不变!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