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中,有一个关于诚信的信仰:诚信于人者,人们诚信之;政治上诚信,则人心齐泰山移。体现在政治作为和管理担当上,便是“信也者,民信之”(《管子·形势解》)的价值信仰。

人的一生,在实现政治抱负上诚信,则人们必然甘愿信从,不令而行,或者说是人心齐而泰山移,众志成城,无坚不克。这一价值理念,不光是早期法家的政治信念,也是早期儒家、道家的共同政治信仰。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第1张

在先哲看来,诚信是仅仅次于仁义礼智的重要德性和品行。对于一个人来说,虽然“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荀子·非十二子》),但是不能求诸己修为而立信,则不能取信于人。作为人生抱负的政治之信,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信立于国人、世界,则国人、世界必不能信服于己。

这一人生信仰的价值意旨,就在于坚信:要取信于人,先要诚信于人,关键在修诸己而有诚信之心;要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以信义存于天下。信于天下,则天下必信于己,一呼而天下响应。

坚定这一人生信念,就在求诸己而修为于令人信赖的信义之品德和德政,以道义信于人或天下。信义有诸己,就能一呼百应,团结人而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国家有信义,就能团结大多数国家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生伟大的追求,在于建功立业。建功立业虽有多种价值内涵,但确立良政善治、诚信互信是关键。不管是作为国家的一个普通公务员和公民,还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者和社会管理者,有信义、诚信乃是基本和必备的素养和品质。

一、政治上能够信必,则恒可期、可依托

人生之信,以德为本;政治之信,以义为本。信之为德,就在信于道义。“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荀子·彊国》)。人信之,就在信于义,信其人或国家有道义之坚守。不义之信,未有能取信于人者。

(一)言教善信,取信于人。

良政善治,必以信而成。仁义之道不信于国家,则国家不信。言教、政令之信,在于主上或统治者之信。“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管子·法法》)。政令不行,根缘于在上者“不以身先之”。不能信立于身,就会导致教导、赏罚上不能取信于人。

从信用的上行下效上言,在上位者,“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管子·形势解》),则在下者必肃而有信。人主若是“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必是“行发于身而为天下笑者”。上者不诚信于己,则下必效法而不信于上。缺乏基本的信任,则相互猜忌而必导致内耗。

身为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若能身行方正,“遇人有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就能拥有“人唯恐其不复行”的信誉、信用。言教不可复,则不信而成为诈伪;令行不可再,则无信而成为贼暴。“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贼暴则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则必遭致灭亡。

政令之信,既在于有“下令于流水之原”(《管子·牧民》)的“令顺民心”,又在于有“不行不可复”的诚信,而不欺于民。“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也。下言者,权也。”(《文子·道德》)在上位者,贵在“言而必信,期而必当”。言必信,则可期必,可信任;行必当,则正义伸,可信赖。

王者之治,有使民亲之之道,那就是“布令信而不食言”(《说苑·政理》)。身教重于言教,政令之信落实在己身上便是身教之信,以身作则。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贵在“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礼记·缁衣》)。在上者以信义取信于民,则民必能“谨于言而慎于行”,令行禁止。

(二)信必可期,令行禁止。

领导之信,要在于信必可期。政令上言出必行,听其言就可期其必行。反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人生一有不信的记录,就会造成“信不足”的不良形象。自己不足以令人信任,便会使人对己有不信之感。

从人生事为上言,“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荀子·荣辱》)。修己以为诚信,方能令人相信于己。一个人若是无有信义之德,则不可以为身。反之,“信则人恃之”(《说苑·敬慎》)。人信之,方能恃赖之。对于领导和管理而言,也是如此。

政令之信,先取信于人民,方能使人民相信政府。“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领导有信则人民信之,此便是上行下效的价值意旨。“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管子·立政》)“百体之从心”,则必有期必、信验。政治所期望的令行禁止,就基于信必之验。

在《管子》的思想中,正民之经体现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必”(《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则公平合理,而有法可依;“号令必著明”,在于使人知有循,有法必依;“赏罚必信必”,则执法必严,而人自劝勉而戒惧。法治之为,不可无信用。

政治领导之信,若能信必著明,则必得人民期必的效验。“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九守》)刑赏信必于常,则必有期必、恒然之效。赏罚的诚信、信必之期,就在于罚未行而畏恐,赏未加而劝勉。

