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渔夫迷路了,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中,故事由此揭开。

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绝大部分人认为这就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一个“理想国”,它根本不存在,是陶渊明控诉当时朝政腐败,社会黑暗而写的。

可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

咱们暂且不论桃花源的真实性,再继续从文章开头往下捋,渔夫进了桃花源之后,见到了平整的屋舍,见到了其乐融融的男女老少,还得到了里面人的热情欢迎。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1张

陶渊明在描述桃源中人的穿衣打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句话与“桃花源”这个地方一样,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这句话的官方翻译乃是“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若按这个说法来解释,任谁来读,都会有一种寒意上头的感觉。

因为文中曾经说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2张

桃花源里这些人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而带着妻儿逃到这里的,里面的这些人与世隔绝,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用说魏晋南北朝了。

那这样算起来,桃花源至少和外界隔绝了五百年!

这五百年之间,世人所传的服饰,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朝服饰是以黑色为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秦始皇的龙袍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始皇帝非常迷信五行之说,他认为是秦朝的“水”,灭掉了周朝的“火”(周朝火气胜金,色尚赤),而黑色主水,所以崇尚黑色。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3张

秦始皇

《后汉书·舆服志》就这样记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黑色礼服)。

而且,秦朝的服饰是袍子为主,分为曲裾和直裾,因为纺织技术的进步,袍子从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这种穿着特点,在秦朝非常普遍,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

这种连身长衣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然后向右绕到背后,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还经常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美感,男女之间的差异在于男人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的腰间只用丝带系扎。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4张

秦朝连衣服

而东晋时期,因为“五胡乱华”,出现了胡汉服饰交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穿衣风格比较宽松,男人们穿宽松的衫子,袖袍粗大,衫领洞开,暴露胸襟。

妇女们则大多身着襦裙,也就是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的风格以对襟、交领为多;下身穿长裙,腰间用帛带系扎,这也就是所谓的“上襦下裙”。

从这两个朝代的服饰特点来看,区别还是大大存在的,毕竟五百多年的时间,什么都有可能改变。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5张

襦裙

那么《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若说的是,桃花源里这群与世隔绝的人,与桃花源外的人衣着相同,也就是说这群没有见过汉朝和魏晋的人却穿着东晋时期的衣服,那《桃花源记》岂不就成了细思极恐的鬼故事了吗?

这个地方也正是争议的所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是因为这其中的疑点,《桃花源记》被很多人改编成了一篇另类鬼故事,倒也是有理有据。

针对这个地方,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说:《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是站在渔夫的角度上来看的。

也就是说,渔夫是把自己所处的当下世人为主体,而桃花源人为客体,所以在他看来,“客体”桃花源人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6张

但文中除此之外还出现过两次“外人”,一次是“遂与外人间隔”,其实这个地方乃是桃花源人的自述,这一次桃花源人为主体,外面的人为客体,这个外人指的是桃花源以外正常生活的世人。

还有一次是“不足与外人道也”,这是桃花源人叮嘱渔夫的话,这里的桃花源人也是站在主体的角度,所以“不足与外人道也”与“遂与外人间隔”中的“外人”是一个意思,都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同。

而且,在文章刚开始,渔夫刚刚进入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的态度是“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7张

桃花源人为何要惊讶?按理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桃花源早已变成一个小型社会,不可能人与人之间全部相识,所以桃花源人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渔夫的穿着与他们不同。

最后一点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最后还加了一首诗,这首诗叫《桃花源诗》,其中有一句叫“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诗的意思是说:祭祀仍然遵古礼法,穿的衣裳也没有新款式。

这一些足以说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夫见了桃花源人,觉得他们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桃花源记解析_桃花源记解析及问题  第8张

解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桃花源记》并不存在什么细思极恐的鬼故事,只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