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衬托手法的使用技巧_用衬托手法写人100

衬托手法的使用技巧_用衬托手法写人100

衬托手法的使用技巧_用衬托手法写人100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拍一个很多人比较不熟悉的小物件后者小动物,又想要别人通过照片非常直观地了解这个东西有多大,多长等,常常会用我们的拳头或手掌去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别人对这个事物的体积长度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这时候,我们的拳头或手掌就成了参照物。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很多事物就是在这种相互的比较之中突出它的特点的。

实际上,在写作中,这种比较的用法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称之为衬托。衬托这种写作手法不是我们现在才发明的,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会用这样的写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比如我们常说的“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等,都是非常常见的衬托手法的运用。

但我们本次不讲这些常见的衬托,本次选一个有一点儿难度的,就是在古诗词中通过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为什么说有一点儿难度呢?因为本身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偏于写景抒情,用来刻画人物的不多,刻画人物同时应用了衬托的手法,又更少了一些。不过,这其中有一首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著名的诗词,恰恰就是在写人,而且也正好采用了衬托这种写作手法。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不妨先来一起再慢慢品味一下这首词。

词的上半片极写元宵节夜晚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个说的并不是真的春风之中树木开花,星星被风吹落,而是在描摹“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那一簇簇的烟花仿佛就是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烟花纷纷,更像是空中的星星像雨一样飘落。

有这样的美景,自然少了欣赏美景的人们。“宝马雕车香满路”,是说那些达官贵人携家带眷出来观灯。

所观之灯是什么样的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之下,各式各样的灯笼,有鱼形的,有龙形的,都舞动起来了。这一切,都笼罩在月华之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半片偏重于写场景,那下半片则偏重于写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总写观灯的众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皆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词中罗列这些,当然是描述这些女子盛装出行。“盈盈”既形容“笑语”之轻盈悦耳,也形容女子体态之曼妙,“暗香”,不是说花香,而是说女子身上飘洒的香气。在上半片极写元宵灯会的之盛况之后,出现这样一群美丽的女子是再自然不过的情形,甚至你可以两者简直是珠联璧合。

然而,此时作者语气一转,“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遍又一遍地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从这些美丽的女子中间走过,他在寻找一个人,一个意中人,然终无所得。“蓦然回首”之间,发现那寻找的意中人原来不在这热闹的人群之中,而是在那灯火将尽的幽暗之处。

这“灯火阑珊处”,虽然昏暗,但却让人感觉这所有的“光”都聚集在这里了,虽然没有描写“那人”的任何样貌,任何穿着打扮,但是“那人”的形象却一下子鲜明起来了。这种鲜明正是前面写众人,并用众人衬托的结果。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首《夜归鹿门山歌》与此类似,当然,《夜归鹿门山歌》算是珠玉在前。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当“山寺钟鸣昼已昏”,在鱼梁洲的渡头人们争渡喧闹,随着“沙岸向江村”的时候,作者的方向却是相反的,是要“乘舟归鹿门”,鹿门是庞公曾经栖隐的地方,在这“月照开烟树”的夜晚,在这“岩扉松径长寂寥”的环境中,“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的特点在前面的“争渡喧”之人的衬托之下,一下子显出高光来了,这高光不是争名夺利所获得的高光,而是脱尽尘世烟火的隐逸之趣。

我们经常说与众不同,怎么能够突出人物的与众不同呢?那当然先要写“众”,然后才能在“众”的衬托与对比中突出人物的不同来。

《清玉案·元夕》和《夜归鹿门歌》在用衬托的写法塑造人物上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不妨好好琢磨一下这种手法的精髓之处,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