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1张

在当下喧嚣的诗歌写作现场,

张战的诗歌是一个岑寂而独特的存在。

她的诗歌无门无派,

听凭直觉指引,立足生活日常,

以充盈新奇的细节和极具陌生化的想象,

揭秘人的内心冲突,

刻画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摹写人与客观外物之间的相依相抗。

她的诗歌情感浓烈而又冷峻深沉,

在自由而天真的书写中,

呈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状态,

其略带哀伤而不乏理性深度的诗歌语调

也得以抟烟成形。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2张 《张战的诗》 海天出版社 2021.11

张战诗选

我的母亲今天真的很美丽

我的母亲今天真的很美丽

只有盛开的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

榆叶李盛开

我母亲白发明亮

榆叶李如烟似幻

我母亲一生轻盈

我的母亲今天穿小圆翻领的黑羊绒上衣

我故意不帮她拣去落夹在头发里的花瓣

母亲的白发和榆叶李花

玉片的光

春风的曲线

我的母亲笑着说起她的儿子

酒鬼

歌唱得好

自己过生日就是做一顿好饭菜给别人吃

现在又爬在脚手架上

唯愿他辛苦能多挣点钱

也不怕——只要你们个个平安

你,胆大包天

小时候三次差一点死去

有一回,那一回,还有一回

我母亲今天的话花瓣一样稠密

用花瓣她也能给我们建一间结实的屋子

这里好看,那里好看

我搂着母亲的肩一一指点

我认真看了咧——

母亲的嗓音像刚擦亮的白银

我的母亲今天真的很高兴

我的母亲是满头白发的春神

今天在一棵盛开的榆叶李树下

我偷偷拍下了她的背影

请给我看看为我出生写的邀请书

霜降日

太阳依然崭新

是谁给太阳寄出了今天的邀请书

金纱轻摇,垂自那高不可及的天幕

我们自欺欺人

将那里命名为空

词汇贫乏时才知道我们依然是野兽

一小把名词握在手心

摆弄来摆弄去

像是不知哪一位神送给孩子的几颗糖果

当我们言语

无限的神秘以暴力

按住我们弹动的舌头

今天

我的粉色粗布床单在顶楼被太阳划开了皮层

血液爆裂芳香

有的生命为何不能与所有生命共生

我的有生之年

如果不是太阳把我一遍一遍洗净

请撤回那封使我出生到这世界的邀请书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3张

遇 雪

雪有灰烬之美

它藏起自己的影子

假装自己轻

它什么都不写

铺好纸

让别人写

它假装自己不曾是火

火之前

不曾是树木

树木之前

不曾是花朵

它假装自己不曾是水

如珍珠

当那人用柔软的唇

将它含住

月下独行

月亮不能总那么圆白

狗也会在月下哭

有时猫头鹰的叫声像极了捂着嘴哭的狗

但这次哭的真是狗

她停住脚步

踩在碎影上

稍等,这次是另一只

是小狗

哭声顺着油麻藤匍匐着地爬

哀鸣岂止于人类

此刻

林中的林

是无数不能全叫出名字的林

桂、樟、桤、槭

栾、槐、乌桕、冬青

当然,竹与南天竺

更多的名字

在全黑和半黑处沉默并颤抖

鸟儿们都睡了吗

它们哀愁时是否依旧只能歌唱

万物与我同呼吸

万物与我与爱皆有尽时

先救别人还是先救自己

月亮整夜都大睁着眼睛问

但它爱它看见的每一样事物

我愿是被救赎的人

今日检讨

是的我今天在山里转了两小时

是的我的心总听到声音是绿色的当它向我呼唤

是的那些山坡上的树哪怕叶子掉光也很美

是的那石上的青苔林间的腐叶都是我的藏魂器

我啊我不知为何会生而为人

我的眼泪里有盐能镇痛但我不懂大象的眼泪

我听着那些歌那些歌正编织着银灰的雨

转啊转啊转在山里冬天是一只圆圆的鸟巢

后来我去了母亲家母亲拉紧我的手

她说水漂走了她的白床单越远越像一只白天鹅

妈妈那时白床单漂走白天鹅飞走水里留下的波纹还在不在

妈妈你要紧紧拉着我我也要紧紧拉着你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4张

