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相濡以沫的寓意道理_相濡以沫的故事

相濡以沫的寓意道理_相濡以沫的故事

相濡以沫的寓意道理_相濡以沫的故事  第1张

相濡与相忘,绝妙又凄美

《庄子》原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文只有几句话,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在《内篇·大宗师》里:水干涸了,几个鱼就在陆地上待着,互相吐着湿气,互相用唾沫弄湿对方。这个友情是非常可贵的,尽管这个友情是人为解释。其实鱼吐沫子并没有说是要帮助别的鱼。但是,也可以这么解释,即使是两条鱼,被搁浅在陆地上后,也互相吐着白沫子多维持一会儿生命。这里面的人情世故让人非常感动,让人觉得惨到一定程度了。以上这种感觉虽然很好,很友谊、很忘我、很利他。但是,不如“哗啦”把它们倒到水里头,谁甭搭理谁,谁也不认识谁。那水域很大,江河湖海池,几百条鱼、几千条鱼、几万条鱼,往水里扔,谁也看不见谁,互相忘了。

这个相濡以沫是最感动人的,因为它这里带着几分惨烈,惨烈在一种危难时刻、紧急时刻、生死关头。一开始的时候不懂,只知道感动鱼相濡以沫,到后来又往下看,越琢磨,越发觉这个“相忘于江湖”让你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江湖好,鱼进入江湖起码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危险。它到了江湖里,辽阔、自由。但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问题——“相忘”。互相关系没有那么深了,也不用相濡以沫了,也不用携手共度艰危了,也不用用生命维护生命了,你爱往哪儿游往哪儿游,你随便游,一片汪洋。在这种自由阔大之中,你产生出来了一种寂寞,产生出来了多多少少的空虚。

然而庄子告诉你,即使有点儿空虚和寂寞,我如果是一条鱼,我宁愿你们把我扔到水里头,你们也忘了我、我也忘了你们,对不起,我爱上哪儿上哪儿去,别管我了,我也不管你们了。因为鱼就是要自由地游,我不自由地游我还当这鱼干什么呢。要往土里钻我当蚯蚓,叮人肉疙瘩我当蚊子,我当鱼干什么。当鱼就是为了自由。所以庄子说“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滋味难拿,这个滋味深了,比相濡以沫还难拿。这是庄子发明的绝妙凄美的故事。泉水干涸了,鱼儿来到陆地上,互相吹湿气,互相吐沫子,互相湿润,这很动人,却不如生活在江湖海洋之中,各自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互相遗忘更美好。

相濡与相忘之辨,更是庄子的一大发明。艰苦环境下的老友,在清明顺利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少讲点儿友情交情,这并不值得伤感,却应该感到庆幸。庄子太懂得人情世态,他并不拘泥于道德化的幸福观。艰苦、险殆、压迫之下,也许会激活更多的友情义气,正如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在敌人的炮火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的时候,反而凸显了战友间的情谊,而幸福与正常生活条件下,也许人们更多的是去注意自己。

这个相忘定律又是庄子的伟大发现。他发现了道德化与幸福化有时候不完全同步,而一个权力系统,应该给人民提供日益增长的幸福,主要是指民生方面的发展与改善,不能以“穷而好礼”“穷而有德”的标榜来掩饰自身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组织社会生活方面的尴尬。直到今天,庄子的这个发现仍然有效。现时就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战争时期、饥饿时期中国人民的社会风气比小康时期好得多。小康时期,一面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面是社会风气的严重堕落,这是许多人的认识模式,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务实,也不完全公正。如果他们多读一点儿庄子呢?

庄子这一段的逻辑不仅在于讲顺境与逆境、道德与福祉,他讲的还延伸到了生与死。庄子说,生是局促的,生的可恋与温馨在于相濡以沫,死了就可以相忘于江湖了。当生进入了永恒,作古仙逝之后,也只能两相其忘。这个说法未免惊人,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说法。庄子立论常带仙气,即对于人间世的超越再超越,对于此岸诸事的淡然处之,这样的仙气也算难得。

相濡以沫的寓意道理_相濡以沫的故事  第2张

相忘于江湖是否为不道德

庄子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里有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道德主义,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幸福放在第一位。相忘于江湖比较幸福,当然对鱼来说,你要征求鱼的意见,说你是愿意相濡以沫还是愿意相忘于江湖?百分之百,它都选择相忘于江湖。算了,咱别相濡以沫了,相濡以沫最多相濡上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就也相忘了,不是相忘于江湖了,而是相忘于鱼干了,那还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追求高尚和追求快乐、追求道德和追求幸福能不能结合起来?这是庄子一个非常深的思想。

反过来说,相忘于江湖是不是就不道德?大家都到了水里头,都到了洞庭湖、太湖了,非常大的湖,你还要张罗人家的事干什么啊,你自己不好好游,你老盯着别的鱼,怕它掉进去、沉底?这也不合乎道理。所以相忘于江湖不等于就没有道德。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相忘”似乎不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说法,“苟富贵,无相忘”是当年陈胜对穷哥们儿提出的祝愿。但相忘很可能成为个人自由的代价,首先是各顾各,AA制,才能充分地体现个体的自由。你想着我,我想着你,进入了江湖了,畅游于江湖了,你保留的还是相濡以沫的心理乃至生理习惯,你能获得个体的自我救赎与身心的真正自由吗?