政治上的赏罚之信,在于建立戒恶劝善之机制。“刑赏信必,则善劝而奸止。”(《管子·版法解》)有刑之信必,则人们知有奸必刑,便会戒惧为恶,而奸得以禁止;有赏之信必,则人们知有功必赏,便会乐于为善,而善得以劝勉。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第2张

(三)信不可薄,无信不立。

义之足信,在于诚信,而不可假以礼虚饰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以礼治国,则必忠信以行礼,坚守诚信之德。信义之薄,则礼为凿伪之制。忠信失,则礼为诈伪之饰,成为形式主义。

在信与礼义的关系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信所成者,是成就义之价值。“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义为信之本,信为义之成。无义,则信不实;无信,则义不就。

礼制之立,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正,无文不行。”(《礼记·礼器》)忠信以行礼,准则以为循。“茍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礼以信为本,无信则礼不诚。人生只有“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礼记·礼运》),方能信于礼义之实,义慤礼诚。

在义与信的价值关系上,“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管子·形势解》)“论其理义,计其可否”,则信为义之信。若是不义、不可亦诺,则是诺未必可信。

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立教施政上,既有精诚为之者的“言而信”(《文子·上仁》)者,又有外貌为之者的“言而不信”者。“言而信”,令出必行,则可以成就霸王之事业;“言而不信”,令出不行,则国家或不得以存续。

二、领导上能够德信,则恒其信、有信用

在《老子》的思想中,德信的政治价值,揭示了信之德行的普遍性和恒一性。“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信”于人,一视同仁,则无所不信,无有不信。

(一)信不必期,在于信必。

政治或领导上的恒信而无间,则信不必期而必至。在道家的思想中,政治之信犹如大道之信或天行其信一样,是不期而必至的自然和必然。大道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的存在,不辞其生便是信行其生生之德,无有生生上的不确信。圣人诚信其仁爱之德,则恒信验于生生不已。

宇宙造化者或造物者,是物物上恒信的“无已”。圣人之爱人,“取于是者”(《庄子·知北游》),故也是“终无已”。造物者之信生,是“运量万物而不匮”,恒于生生不已;君子信仁之道,是“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信于恩德不息。

与道家的这一信生信仁价值意旨不同,“天行有常”(《荀子·天论》)则从信行上揭示行之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基于“天行有常”之信,而有“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之常理。万物各有其信,圣人因其信而用其信以为治。

从自然存在的信用上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吕氏春秋·贵信》)。天地信于生,圣人信于仁。圣人以“信而又信”者莅天下,辅助自然,则膏雨甘露信降,寒暑四时信当,经世致用信宜,天下太平信至。

从政治之信的信用上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上下信任,则政令一致;官员信诚,则上行下效;赏罚信必,则令行禁止。政令信者有恒、有义和有必然,故为治理施为所不可或缺者。

(二)诚信如神,神化于外。

修为于诚信,必有神妙之验。领导者政治上施为诚信,则天下人信服;人生修为能端悫诚信,则人们莫不信任。在政治施为中,不能没有信之功用。“道千乘之国”(《论语·学而》),就要“敬事而信”。“敬事而信”,就在于善始善终之恒信。

人生无信,则道义不行,礼乐不成,事业不遂,刑罚不威。“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考之以言,发之以力,威之以诫。”(《管子·幼官图》)这些政治举措,无信则皆不能笃实落地。

神化之治为,就在于有信用。“大人与天地合德,……与四时合信,……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文子·精诚》)其中,“与四时合信”,是信义得以必行。达致“变易习俗,民化迁善”之信验,非有德善之信所必不能。先信于己,方能信誉于天下。

在施政的诚信上,圣人是“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诚在令外也”。“信在言前”和“诚在令外”,是先有诚信之德,而后有信必、可信之教令。非有诚信之修为,则不可有政令、法律的令行禁止。

圣人在上位,之所以能够使“民化如神”,就在于“情以先之”。精诚修诸内心,必信于外而取信于人。人信之,方能看齐追随而自化之。领导者若能“忠信形于内”,则言意必感动于外,而让人们响应,令行禁止。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第3张

(三)德信无弃,无有不信。

帝王之政信,乃在于“德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只有如此,方能使诚信者信其政令而日新其德,让无信用者因其信而迁善改过。德信的政治价值意旨,就在于待人信用于公平无私,而一视同仁,确信人人能够自理自正。

