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重要的考查内容。小说隶属于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先来了解“什么是小说?”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张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最近热门的《应物兄》。

面世之前可谓做足了宣传,什么向《红楼梦》致敬,什么作者十几载耐住寂寞,说什么中国式的巴尔扎克……总之,这部高大上的作品,你要是不读就错过了一个亿,你要是读了敢说不好,哼哼,《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些大人们为什么睁眼说瞎话么?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傻呀!

但是,如今的读者群却是不怕的,他们都是那个勇敢说真话的小孩子。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于是,这本还没出世就被捧到天上的小说,面世之后遭到冷遇。

前两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账号头条上发了一篇作者李洱谈《应物兄》,题目以作者口吻说:“我想,我尽力了。”文中进一步补充了这十三年来,自己如何在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幸、惊险,历经各种波折还是坚持写完了小说,据说电脑还坏了三台……总之,“我尽力了”,隔着屏幕,我都能够感觉到来自作者的撒娇——人家不管嘛,你们不能看不到我的辛苦。

这本书又是抱大腿、又是打悲情牌,几个意思?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不是百科全书好不?

如果作者要比惨,估计李洱先生都排不上号……

那,我们究竟要不要买账?

咱们还是要回归到小说的定义来看一看: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所以呢,你说,我们要不要买账?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张

我们在高考备考的时候也要回归小说的本质,从小说的定义出发。

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三要素及其与主旨之间的关系。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3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4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近两年都在以什么题型进行考查呢?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5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6张

为什么这样安排考点?

小说本身决定。

《短篇小说选读》的六个专题中,前五个专题依次是“小说家想说什么”“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和故事的家园”“小说怎样说”分别围绕小说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语言这几个要素进行文本的编选。

那么,主旨去哪里了?

嗯……幕后老大,无处不在。

高考考查内容决定。

导图中的“考点五: 探究小说内容”是针对小说主观题中的探究题类型。 探究的内容依旧是从小说几个要素出发的。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7张

导图中的“考点六:综合选择题”则以客观题的形式对小说内容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艺术手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查。

备考资料: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8张

资料内预习阅读篇目:

一、《有声电影》

二、《微纪元》(节选)

三、《天嚣》

四、《锄》

五、《赵一曼女士》

另补充两篇:2012年《马裤先生》2019年《理水》

阅读并完成以上篇目的相关习题。

语文阅读基本靠蒙?谁说的?!语文和别的学科的学习一样,有方法可循。

下图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扬是加拿大籍的88年生人。 他从高中开始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总保持在A以上。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学习了麻省理工计算机课程,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斯科特·扬在家用了12个月,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 可以说斯科特·扬是个妥妥的学霸了。

关于学习,他有自己成功的经验,他提出了整体性学习的概念,并且将这些经验写在了《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当中。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9张

接下来进入小说阅读的时间!

我们的复习思路如下: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0张

例题解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1张

2018年的新课标全国2卷和全国3卷,考了相似的问题,如上。

先来想一想,“具体心态”“心理变化过程”考查的是下图六个考点中的什么呢?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2张

“心”的背后是“人”,考查“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也就是考查“人物”。当然,在小说阅读中,始终要记得“人物”的背后还有“主旨”这只操纵的大手。

都说人心隔肚皮,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洞察别人的心理?

首先,一个人的心理可以表现在ta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我们可以借助文中这些描写看穿一个人的心。

当然别忘了故事背后的创作者,他无所不知,所以,小说中会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自然“明明白白我的心”了。

此外,作者还会借助概括性、修饰性词语为我们直接概括出人物的心理,这种情况下,更是可以直接搬来用啦!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3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4张

举一反三:

(1)《锄》当中六安爷几次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达了他怎样的心理?

(2)《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作者基本没有写过夫妻两个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夫妻在团结大楼被批斗,裁缝女人质问高女人为什么要嫁给这个矮子。结合原文分析,你认为当时高女人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3)《杀人者》中尼克去给奥尔通风报信,文中几次写奥尔望着墙,并且奥尔一直是躺在床上,结合奥尔和尼克的对话,你认为此时奥尔是怎样的心态?

(4)《在酒楼上》中的“我”从去了酒楼,到遇到吕纬甫,再到最后和吕纬甫在酒楼外分手,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小说阅读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欣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人物的心态”只是其中一个内容。接下来来看一看其他的内容。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5张

不同的答题模板对应的是不同的设问方式。

在小说阅读中,审题清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题干中,会告诉你很多关于答案的内容,忽视审题干,错过一个亿!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6张

让我们一起来看“备考导图”中的设问方式(1)和(4),并思考:在回答(1)和(4)的时候有何不同?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7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8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19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特点”包含“性格特征”。另:题干中的“性格特征”是广义上的,可以包含上图中的“内在特点”。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0张

例题解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1张

这道题,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很好的范例。

在题干中已经为我们概括除了文中主要人物——赵一曼的性格特征。这道题只是要我们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而我们可以假设一下,采用文章一开始“备考导图”中的提问方式,这个题会怎么问?

可能会是这样的: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2张

而我们在回答的时候,就可以摘录原文中“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这句话。

再来看另一篇文章——《马裤先生》其中也有关于人物形象的考查。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3张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4张

举一反三:

(1)《玻璃》【资料73页】中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儿子》【资料76页】中,小说在刻画小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万事通》中柯拉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概括。

PS:可能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在“设问方式”中,有时候只提到“概括”,有时候却提到“概括并简要分析。

首先,“概括”和“分析”的定义不同。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5张

因此,两者在答题方面要求也不同: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6张

还以《赵一曼女士》为例: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7张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8张

需要注意隐性设问,如第四问。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遇到手法就写出来。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29张

这类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有没有积累术语。

关于术语的积累,不要死记硬背,应该结合实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

二、能不能辨认出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你遇到这类型的题,既是已经有充分的术语积累,如果不能都辨认出来,那就没有办法得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自己阅读的时候总是发现不了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者找了几种,但是不完整。等到看见答案以后,“哎呀”一声全都明白了。

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不够熟悉,应该在平时的阅读和练习中培养自己的敏感性,才有可能完美地得分。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类性的试题答题步骤其实挺简单的: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30张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模板:手法+内容分析+艺术效果

分析形象的作用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31张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很多小说中都有一个“我”。

但是一定注意,“我”不等于作者本人,以“我”为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叙述者,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我”的作用如下:

(1)衬托主要人物。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通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

(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

(5)推动情节发展

例题解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_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第32张

举一反三:

(1)《万事通》中的“我”。

(2)《马裤先生》中的“我”

(3)《赵一曼女士》中的“我”

(4)《在酒楼上》的“我”。

他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