在沱江与长江交汇处

你知道一条江里的水有多少层

多少股吗

最底层的水流是最急还是最缓

中间那一层是清还是浊

水总是你挤我,我挤你

像孩子们在狭窄的走廊里用胳膊肘互怼

它的深喉吞进和吐出过多少鱼

有时我看见一条江的幻影从你脸上掠过

光影变幻了你脸上的沟壑

有时那条江就在人流汹涌的大街上

我也正在水里

眼睁睁看着水浪拍碎在我头顶

我多希望我能不畏惧

曾有一刻我和你一起站在江岸看水

岸上有人歌唱

漩涡里有温柔的唧咕声

红嘴鸥的身子是融雪的颜色

我希望我的手掌能接住雨燕一触即离的吻

它的脚细得能在针尖上跳舞

一条江就是一股长长的绞緾着的粗绳

但我希望它有时能散开如女人顺滑的长发

这混沌的水啊

哪怕全都清澈

也是各种力相抗相叠

我们着迷于河面的漩涡与洄纹

右边的水急匆匆奔涌前去如义士赴崖

左边却有一支回转来

如汽车在红绿灯前掉头

猛撞上往前奔涌的水圆鼓鼓的肚皮

时时生,时时逝,时时变

是什么把这一切带走

柔软至虚无的江水

无处不是伤口

无处不是缝隙

无处不在愈合

哭 路

你哭的时候手里总端着一个蓝塑料桶

它会接住那些向你扔来的白石头

为什么哭

为什么哭

扑通扑通落进蓝桶里

是不是已有人规定

哭就必须交待理由

哭并不是哭泣者的通行证

你今天违规哭了

是啊,哭过后眼睛有些酸痛

往最远处望

刚下过雨的青山升起一缕缕白烟

啊谁从天上伸着看不见的手

捻着一根根的白羊毛绳

可不可以像捻羊毛绳一样用手捻一条路

不需要规划局批准

不会移动一棵树

细细白白

随捻随长

宽窄容一个人走就行

我啊,我也捻了这样一条路

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不去罗马

黑马掠过黑隙

黑马掠过黑隙

夜晚还原了黑

不是有了电灯

就再没人燃起蜡烛

屋里灯光太亮

瓦缝却能收藏碎影

哪里都会被脚后跟磨破的袜子

哪里都会有因怕狗而不敢进村庄的人

总是爱得更多的人爬上了云梯

而爱得少些的人又抽走了梯子

但请在晚餐时摆下这样一张餐桌

从橙黄的陶罐里的倒出灰蓝的牛奶

请咬碎你齿间的夕阳让它甜汁四溢

你嘴里的葡萄并不是最后的一颗

请坐下品尝,不要恐惧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5张

诗人访谈

答《潇湘晨报》记者非牛

潇湘晨报:对你来说,诗和写诗意味着什么?

张战:这个问题好难答……我想您问的也许是读诗和写诗意味着什么。我读诗读得很差,不系统,不认真,不研究,不学习,我读诗就像小孩子吮吸糖果,像黑巧一样苦的,像话梅糖一样酸甜的,我吮吸它们的滋味,让它们沁入心田,但也时常含一含就把它们吐掉。我读那些随缘遇上的诗,看几句就知道喜不喜欢,喜欢了,也不会在短时间里反复读,但在漫长的时日中,我会经常回翻,却也只是再次零零碎碎地读。我想再好的诗歌也不可能在诗里向读者提供一种系统的思想,一个完整的现实或精神世界,一个标准的生活答案。但好诗歌会呈现独特而鲜明的观察生活的角度与姿态,它们会让你惊讶,给你惊喜。读诗仿佛在找朋友,找一个人,他用你喜欢的语调说话。这个人与你迥然不同,但借用他的眼耳鼻舌声意,你体悟了你不能抵达的生命和世界,好诗像显微镜,像钻头,像天文望远镜,像止痛药,它们帮助你开拓生命的高度、深度、广度,增加它的密度或质量,读到好诗,你能看到它呈现了另一种更真实的生存状态或宇宙状态。

我写诗时变得勇敢,敢于凝神于那个躲藏在日常中的自己,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话,敢于说出自己更真实的那一部分。写诗应该是一种勇闯绝境的冒险,但我还是太胆小,我做得很不好。无论如何,以诗歌的方式,我向公众敞开我的一部分。写诗逼迫我凝神,一事、一物,凝神于自我,追问看见之后的真相,思考我看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有哪些更好的可能性。

潇湘晨报:就像很多导演喜欢一而再地用到同一个或几个演员,很多画家有他经常画到的素材,你写诗的时候选什么入诗,不选什么入诗,有没有一些属于你的讲究?