上好信义,则下亦将致忠信之德。上下互信而信必,则是“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冲石、称县而平”(《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可以为信,探筹、投钩可以为公,衡石、称县可以为平。诚信在身,则无有不信。

有此“至平之道”,则必能成遂“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的政治信验。人们知道赏罚有信,善必赏、恶必罚,则能勤勉于为善而止恶。政令、举措有信用,则人人信从,而无扰乱之为。

政治之信立,就能无为而治。“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上者佚矣。”(《管子·君臣上》)上下各信必而行其所当为,各遂其事,则信用成效至神。无为而治的道术智慧,就建立在道义、法制的信用、信誉上。

三、政治上能够信立,则王霸成、功业遂

政治上立于信,则威行四方。王霸之功业,非有信义则不可成就。信于义则多助,成霸王者必以信义为重器。天下信任之,可成为霸;天下信服之,可以为王。成为王者,非但要有信,而且要有义。

(一)信用确立,则获得多助。

信立,则人助之。“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易·系辞上》)“履信思乎顺”,就在于信于义,也即是得道多助。信于得道多助,故能大吉大利。

信之为用,贯穿于政治施为的各项价值内涵之中。“罪人当名曰刑,出令当时曰政,当故不改曰法,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管子·正》)五者,非信则不能达行,非信则无以成遂,非信则无以平治天下。

在赏罚上信必、可信,方能“各当其名”,而可使“罪人不怨,善人不惊”;在政令上信必、可信,方能使“民则之”,知所当为;在法制上信必、可信,就如“如四时之不貣”,做到令行禁止;在仁德上信必、可信,利民不辞,故是“天下亲之”;在道义上信必、可信,就能使“万物崇一”,而达致并育不害的境界。

有信必、可信之政治,方能令人信必、信赖而从。“致刑,其民庸心以敬;致政,其民服信以听;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刑有信,则人敬畏而顺服;政有信,则人必从而信赖;德有信,则人必附和而响应;道有信,则人必当分而信随。

惟仁者宜在高位,使天下各守其道义法度,则信义可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无信义则无常道、无常法,人们不信之则不畏惧以从正,故难以存治。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第4张

(二)霸王之道,信用以为器。

信义者,为成就霸王者之重器。“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记·经解》)上下相亲为仁,除灾去害为义,发号出令而民说为和,民自得其所欲为信。信为霸王四器之一,不可或缺。无信以为器,则霸王不成。

在《孟子》看来,信行下面“五者”,则王道必成。一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二是“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三是“关,讥而不征”,四是“耕者助而不税”,五是“廛,无夫、里之布”。“五者”为王道之政,信行于“五者”,则天下之士、商、旅、农、民皆将乐归而信来,天下之人信仰之若父母。

在用国、立国之道上,是“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义立”者,则信在其中,故能成王。“信立而霸”者,就在于“略信”,也即是“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雄霸诸侯。春秋争霸无义战,有信非必有义。

仁义之行,以信为实。“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管子·幼官图》)忠是尽己仁义之信,信是仁义诚信之忠。明智之人主,只有“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管子·形势解》),方能使“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政治非能为信,则不能和民;国家不能重信,则不能结交。取信于天下,则天下信服之。

(三)信义诚立,天下信之。

王道之信,信于天下。“《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天下信之”,是信其有道义,可以拯救自己。

欲用天下之权者,必有所信用。若能“义信乎人矣,通於四海”(《荀子·儒效》),则必有“天下应之如讙”的信验。义信于人,则人信于己有义。信通达四海,则天下信服之。天下信服而响应,便是天下欢迎、拥戴的价值意旨。

一国政治之信,乃在于“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管子·中匡》)。诚信爱民者,则民诚信爱之;取信于邻国,则邻国以信而亲近之;信用于天下,则天下信之而响应。

信之为用,“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圣人修于本,“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文子·精诚》),故能“不言而信”,而能有“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的信验。修为于真诚自然,便是信用于为身;天下信服顺从,是信用于为天下。

政治之信的效验是:“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尚书·武成》)。“惇信明义”,是彰著信义;“崇德报功”,是笃行信义;“垂拱而天下治”,是以信义为天下,无为而治。无有信义,则无以为天下治。

诚实守信的句子经典语录_做人要诚实守信的句子  第5张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