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东门行节选汉乐府_东门行节选汉乐府古诗

东门行节选汉乐府_东门行节选汉乐府古诗

出东门,

不顾归。

来入门,

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诗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富贵人家都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而贫苦的百姓(可以是农民也可是城市贫民)却不得饱食,饥荒之年甚至会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贫苦的百姓被逼得走上反抗道路,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同样不知作者姓名。其内容是写一位贫民被无衣无食的绝境所迫,不得不拔剑走上反抗道路。

还是解释诗中的部分词语:1.东门行,乐府古辞名。2.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3.来入门,离开又回转家门。4.盎(àng),大肚子小口的陶器。5.还视,看看周围;还,即环,环绕。6.儿母,指孩子的母亲,即主人公的妻子。7.哺糜(bǔmí),吃粥。8.用,为了。9.仓浪天,仓浪,青色;仓浪天,即蓝色的天。10.今非,指丈夫这种冒险行为不对。11.咄(duō),指丈夫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斥责声。12.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了。13.白发时下:头上的白发不时地脱落。下,脱落。

现在,试用更好懂的白话翻译这首诗。

我刚才出东门后,

本来就没打算返回;

可我忍不住又进门看看,

结果更使我伤心而悲哀!

我环顾屋里:

米罐中没有粮食可以充饥,

衣架上没有衣服用来遮体。

于是,我拔剑再离开家门,

孩子的母亲拉住我的衣服哭啼。

她说:

“别人家只愿富贵,

我却甘心和你吃粥喝稀。

上有蓝色的天空,

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不对!”

我愤怒地喝道:

“咄!

我去了!

现在走已经是迟!

我白发都脱落了,

这种苦日子,

实在难以熬下去!”

最后,欣赏这首诗。

一.善于借助诗的形式写故事。

东门行节选汉乐府_东门行节选汉乐府古诗

读了前面的白话翻译,可以看出《东门行》其实是在讲一个故事。而这种讲述,可以想象成记者采访的口气,也可以想象为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气。

如果是记者的口气,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讲:有一个贫民因为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就拔剑要走上反抗的道路。可他的妻子哭着不让他这样,她拉住丈夫的衣襟哭着说道:“别人有钱就让他们有去吧,而我哪怕再苦的日子,也甘心与你在一起过下去!你千万不能去走冒险的路啊!”听了妻子的话,他却愤怒地甩掉她的手,狠狠地说:“你别说了!我早就应该这样了,现在去都迟了!苦日子把我的头发都折磨白了,一根根地掉了下来。我怎么还能再等下去?”

如果用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气,这个故事就是另一种讲法了:我家一直过着无衣无食的苦日子,我实在忍受不了,决心拔剑冒险去!我的妻子看到我真的要走,就紧紧拉住我的衣襟哭喊着说:“你不能这样啊!别人家怎么富贵,咱不去管;我们的日子再苦,我也甘心同你熬下去!”我知道她非常痛苦,就装作生气的样子,摆脱她的手,喝道:“咄!闭嘴!我受够了!我的头发早白了,而且掉得不剩几根了。这日子还要熬到什么时候啊?”

这个故事,即使用最短的话讲起来也得不少字吧?可作者仅用了70多个字就写得比讲故事还要具体生动,还要有个性特征;而且既有叙述与描写,又有对话和表情。应该承认,其写作艺术比之诗文里手,也毫不逊色。

二.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当时社会的黑暗。

一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出”“顾”“入”“视”“拔”“去”这几个动词连用,可以看出,诗中的主人公先是出了门要走,本来是想不再回顾的,可是走了几步,又进得门来。这一“出”,一“顾”,一“入”,就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采取铤而走险的无奈与犹豫。读之令人泪下!后面接着又用了“视”“拔”“去”3个动词,说明当他又一次看到无衣无食、家徒四壁的惨状时,就不再犹豫,于是,表现出他毅然决然拔剑而去的决心!至于后面所用的“牵”与“啼”两个动词,其笔力重抵千斤:不仅写出他们夫妻间深似海的恩爱,也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底层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揭露了统治者不顾民生的罪恶。

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共有两处对比:一处是主人公自己前后表现的对比;另一处是主人公的表现与其妻子的表现的对比。

先看第一处对比。主人公开始是“出东门,不顾归”,这就告诉读者,他原来是下了决心不打算归来的,但又不得不归来,说明他还是有所顾念的,他顾念的当然是妻子与儿女了。就是这个前后矛盾的行为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他是怎样腾腾地走出去,但没走几步,却又呆立在门外不动了;此时他突然犹豫了,不想走了,于是他又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可是,为什么最后又“拔剑东门去”呢?原因不是他优柔寡断,而是“盎中无斗米储”与“架上无悬衣”的悲惨现实使他不得不最后下定决心,竟不顾妻子的牵衣而啼,毅然决然地离家而去。

至于另一处主人公的表现与其妻子的表现的对比,其所揭示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加复杂了;这里不再赘述,请读者慢慢体会。

三.善于运用“词语跳跃”与“戛然而止”的艺术手法,为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

1.“出东门,不顾归”与“来入门,怅欲悲”之间就是一个跳跃:既然出去不回来,怎么又进了门呢?这一跳跃,就给读者广阔的想象余地。

2.“白发时下难久居!”这是主人公回答妻子的最后一句话。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气的结局如何,作者只字未写。我们读过《陌上桑》,所用的手法与这首诗完全相同。人们往往以英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为例,说明文学作品不写结局的奥妙。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写法我国的古人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了!相信,有多少读者,这首诗的结局就会有多少。

总之,这首诗由于运用了“词语跳跃”与“戛然而止”的艺术手法,结果给读者留下的空间太大太大了,这空间之大,至少可以容得下一篇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