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生活随笔 >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编语文课本注释“南阳,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阳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同时课文《隆中对》注释为“隆中,地名,在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一说在今河南南阳”。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1张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2张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3张

《出师表》《隆中对》两篇文章系统阐述了,诸葛亮躬耕地在东汉南阳郡,就是在今天的襄阳城西13公里的“古隆中”。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不符合历史事实。

两篇文章均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两篇文章通篇没有“古隆中”三个字,篇名“出师表”“隆中对”都是后世人便于集书添加的,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纪云:“《草庐对》、《上先帝书》、《上事表》、《与步骘书》、《汉嘉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据此可以看出,当初陈寿撰《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草庐对》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依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和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时的“泰始十年(公元275年)”起,《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庐对》定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

然而清末的吃瓜货编《古文喈风》误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编篡书集,与《草庐对》内容一模一样,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后人又以讹传讹,致使后人忘却了本名《草庐对》。因此“隆中对”应恢复以前的注释:“原名草庐对,篇名是编者加的”

另外南阳隆中卧龙岗与襄阳阿头山“古隆中”,原本就不是一码事,不要混为一谈。

南阳隆中最早的记载是《离骚.尔雅篇》“宛、中隆”,南阳盆地中间一带凸起的土丘、孤山依次相连,东西二十公里,南北四十公里,蜿蜒起伏,南阳盆地中隆之地,故曰隆中,“卧龙岗”为隆中的一部分,地处隆中之首,白河之滨,南阳城郊,东汉末年诸葛亮在此居住,躬耕陇亩达十年之久,这里也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处,“草庐对”的诞生地。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4张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5张

西晋史学家王隐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就是汉水,于沔之阳就是在汉水以北,隆山在今天的南阳唐河境内,刘弘站在隆山之上,远望诸葛亮的故乡隆中……,(魏晋时期人们都认为诸葛亮是南阳人)

唐·孙樵《刻武侯碑阴》有“盖激备隆中……曩蟠南阳”之语(见《隆中志》第120页);

宋代刘光祖《祭诸葛亮文》有“躬耕南阳,高卧隆中”(见《隆中志》第123页);

清代滕天绶《(沔阳)忠武侯祠墓碑铭》有“夫公高卧南阳,抱膝长吟……草庐三顾,三聘幡然……笃生孔明,南阳卧龙,梁甫拥吟,抱膝隆中……”(见《隆中志》第150页);

明代无名氏《五龙歌》有“君不见南阳卧龙卧隆中” (见《隆中志》第211页);

清代沈受宏《南阳吟》有“诸葛布衣日,躬耕南阳田……四海干戈动,隆中别山川”(见《隆中志》第216页);

清代孙赞《惠陵》诗中有“隆中管乐卧南阳”(见《隆中志》的230页)。

朱弥钳《武侯祠》也有“炎鼎将移世运穷,先生何事老隆中?若教新野无徐庶,谁识南阳有卧龙?”

金 元好问“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诗中的丰山、白水、南都、隆中都在南阳城郊。

清代樊王俊《谒武侯祠(三首)》:

其一

千秋王业想英风,此日登临一拜公。

数里平岗横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

乾坤鼎足胸先立,鱼水君臣志竟同。

一去南阳耕钓少,白云流尽淯河东。

这里边的“数里平岗”“南阳耕钓”“淯河东”

清代戴上遴《谒武侯祠》诗:

平岗翠簇卧龙祠,几树清烟锁碧枝。

昔日草堂琴不见,于今梁甫尚传诗。

隆中莘野皆三顾,淯水磻溪第一师。

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主旧马蹄?

很明显,这两首诗中的位于“数里平岗横野出”、“淯河”、“南阳”、“平岗”、“淯水”的“隆中”指的就是南阳卧龙岗

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有祠中岩峨,云是孔明室……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问以当世事,指掌皆历历。”消河应为淯河。

《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很明显,该文写于南阳武侯祠,

愿言三顾虑,卧龙起南阳。——出自王之道《有荐胡仁叔历阳令者仁叔以诗送知已暇日杨德润录以示予因次其韵》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出自明·唐寅《三顾草庐图》

、雄图一定百废举,复见南阳起卧龙。——出自宋吴芾《哭元帅宗公泽》

南阳只在荆州北,时一登高吊卧龙。——出自刘克庄《送王允恭隐君》

南阳陇底卧龙日,北固樽前失者时。——出自北宋·黄庭坚《夜观蜀志》

开尊且醉圣贤酒,理棹时乘旦暮风。懒为躬耕咏梁甫,敢将高卧敌隆中。宋.林逋《和蒙尉见寄》

明叶桂章《武侯记》: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6张

历史上关于“南阳”“躬耕”“隆中”“卧龙”“武侯”“诸葛”“草庐”的叙述非常多,计有两千多篇,真的是汗牛充栋!

而记载襄阳阿头山“古隆中”多以“亮家”“寓居”“故宅”的词语出现。最早是东晋时期,襄阳当地没落文人凿齿说:“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与刘弘说的隆中相差几十年,是在南阳隆中的基础上“号曰”一个隆中出来。并模仿李兴的《祭诸葛丞相文》,写了一篇“诸葛故宅铭”,

原文:达人有作,振此颓风,

雕薄蔚采,鸱阑惟丰。

义范苍生,道格时雍。

自昔爰止,于焉龙盘。

躬耕西亩,永啸东峦,

迹逸中林,神凝岩端。

罔窥其奥,谁测斯欢?

堂堂伟匠,婉翮阳朝。

倾岩搜宝,高罗九霄。

庆云集矣,鸾驾三招

此铭文采飞扬,用心雕琢一番,却将刘弘几乎差点找不到的诸葛草庐,描写成“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凭空想象一番。

后世“遥望、遥想”的襄阳“古隆中”,都是来自于凿齿之言,代表人物有苏轼“襄阳西北望、传云古隆中”,就是制造文、武赤壁的那个人。也同样制造了两个隆中,一个南阳隆中,一个襄阳“号曰隆中”“传云古隆中”

出师表的注释翻译(出师表古今异义词)  第7张

襄阳古隆中,山石突兀,林密无径

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记载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以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以上对比表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是历史事实,居住在襄阳“古隆中”是一个虚妄的传说,并且与传说的位置南辕北辙。因此教科书用隐居襄阳“古隆中”来注释南阳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