张战:我不写太残忍的事物……我知道生活中它存在,不可回避,但我选择在诗里写一些明亮温暖的东西,哪怕是在一首诗的结尾处,尤其是在结尾处。我改诗大多是改结尾,我想让一首诗最后有一条明亮的尾巴,有一条可以走的路。我不觉得这是俗套,这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最后的价值选择,这是一个人最诚恳的祈愿。诗也好,绘画也好,音乐也好,都应该让人觉得生命值得,活着有意义,这个世界值得我们为了让它更美好而奋斗。我们需要慰藉和力量。我不喜欢虚无的生活态度,诗歌也是如此。看透一切,冷嘲热讽,毫无行动,我不认为这是智慧,更不认为这是慈悲。

潇湘晨报:其实你早在1995年就已经入选青春诗会,但在不少诗歌读者看来,你似乎还是个“新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你的写作没重复自己,没落入熟悉套路;二,你不喜欢热闹,和诗歌江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是你的天性使然,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张战:天性更多一些吧,我羞于主动交朋友,而且有些诗人喜欢瞧不起人,我就想:他一定会笑我的,我还是安静地好吧,躲起来更好。现在诗人们仿佛都有自己的圈子,对彼此的诗歌赞美似乎讲究礼尚往来,我不这样,必然的结果就是无名,我也听其自然。当然更因为我写得少,写得不够好,还因为我的『诗观』——诗到诗止,这句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又让人笑话。我的意思是,诗写出来,如果是一首好诗,于作者而言,写的过程和写的结果,就已经是诗能带给你的最高奖赏,愉悦、快乐、满足、释放,甚至对自我的肯定,这就足够了。至于一首诗能否被别人读到,能给别人带来什么,那就是它的命运了。我对诗歌的传播采取消极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我让它自生自灭。我记得雷平阳老师曾说过,我属于『自我掩埋』式诗人,如果我可以称自己是一个诗人的话。但我也渴望有人读我的诗,并与之共鸣。这是一个悖论。我不极端,希望我的诗歌漂流瓶能被人捡到,打开,但又羞于主动为它们奔走呈现,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觉得它们写得不够好。

潇湘晨报:在《羞愧》这首诗中,你发问有没有一种东西像你每天都羞愧、每天想挖一个新洞把自己藏起来。羞愧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很多人已经失去,而你仍常常有羞愧感,这是否也是你永葆“新人”状态的一个秘诀?

张战:我真的总是为自己羞愧,每天!我新出的这本诗集《张战的诗》,自己取诗集名时就叫《羞愧》,但海天出版社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师替我改了。他说,就叫《张战的诗》,鲜明,一目了然。我说,我本来就没有名气,叫《张战的诗》,谁会来买呀!这本诗集出来,我拿到了,有两三天我放在一边,碰都不碰,我觉得诗写得不好,令人羞愧。可是海天出版社这位老师超极厉害,起印5000册,11月才出版,据说已经卖了一大半了。这我就放心啦,我好担心出版社亐本!我为什么总是羞愧?我想是因为我心里总有天然的价值观在那里,它是一面镜子,时时映照我的生活,直至生活细节。是非对错,怎样才是美好,一定有不变的标准在那里。我意志力不够,总是对自己心软,顺从于命运的推攘,但又无法不时时自省,所以总处于羞愧之中。但我不会变成一个坏人,因为羞愧守护我,是我的第一道防线,当然还要有向着美好与光亮的行动,想办法让这个世界上的苦痛少一点,我就努力从我身边所爱的人身上做起。

潇湘晨报:“藏”这个动作,在《遇雪》中也有,“它藏起自己的影子 /假装自己轻”,“它假装自己不曾是火/火之前/不曾是树木/树木之前/不曾是花朵”,这种假装是更高明的藏。这首诗是否写的是你的一种处世态度?