怀念相濡以沫的时刻,怀念别人对自己的哪怕是涓滴之恩,这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操。庄子他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些深刻的、理论的而且带有抽象的问题,同时他给了你人生的无限的滋味。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这样一个对比、这样一个变化,说起来令人感慨万分。谈到这方面,庄子似乎更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悲凉却又豁达的诗人。

相濡以沫是最感动人的。一个人不应该忘记自己卑微的时刻,不应该忘记自己倒霉的时刻,不应该忘记在倒霉的时刻向你伸出援手的那些人。你虽然做不到涓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起码你心里应该有这个数,在困难的时期有人同情过你,有人帮助过你,有人怜惜过你,他本身也很困难,但是他仍然帮助了你。

庄子难得的就是他对人生的故事用这么简单的寓言,“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让人无限地感慨。相濡乎,相忘乎?这是人生况味的几大悖论之一。相濡是一种艰难和温馨,是一种苦斗与友谊,是一种清纯和纪念,是应该永远温习的宝贵精神资源。相忘是一种豁达和天真,是一种心胸与天地,是一种提升与超越,是一种更加开阔朗健的大境界,是迈向新水准新阶段的自我解放。

相濡以沫的寓意道理_相濡以沫的故事  第3张

坦然接受相忘,而非希望回到过去

比较起相濡来,庄子自始至终更加强调的是一个“忘”字,忘记的“忘”。庄子偏爱这个词,他认为忘是一种境界,庄子喜欢一个什么状况呢叫“坐忘”,就是坐到这儿我就忘了,我忘了我是谁了,我也忘了我需要干什么了,没有什么需要我惦记的事。这里忘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惦记,没有什么需要牵挂的事。这多舒服啊,你不找我的事,我也不找你的事,他有这样一种境界。我们平常说忘性大不是好事、不是好话,但是很多时候忘也是好话,说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太好了,他从来不为自己打算、不为自己忧愁,能把一切的忧愁彻底忘却,这是多么幸福的人。说一个人勇敢,舍生忘死,这样办事的人是多么勇敢、多么舍生忘死。尤其你要是当兵的,你的任务是保卫祖国,打起仗来你什么都不忘,刚打仗你想起你们家那水龙头需要修了,你该忘的事必须忘。所以忘还有“相忘”,所以这个忘在庄子这儿,这是一种理想,是逍遥的前提。你不是想逍遥嘛,逍遥你就得忘。你什么都忘不了,你什么都挂牵、都惦记、都负有责任、都介入、都掺和,你上哪儿逍遥去呢?

老子是强调“无”的,有生于无,无为而无不为,无之以为其利,怎么样才能无呢?必须有忘的功夫。庄子讲的虚室生白,也离不开忘字上的功夫。一个人什么都在意,什么都耿耿于怀,这就好比一台电脑,富有输入、存贮、复原与放大的功能,却没有删节与压缩的功能,没有格式化的功能,它早晚要把自己弄到死机状态。

当然庄子也有片面的地方,他光强调忘了,殊不知人生有许多事情又是以不忘为美好,因不忘而动人。譬如说韩信得到了“漂母”的援助,韩信好几天没吃上饭,面有菜色,腰都直不起来了。那洗衣妇带着点儿米饭,都给他吃了。韩信说:“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个也很动人。感恩图报,不能忘。在中国,尤其儒家的很多道理讲的就是不能忘,子女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照料,不能够忘天恩、地恩,乃至于君恩,当然那是封建社会了,古代的君子是以不忘为基础。

