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第1张

提起《兰亭集序》,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天下第一行书,能够想到这是一篇文学杰作的恐怕不多;自然,更鲜有人会想起跟王羲之一起玩耍的那四十一人,更不清楚他们还写了四十一首诗的事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哦!

先不说书法的事,按照头条君的要求,豹眼还是直接上文章吧。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名文,后世许多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记载: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其意是说,不是天下第一至情至性之人,不会对生死之事看得如此通达透彻哦。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记载: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虽然《兰亭集序》是为修禊一事而作的序,记叙诗意,但却是借一时诗意之感,而发修短生死之叹,笔情绝俗,远超同类作品。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第2张

《兰亭集序》解读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浙江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修禊”。

修禊(xì),是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为修禊日,也称“上巳节”。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这很类似于清明节踏青郊游的活动。

此次与会者四十一人,其中有王羲之、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名流,也有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九位少年才俊。流觞曲水,有二十六人共赋诗四十一首,各抒怀抱,并聚诗成集,即《兰亭集》。

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王羲之欣然从命,当即作成序文手稿,即《兰亭集序》。

其意大体是说,永和九年暮春之际,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汇聚到会稽郡山阴城外的兰亭。

这里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修竹,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在亭子四周,流觞(shāng)曲(qū)水,其乐融融。

流觞曲水,这也是一个程式。是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流中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引杯饮酒,然后赋诗一首。

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由此看来,我们的老祖宗都忒会玩哦。

此情此景,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作诗,依然触动了作者心思,于是生发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无限感慨。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低首俯察大地上的万物,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以满足视听的欢娱,实在是快乐得很哦!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很快就是一生。有的人通过在室内面对面的交流,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得到一些感悟;有的人则在处室之外享受不受任何约束的生活,通过一些事物寄情于自己的精神情怀。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也好,躁动也罢,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无不感到自得、兴奋和满足,竟然忘乎所以,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感觉厌倦的时候,又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又随之而生。过去曾经喜欢的东西,转瞬之间,就已经成为旧迹。这么普通的一些事尚且不能不因此引发心中的感慨,何况是寿命长短这样人生第一要事?听命上天造化,最后归于终结。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为此所发感慨的原因,如果有一点相契合,总难免不临文而发叹息哀伤,难以纾解情怀。

其实,心里本来也清楚生死相同的说法是荒诞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说法也是妄造的,毕竟死生有别啊!

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一定同样悲伤痛惜啊!

因此,一个一个详细记下此时与会的每一个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以流传于后世。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彼此的思想情趣还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是啊是啊,正如作者所言,谁看到这篇文章,又有谁不会去想象兰亭集会的盛况,又有谁不会因之而感慨人生的情怀与短暂呢?!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第3张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愧是一篇千古名文,道尽了人生短暂、悲欢聚合的感慨。但真正让它流传于世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它非凡的文采以及抒发的情感,而是因为作者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擅长隶、草、楷、行各体,博采众长,冶于一炉,自成一家,特别是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誉为“书圣”。

据说,当时王羲之凭着酒意,一气呵成,草成此篇。《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于是,王羲之就把《兰亭集序》的草稿保存下来,作为传家宝流传给子孙。

此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何延之在《兰亭记》中曾说: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欢“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全天下搜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临摹揣度之余便珍藏身边,唯恐失却。

唐太宗不仅倡导王羲之的书风,还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

尽管如此,但唐太宗还是没有弄到《兰亭集序》的真本,为此整日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这一神助之作,小心翼翼保管,作为传家宝传承,一传二传就到了第七代孙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年百岁而终,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对书法也颇有研究,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手上时,兴奋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但辩才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无奈之下,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与辩才交往,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欣赏。

辩才不知其中有诈,看了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揣着明白装糊涂,询问是啥帖子,辩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欲擒故纵,萧翼表示不信,辩才决定让他开开眼界,于是从屋梁上取下《兰亭集序》给萧翼看。

萧翼仔细观察了半天,果真是真迹无疑,于是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拿出唐太宗的诏书,命其上交朝廷。

此时,辩才才得知上当受骗,但悔之晚矣。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第4张

东西到了李世民手里,自然是欣喜异常。为奖励萧翼,李世民朱笔钦点,提升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及珍珠不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对于辩才和尚的不配合,一开始李世民还很生气,后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不忍处罚,不仅放过了辩才,还赏赐给他锦帛三千缎,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惊魂未定的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归为己有。他将其兑换成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这座宝塔造得特别精致华丽,直到现在还存于世。

辨才因受到惊吓与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兰亭集序》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当时因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使得“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据说,李世民死后,将自己多年来搜集的王羲之书法真迹都带到了自己的陵墓里,当然也包括《兰亭集序》真迹。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盗墓贼温韬,盗掘了李世民的昭陵,却没有发现《兰亭集序》的踪迹。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兰亭集序》究竟被遗落在哪里,成为千古之谜!

至今我们看到的几个版本,都是当时的临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本最为著名。

想想看,就连王羲之自己都不能复制,谁还能再临摹出《兰亭集序》真迹的神韵呢?

豹眼评语

《兰亭集序》是由于王羲之绝世的书法神品而流传于世的,但不可否认此文的文学价值,它同时也是一篇很精彩的人生感悟之作。

豹眼认为,在欣赏《兰亭集序》这一书法艺术珍品的同时,也应当仔细品味一下这篇文章,体会其中人生的感悟, 必定也是受益良多。

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感情(兰亭集序表达了什么)  第5张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