张战:所有的诗都是写自己。写别人也是透过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写。诗人通过他选取的物象赋予它替自己说话的功能,一切诗歌里都有人的命运。万物皆可为『籁』,诗人以自己的气息使籁发声,故每一个诗人必有自己不同的声音。同样写雪,不同的诗人绝对写不出相同的雪,因诗人各自的气息不同。如果说《遇雪》这首诗中有我的处世态度,我想是可以这么说的。

潇湘晨报:《花海》里,“就为了看这些花/我又踩坏了好多花”;《草原》里,“明天牛羊要被送走了”,《沅江》里,“他唱着野山歌痛痛的/你要去的渡口/那里的青石板空空的”,等等,这些事物是美好的,也是容易受伤乃至容易失去的。你热爱并怜惜着这一切,你写诗的灵感是不是由这热爱并怜惜生发出来的?

张战:是的。诗必发乎情,这情其实也是思,有什么样的思,才会有什么样的情。比如,你必得先认定世上每一个生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并没有谁有特权去轻视、践踏另一些人,你才会面对生命中的无力者、弱小者,被欺凌、被侮辱者心生怜悯,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去奋斗,你不认为那些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你的情感由此生发。当你遇到那些美,如果把它们抽象化,它们是崇高的,永恒的,但具体到美的具像与个体,它们皆短暂而脆弱,怎不痛惜!怎不会更加热爱!怎不会为它们歌哭!我又要说可能被人笑话的话了。我从来不觉得人的感情相对于人的思想是低级的。人类精神所诞生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帮助人,为了让人活得更美好,为了人能找到意义和归宿!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概莫能外,一切的思想的生发处,都基于对人类的爱与敬畏,对宇宙世界之美的爱或敬畏,这就是感情啊。这也是诗的生发处,只是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各有所好,各有其秘诀罢了。

诗评

清新可喜,如沐春风——读《张战的诗》远 洋

我与张战素不相识,也没有读过她的诗。近日,我正埋头校订一部译诗集,忽然收到海天出版社馈赠的《张战的诗》,一打开这本散发着油墨气味的新书,便欲罢不能,一口气从头到尾读下去,觉得像一条清澈的山间小溪,一路潺潺流淌,欢快轻盈,不时在溪中岩石上溅起小小的浪花;在汇聚成潭的地方,可见日光晃漾、青山倒影;及至众多小溪汇合成大河,仍然是一股清流,“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没有泥沙、垃圾和污染的一江春水。

最突出的感觉,她的诗似乎率性而为,诗思灵动活泼,很少刻意表现某个主题,有些诗看了前面一段不知道下一段和结尾是什么,常常出人不意。也可能诗人自己写着写着,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就像在大草原上信马由缰,离开了旅游线路,却到了另一个风景绝佳之处。让我想起陆游写漫步乡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表明诗人写作时的心态特别放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她的诗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充满人间烟火味,吃火锅、烧半只麻鸭、喝鹅汤都可以激起灵感,成为诗的题材;遑论亲情、友情,自然风物和社会现实,俯拾皆是诗,入眼万般美,都写得朴素而真挚。而且,诗人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她的笔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勺等庸常事物仿佛被施了魔法,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啧啧称奇。如《我的母亲今天很美丽》别出心裁,打破了一般写母亲这类诗歌的“悲情”套路,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全诗的语调亲切感人,节奏明快,如小姑娘在妈妈跟前跳着春天的舞蹈,“只有盛开的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榆叶李盛开/我母亲白发明亮/榆叶李如烟似幻/我母亲一生轻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开花的榆叶李树下,这是怎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诗人说只有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仅仅是因为其盛开的花与白发相互映衬的美吗?不能不让人深思,榆叶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树,具有怎样的品质,使得诗人把它敬奉到如此尊贵的地步?而母亲念叨着儿女,“声音像擦亮的白银”,调皮的女儿——“我故意不帮她拣去落夹在头发里的花瓣”,“我偷偷拍下了她的背影”,天伦之乐的幸福情景跃然纸上。