但是老庄呢,尤其是庄子这儿,他提出一个观点:可以忘。忘更舒服,忘更美好,忘更阔大,忘的越多,人的内心就越光明。与记比较起来,忘的境界更高。自己有过什么成就,什么委屈,什么牺牲奉献,受到过什么小人的暗算,被人如何抹黑,发生过了,做过了也就忘了。所有的好事,都不过是“我所应该做的”,所有的委屈都不过是不足为奇与难免如此的,你就不会背任何包袱。晚年时候想想自己的一生,天高地阔,海阔天空,眼前一片澄明,一片虚之白。所以忘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的。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相濡以沫,它表达的是一种道德情操,表达的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情操。就是不管我多么困难,我还要考虑到你的困难,我要想办法减轻你的痛苦,我要想办法使你在干枯的过程中得到一点儿润泽。这种在艰难时刻的互助精神,互相照顾的精神,确实有非常多的好例子。譬如说灾害,像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个时候有多少互相帮助的事情啊。部队里面也常常讲,一打起仗来,什么思想问题都没有了。津贴费发的够用不够用,不考虑了;伙食办得好不好,不考虑了;干部作风有没有问题,不考虑了。很多东西都不考虑了,很多牢骚全没有了,而且是指挥员掩护战斗员,战斗员掩护指挥员。飞机过来扫射了,一下子趴在那小同志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来掩护他,这是经常会有的事实。可是对不起,打完仗咱们该有什么意见还得有什么意见,对津贴费有意见的还照样有意见,对领导指挥有意见的照样有意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什么问题呢?他会产生一种对艰难时代、对艰苦岁月的怀念。有些朋友认为,在那种最艰难的时刻,在那个以沫相濡的时刻,人的精神面貌是最好的、最崇高的、最高尚的、最利他的,不是专门利己的。关于这个看法,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这个“相忘于江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庄子在我们诸子百家当中,他相对来说比较重视个体,这和西方所说的“个人主义”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个人主义里面有一些价值上的观念,也还有一些社会生活尤其是法律上的观念,譬如说要求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要求保护个人的隐私,要求保护个人的名誉等等。西方讲个人主义很多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但是庄子在他全部的书里有一个很中心的思想,就是自救,就是保留我精神上的独立性。我不招谁,我谁也不招,但是在精神上我有我自己的独立性,在精神上我至少不要使自己陷入各种各样的争斗、纠纷、阴谋、诡计、案件、事件,我绝对不蹚浑水也不受辖制,我不陷入到权力争斗、利益争斗、地位争斗、名声争斗、社会资源争斗这里面。庄子他提倡的是这一点,他强调的是这一点,所以他注重个体,注重个性,注重灵魂的独立与自主。他尤其看不起那些小官小吏,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就像后世陶渊明所说的,为五斗米折腰,就为这么一点儿小小的利益卑躬屈节,太不值得了!所以我至少保持着我精神上的一种独立,保持着我精神上的一种优越性,所以可以说庄子所提的个体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个体主义。你说他是个人主义也可以,他不想接受当时的诸侯、封建君王们的控制,哪怕你给我很多好处,我用不着这些好处,我不需要这些好处,他有这样的一种要求。

康德说过类似的话,就是强调个人的人比较容易有创造性。庄子是有创造性的,他的说法都相当奇特,与众不同。而且他告诉我们,你宁可保持你个体的独立精神而被别人所忽略、所遗忘、所冷淡、所轻忽,没关系,我们切不可以随着社会的大溜走,你下海我也下海,你趋炎附势我也趋炎附势,你谄媚讨好我也谄媚讨好,你信口雌黄我也信口雌黄。保持个性,保持自由自在,那才是比什么都强的。

所以我们不可以有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希望我们回到那个最艰难的时候,回到战争时期,回到天灾人祸之中,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是高的,这是一种误解。很简单,恰恰是那个时候,我们缺少这种个体的生命与灵魂的自觉、自信。

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这一切是不是真的破坏了人们的幸福?这是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或许,如老子所认为:回到结绳记事,有舟车桥梁也无需使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阶段,至少是自然经济阶段最好?的确,今天的世界上也有人认为经济不怎么发达的不丹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不管你怎么讨论,不管你出现不出现,老庄学派或者法兰克福学派,现代化的路子实际堵也堵不住,发展科技与生产的趋势只能是越走越猛,全球化的路子也只能是越走越难以阻挡。自然,现代性与全球化绝非尽善尽美,我们可以批评乃至谴责现代性与全球化所带来的许多问题,如环境的破坏,如享乐主义与消费狂,如市场、媒体、网络所带来的个人智力、独立思考的严重不足,如大众文化发达的同时高端文化巨匠与文化硕果的缺乏,但你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世界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趋势。

在那些遥远、艰难、困苦的时代,在不发达的地域,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竞争和分歧,没有那么快、那么强势的对于弱势群体乃至弱势生物的抹杀与挤压,也就没有那么多陷于绝望的弱者的非理性破坏与反抗。但是它有许多迷信、愚蠢、陋俗、自欺欺人、野蛮蒙昧、独裁专制,如河伯娶妇,如杀人祭天,如活人殉葬,如虐待妇女、儿童、老人,而当地的人不以为非,反以为当然,他们甚至可能拥有很高的幸福指数,我们能够认同这样的生活吗?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我们有权利创造自己的幸福,我们有权利创造一个全面小康的直到走向丰富的社会,我们有权利让每个人都有尽可能充分和完善的发展。我们可以有这种追求、有这种愿望,即使你不完全做得到,但你要有这种愿望,而不是希望永远回到以沫相濡的原始小国寡民时代。

◎本文摘自《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原文有删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