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名词解释

1.兰:此指兰草。 葳(wēi)蕤(ruí):枝叶茂盛而散乱的样子

2.桂华:桂花,“华”同“花”。

3.生意:生机勃勃。

4.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5.林栖者:山中隐士。

6. 坐:因而。

7.本心:天性。

8.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9.闻风:闻到芳香。

知人论世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名相和文坛领袖。他用提携才士的方式促进了唐诗盛世的到来,以清雅冲淡的诗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为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诗人们的先导。张九龄是盛唐前期引领风骚的诗坛盟主,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张九龄在京为官时所作的五言排律,以应制和应酬之作为主,沿袭初唐台阁诗人和张说的作风,绮丽有余而情韵不足。但开元十五年因受张说牵连出为洪州刺史,以及开元二十五年遭贬 荆州长史,使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托物兴感以言情和因山水抒情的“曲江体”诗,已具有盛唐诗的清婉明秀之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感遇》其一就是其托物兴感言情的代表作。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

背景链接

这首诗创作于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 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古诗新话

春天,兰花开得纷繁茂盛,香气逼人,秋天桂花开得皎洁清新,沁人心脾。兰花和桂花在各自适当的季节尽情绽放,或葳蕤或皎洁,都表现出盎然生气。有谁想到在这山林之中隐逸的高人,闻到花香也会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是天性使然,又怎么会是为了搏得美人的观赏和攀折呢!

整体赏析

诗歌开首作者选用兰和桂作为托物兴感的对象。兰桂对举,互文见意,象征作者高洁的品质。自屈原起香草美人等意象逐渐成为贤臣和高洁之士的象征,而此处春兰茂盛,秋桂皎洁,作者分明是将花草和自己联系起来,暗示自己处于浊世却特立独行、品行高洁。作者用精炼、对仗的语言描绘出兰、桂各自的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的“草木有本心”做了铺垫。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兰桂适时绽放,或葳蕤或皎洁,展现出生命最美的状态。而隐逸于此的“林栖者”因闻其花香而身心愉悦,作者用人來衬托兰桂生气盎然和超凡脱俗的品质实属妙笔。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遇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兰、桂天性使然,而非为博得美人青睐,也绝非自我标榜。可以说这是作者淡泊名利和不为外界所动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不改心志、不愿同流合污、保持特立独行的理想追求。在作者笔下,兰、桂似乎具备了人性,而这正与那些谄媚小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用精妙的笔法,考究的字词,比兴寄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宁为兰桂不折腰的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