我注意到,这本书中多首写父亲的诗,并不像写母亲的诗那么甜美、欢快和轻盈,而是有着苦涩的味道、迟缓的节奏和凝重的色彩。《泡桐花》里写到,“满城泡桐花是我父亲每个春天醒来/吹奏起一支次中音号”,结尾是“泡桐花开得空空”,类似于曲终人散的惆怅;《我从未亲吻过我的父亲》,书写了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永难弥补的内疚和隐痛;在《七月半,我接父亲回家》里,诗人穿越数十年时空,信手拈取了“鞭炮声里他冲出队伍/高呼着把我举过头顶”、“深夜给鱼塘布草”、“月光一夜漂白他的头发”等几个画面,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串联起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寄托了深沉的哀思;《西藏十章》采取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穿插了诸多生动鲜明的细节,把对父亲的怀念置入天堂般广袤高远的背景,从哲学和宗教的层面来思索生死爱欲、幸福和灵魂等等问题,使死亡显得悲壮、庄严而又神圣,进而呈现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

诗人热爱大自然,并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在《我在哪里》一诗中,“整天在树林里游荡”,“像一个兴奋的小姑娘”,听见“杜鹃凄凉地喊/哥哥等等,哥哥等等/我差一点又哭了”,如果说“你没有从树上采摘过苹果/没有用竹耙扒拢过树叶/你分辨不出树叶不同的味道”,是写诗人对未曾亲近自然、“不劳而获”的内疚,接下来的诗句却直面人与自然疏离的真相:“死后也不会有一块土地把你安葬/不会有一棵松树穿过你的身体/高高为你撑一把绿伞”,我们现代人,活着时远离自然,违背自然,死后也不能回归自然的怀抱,得不到自然的庇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命运和结局。在另一首诗《仿佛一阵疼痛的击打》里》,“松树香味突然袭来/仿佛一阵疼痛的击打”,诗人的心灵有多么敏感啊,几乎到了脆弱的程度,竟然无法承受松树的香味!显然,这是勾起了久久远离大自然甚或人类曾经戕害大自然的隐痛,也包含着对大自然母亲感恩之情;在诗人听来,“一只鸟叫的声音/像一个孩子嘶哑的喉咙/松针落在我脸上/是一个轻吻”,对动植物不仅充满同情,还洋溢着亲密的感情。在这里,诗人没有人类居高临下主宰万物的姿态,而是将自己放到与动植物同等的地位,或者说,把动植物放到与人类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

诗人将悲悯的目光投向芸芸众生。高速公路上“被碾死的黄狗”,“瘸了左前腿的狗”,《阿尔泰山晚霞》里,“怀孕的母羊走得慢/一只小羊跪下了前蹄/牧人呼吸粗重/他听见了小羊的哀鸣”,进而追问“为着远方那一口水草/是谁驱赶着我们的命运”。在《洞庭四短章》里,“苇莺细腰身/孵自己的孩子/也孵杜鹃的孩子”,“杜鹃的孩子一出壳/就把苇莺的孩子推到巢外面去了/苇莺喂着杜鹃的孩子/一如喂着自己的孩子”,简洁的白描,寥寥几句,既令人感叹母爱的伟大和盲目,也让人为这种无差别的、博大的爱而深深感动。

我愿意将《瀑》看作是对女性个体与群体性格的描摹、命运的缩写,“瀑布是一个女人/有你想象不到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义无反顾,是奋不顾身,是宁肯玉碎也不能瓦全的决绝;而在《在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一诗中,“水总是你挤我,我挤你”,“柔软至虚无的江水/无处不是伤口/无处不是缝隙/无处不在愈合”,揭示了某种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伤害的微妙关系。

《陌生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这是我的厨房/这是我的餐桌/陌生人/我请你坐下/坐在这张老榆木桌旁/抽着烟/安心地等/我为你做一顿晚饭”,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话语,将主人“我”的善良和怜悯之心表露无遗;“老榆木桌”这样的古朴耐久之物,暗示了主人的朴实厚道、值得信赖和古道热肠;其温柔亲切、迟缓稳重的语调,想必也能让“陌生人”放下心来,安下心来,耐心等待,接受好心的款待。“我”抑制着自己的好奇,“我不问你从哪里来/我不问你心里的恐惧/像河沙藏在深河底/我不问你为何忘了自己姓名/为何会敲了我的门”,“陌生人”是失业游民,还是职业乞丐?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还是逃脱追捕的罪犯?“我”一概不管不问,也许“陌生人”会给“我”带来危险,会对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我”当然害怕,却藏起了自己的害怕,为“陌生人”敞开家门,精心烹调食物,让“陌生人”享受一顿美味的晚餐,“你吃/你喝然后你走”,“继续你踉跄的脚步”,

