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经典美文 >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作者|林下生风

他的童年没有红,也没绿,是一片灰黄。

一百多年前,他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叫官庄的小村庄。

他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德十年,精通12国语言,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季羡林。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第1张

奖励的作用太强大‍

季羡林并非年少时就是学霸,他在少年时读书一般,大概是中等偏上。

他在学习上不喜欢正课,会对付,上课会走神,“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是对他的写照。

小学毕业时,他没有勇气考济南著名的一中,

他在文章中常称自己少无大志,初中没有勇气考好好学校,只报考了“破正谊”。

然而,北园高中的一次事改变了他,

学校有个奖励,即每班的甲等第一名,且平均分达到95分以上,可表彰王状元亲自书写的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

这个状元非常有名,再加上状元光环,他的墨宝极具有经济价值和荣誉意义,很难得。

这个奖励对季羡林的吸引力极大,

于是,他努力考到了平均97分,成了全校唯一获得王状元墨宝的人,

王状元的扇面和对联对季羡林的影响万分巨大,

从中他悟得三层意思:

一、97分平均分给了他启发和暗示,他认为历史地理等,只要不懒,考试前硬背一通,得个高分并不难。但是像国文和英文,得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勤奋。

二、荣誉得来之不易,不可以丢掉。要想保住荣誉就得保住第一。从此他成了勤奋用功的好学生。

三、他之前只想混个小职员就可以了,由表彰前的“算了,我只是一条小蛇,从来没有幻想过成为一条大龙”到后来的“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

最明显的例证是几年以后报考大学,后来则信心十足地报考了北大和清华,这与小学毕业时不敢考“一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上三层意思说明了季羡林从自卑到自信,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作福。

王状元的表彰学生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五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改变为另一个人。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第2张

看‍‍闲书‍

叔父因“骆驼能说话!”勃然大怒,于是转学到新育小学,

因为季羡林侥幸认识个“骡”字,震动了老师,让他从高小开始读,三年初小不用再读。

年少的他,喜欢看在叔父看来是闲书的《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西游记》等。

他不但在家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去,偷空就看上一段。

一放学,就躲到假山后边看闲书,常常忘记时间,忘记回家吃饭。

季羡林一生写了大量著作,一是源于年少时看闲书,二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高中时对外国文学产生了兴趣,这个启发来自英文教员,他的作文受到了垂青。对其作文的评论“亦简劲,亦畅达”对他是极大的鼓舞。

后来作文又得到董秋芳老师的大加赞誉,一次作文评语中,他写道:季羡林同另一个同级同学是全班、全班之冠。

这对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来说,更是极大的鼓励。

另外,他有记日记的习惯。

在他的《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当时大量的日记,即使在德国时炮火连天,他也不忘记日记。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第3张

学英语‍

季羡林先生认为懂英语很重要,

“今天写学术论文,如只用汉语,则不能出国门一步,不能同世界各国的同行交流,也不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小学时季羡林开始学英文,虽然是晚上,但是黑暗中有芍药花的清香,英文与美丽的芍药联系在一起,成为美丽回忆,那会的他不到10岁。

初中时继续学英文,伴随着听蝉鸣阵阵,闻荷花飘香,又是美丽的回忆。

那会儿,季羡林上小学,在晚上学英文,大概类似到现在的辅导班处学习。

在北园读高中时,他养成了购买英文书的好习惯。每天尽量节省开支,省出钱来好买英文书。那时买英文书不方便,需要在明信片上边写上书名,再加上三个英文字母COD(cash on delivery),日本称作“代金引换”,意思是书到了后拿钱到邮局取。

那时他迷上了英国作家Kipling的短篇小说集,那时他十五六岁,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第4张

德国恋人

惜时间‍

季羡林认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多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

每天早晨四点在黎明以前起床工作。

因为他怕开会,在白天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开会,只有黎明以前,没有人找自己开会。

即使在十年特殊时期,他利用看门房,守电话之余,翻译了《罗摩衍那》。他时常想的是韵脚,回家路上仍搜索枯肠,寻求韵脚,以此自乐。

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第5张

架老师‍

在学校里,他也和同学一起“架”(赶走)老师,下课后与同学一起到大明湖畔去钓蛙,捉虾。

季羡林小时也被别的同学欺负过,虽然那个孩子高他半头,在被欺负得忍无而忍时,季羡林同那孩子干了一架,从此那孩子再也没欺负他。

不过后来季羡林开始欺负别人,按他的说法,如果那个孩子还手,他也就作罢了,只是那孩子不还手。

他总结少年孩子间的打架:

“小学生欺负人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个人有劲使不出,无处发泄,寻求发泄对象罢了。”

在困苦中挣扎,后来在济南扎下根的叔父混得还不错,却因家中无儿子,又因季羡林家中贫寒,6岁时他过继给济南的叔父。

如果不是到了济南,如果不是叔父重视读书,就没有季羡林的辉煌成就,他或许还只是官庄里一个普通的农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