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赏析-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赏析-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孟子 · 滕文公下》

现在讲6·6。“孟子谓戴不胜曰”,戴不胜是宋国人,也就是6·8的戴盈之。这一章是孟子在宋国的时候对戴不胜讲的。

孟子对戴不胜说:“子欲子之王之善与?”你想你的国君做一个好国君吗?“我明告子。”我明确地告诉你:你的国君怎么才能做一个好国君?然后,孟子打了一个比方。“有楚大夫于此”,有一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欲其子之齐语也”,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一门外语——齐国话。怎么找老师呢?“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是找齐国人当老师呢?还是找楚国人当老师呢?“曰:‘使齐人傅之。’”戴不胜说:你既然要学齐国话,你当然不能找楚国人,你要找齐国人。

讲到学语言,这里涉及环境问题。大家知道:我们从小学英语,学了一辈子,好像都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环境。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学英语,在考试卷子上学英语,却没有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孟子下面讲的,就跟学语言密切相关。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正在教小孩学齐国话,但很多楚国人在旁边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这个环境就是:齐国人正在当老师,教小孩子学齐国话,但很多楚国人在旁边自己说自己的、自己讲自己的楚国话。在这种环境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意思就是:即使你每天用鞭子来抽这个小孩,他也不可能把齐国话学好。齐国人教楚国的小孩学齐国话,假设没有环境的话,你每天抽打他,他也不可能把齐国话学好。

同样道理,或者说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假设你想让这个楚国的小孩学好齐国话,你给他换一个环境,换到一个讲齐国话的环境里,那他肯定能够讲好齐国话。“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就是你把这个楚国的小孩放到“庄、岳之间”——齐国首都临淄的闹市区,让他呆上几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楚国的小孩,已经放到了齐国最繁华的地带,而且呆了很多年。这个时候,即使你每天用鞭子打他,让他回忆他的楚国话,让他说楚国话,也是很难的。

“引而置之”的这个小孩,我们一般说他是楚大夫的儿子,其实也可以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齐国小孩。你让他在齐国的闹市区生活很久了,你即使每天用鞭子抽他、打他,让他学会讲楚国话,“亦不可得矣”,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语言。要把一门语言学好,光有好的老师不行,还要有学习语言的环境。老师是一,而环境是由很多人所构成的。老师与环境的关系相当于一与多的关系,我们要把一与多的这个关系记清楚。

语言是我们的存在方式。用海德格尔(1889—1976)的话说,语言是我们的家园。在我们的家园里,道德是我们的灵魂。孟子马上从学语言想到了道德本身。

戴不胜很可能对孟子谈起过一个人,叫作薛居州的,所以孟子说道:“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是吗?薛居州是宋国人,是宋国的道德楷模或者先进人物,总之是一个好人。“使之居于王所。”你认为薛居州为人很好,是一个道德楷模。现在我们想让宋王变成一个好国君,你认为可以让薛居州住到宋王的王宫里,这样就会让他对宋王产生影响。戴不胜,你这个观点有道理。但是,从你这个观点出发,我要引申出正、反两个方面的猜测。

孟子的第一个猜测是:“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这个猜测的意思是说:假设国君住的王宫里面,无论老老少少,无论官大官小,他们都是像薛居州这样的道德楷模,那宋王又跟谁去做坏事呢?这就表明:环境好不好,还要人多力量大。环境好,好人的力量大。环境不好,又怎么样呢?

孟子的第二个猜测是:“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假设王宫里面,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官大官小,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道德楷模,那宋王又跟谁去学好呢?这里,孟子把环境与人的道德、德行的培养密切联系了起来。

孟子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仅有一个道德楷模,能拿国君怎么样呢?这句话的潜在之意或者言外之意,是我们希望把小国政治学时刻记在心里。因为《滕文公篇》有一明一暗的两个小国,明的小国是滕文公那个滕国,暗的小国就是宋国。滕文公在这一篇中频繁地出现,但宋王的名字是没有出现的。如果我们把历史事实结合起来看,宋王也不是一个好国君。所以,孟子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你宋国只有一个像薛居州这样道德品质好的人,你是不可能让宋王改变不好的习惯,做一个好君主的。

以上是这一章基本的意思。

这一章的道理既简单,又让我们深思。学语言,我们说要有环境。就像学英语,为什么中国人学不好,就是因为没有环境。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越来越多;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我们学习外语的设备越来越多了,我们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学外语的环境已经具备了。

学语言,如此;做人行善,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同样如此。孟子这里把薛居州拉出来,是为了说明:一个国家如果只有一个道德楷模,整个社会风气是不可能得到改善的。假设这个国家有很多道德楷模,甚至全部都是道德楷模,整个社会风气必然是好的。孟子讲的这个道理,就是“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5·2)。君子之德像风一样,小人之德像草一样,风向那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的力量再大,也必须有广大的集体或者很多人,他们从内心里面对于榜样的力量感同身受,愿意把榜样当作榜样,愿意在榜样的感召之下,去实现自己对于道德、对于德行的追求。

孟子为什么关注环境?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传说。孟母三迁,说到底是强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起的作用是特别关键的。

孟母三迁,首先是住在坟墓的旁边。小孩都是贪玩的,所以孟子对于一些丧事的程序感兴趣,喜欢去模仿那些吹吹打打的事。贪玩其实不可怕,但你在贪玩的过程中,如果不把贪玩的天性与后天的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就有可能在对的时间做错的事。所谓对的时间,就是少儿时代最有利于培育自己的德行,而你在这个对的时间不培养好的德行,那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错的事。

孟母把家从坟墓那边搬到集市旁边。集市总是大声吆喝着叫卖东西。比如,以前我们那里的菜市场有一个大胖子,女的。她一看到有人走过来,就说:“你来,你来买我的肉啊!”你们体会一下:“你来,你来买我的肉啊!”小孟子也会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也会像我们这样去学:“你来,你来买我的肉啊!”这不利于培养自己的德行。

但是,学校的环境不一样。学校有琅琅的读书声,大家坐得端端正正,在那里学习《诗》《书》,学习礼乐,对于成长特别有利。选择环境是很重要的。孟母就感知到了环境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的关键作用,而且要在小孩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不要在对的时间做不对的事。所以,环境与人的关系就是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这是环境促成人的成长的一面。不好的环境同样会让人变坏,这一点更要注意到。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赏析-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