然后我关上门我哭哭那些被鸟吃掉了名字的人被月亮割掉了影子的人被大雨洗得没有了颜色的人那些被我们忘记了的人那些和我一样跪下来活着却一定要站着仰望星星的人

这样的诗句,透露出悲悯众生的菩萨心肠,又仿佛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遥远回响。

她的语言不事雕琢,生动流畅。许多诗有民歌风,又融入了现代诗的意象化表现手法,采用浅近的口语却不直白;有些诗像水墨画,笔致简约,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沅江》一诗,似乎深得沈从文和汪曾祺或者废名的妙处,一般写诗时忌讳的形容词,在这里都显得那么妥贴,那么高超,整首诗含蓄蕴藉,意境朦胧而深远。乡野的美,爱的感伤,风俗人情的淳朴,种种人生的况味,尽在不言之中。细细品读,你会觉得像《诗经·风》中的一些诗一样韵味无穷:

白鹭惊起时慌慌的女人喊你时声音碎碎的 他唱着野山歌痛痛的你要去的渡口 那里的青石板空空的野鸭子生蛋青青的 风吹着野苇火野苇的灰烬白白的 沅水流得笨笨的它的声音是低低的

《夜》也同样具有“留白”之美,“小蟹轻如影/沙滩上有神秘足迹/缝衣针一样/深/直/细”,简直像齐白石的水墨小品,也令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趣。当然也符合现代西方美学的观点,即艺术世界是“空筐”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中填进去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和满足,达到共情或产生共鸣;诗歌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过来说也是“有形式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言终止之处,却延伸扩展出更广阔几乎是无限的诗意空间。像画家一样,只是用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大写意,寥寥数行便营造出天高地远的浩渺空灵境界,诗人通过对于“不可言说之物”的沉默说出了更多没有说出的东西。这些诗也再次证明,诗歌和音乐、绘画一样,属于艺术的范畴,而且诗歌是综合性艺术,它吸收并融合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多种表现技巧。《云与男孩》《吃梦的女人》等写得像童话和寓言,《女友们醉了》《两株桧柏》等娴熟运用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买》写了现代人的城市病,《四月枞菌》思考生与死,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庄子的物化说,《孤独的鞋》想象一个热爱生活的现代人与庄子的一场对话,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下笔通透而又活脱。

我突然想,如果把张战放在唐朝诗人中,很明显,她不是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有天纵才情的“诗仙”,也不是杜甫和贾岛那样“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更不是鬼才李贺、“朦胧诗鼻祖”李商隐那样奇崛深奥的诗人,我猜测,她可能是白居易的“私淑弟子”,是那种面向社会生活、“令老妪能解”的现实主义诗人类型,但同时又习得“诗中有画”的王维的技艺,也兼容了他的冲淡与超脱。或许,正是因为诗人具有一颗博大开阔的心,才完全没有没有谢冕先生所批评的“自我抚摸”和“无病呻吟”的毛病,“说一些梦呓一般的,别人听不懂的话,故作高深”。她的语言明白晓畅,浅近平易,没有人为设置阅读障碍,应该比较容易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她的题材从耳闻目睹到所思所想,非常广泛,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能够从自我出发,走进所有的心灵。

我认为,好诗出自灵性,出自鲜活的生命体验;好诗能刷新语言,刷新读者的审美眼光。相对于那些仍旧“主题先行”演绎所谓思想观念的概念化的诗,那些象牙塔里故弄玄虚、炫耀雕虫小技、搞文字游戏的诗,那些无病呻吟、堆砌辞藻、刻意雕琢的诗,我当然更喜欢这样质朴自然的诗,因为它来自于大地,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既有灵性又有丰富生命体验的诗人,读着觉得清新可喜,明亮温暖,如沐三月春风。

留言赠书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6张

《张战的诗》海天出版社 2021.11读完张战的诗,谈谈你的感想作者将从留言中选出 10 位读者,赠《张战的诗》截止时间 4月6日 周三 中午12:00

最朴实的赞美母亲的话(赞美母亲的话简短)  第7张

编辑:王傲霏, 二审:曼曼, 终审:金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