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诗经•国风》中的诗歌抒情主人公有男、女两种类型。很多人认为其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对爱情的歌咏。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欣赏一篇以男人为主人公的诗歌——《关雎》,一窥此说是否成立。诗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张

这首诗共20句,80字,虽然篇幅短小,可描述的事情却是宏大、曲折、丰富而多彩。按照诗歌按照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变化及与“淑女”关系变化,可以把诗篇内容分为4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第五句到第12句为第二层,写男主人公暗恋、思念淑女;第13句到第16句为第三层,写男女主人公相爱;剩余为第四层,写二人永结同心,相互恩爱。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2张

第一层开篇以雎鸠起兴,写男女主人公邂逅之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一见倾心,心生爱慕之情。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关关,是拟声词,描摹雎鸠的叫声,类似于“呱呱”,但不是青蛙的那种高亢与激昂。“窈窕”指身材体态匀称美好,“淑女”指美丽而善良、聪慧的女子。“逑”配偶的意思,“君子”指那些德才兼备的贵族子弟。前面四句是说在黄河的小洲上栖息着一对雎鸠,他们相互和鸣,秀着对彼此的恩爱。而自古以来,美丽的女孩子永远是翩翩少年郎最好的配偶。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3张

第二层,主要写男主人公暗恋、思念淑女。荇菜,一种可以吃的水草,根在水底,叶在水上。“流”与下面的“采”“芼”意思相同,都是“采摘”的意思。而“寤寐”指睡着和醒来,比喻日夜。这四句以采摘荇菜起兴,比喻男主人公对淑女的努力追求。追求不到,就日夜思念,辗转难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主人公对淑女热爱之热烈,内心之煎熬。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4张

第三层,还是以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女主人公成为好朋友。“友”亲近、交往的意思。“琴瑟友之”意思是用弹琴抚瑟方式来与女孩交往。琴瑟,据说是上古时候伏羲氏发明的,主要用来表达纯洁之心,历来有礼乐雅正的象征。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比如琴瑟和鸣、琴瑟之好、琴瑟甚笃等,都表现夫妻和睦恩爱或者友情意笃情深。此处写“琴瑟友之”,旨在表现二人因音乐而开始了交往且相知相爱,意笃情深。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5张

第四层,继续以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女主人公彼此恩爱地生活在一起。“钟鼓”虽然是乐器,但不是一般的乐器。为什么说不一般呢?因为这种乐器不是一般人家能有的,一般专属于达官贵人之家。所以,从“钟鼓乐之”可知,这个君子实则是个贵族子弟。“乐”写出了生活地快乐、安逸、幸福。

那从诗歌的字面含义理解,这首《关雎》是写爱情的,是写一个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那么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呢?其实,围绕着此诗的主题,历来诗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来说,对于《关雎》的主题理解,有三种说法:爱情诗、妃德诗、进贤诗。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呢?因为大家都觉得《关雎》既然能够位居《诗经》305篇之首,自然其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视程度非同寻常。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6张

认为此诗主旨情感为爱情诗的观点认为,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周南是指河南、陕西、湖北之交汇之地,大约是在洛阳以南地区。据学者考证,《国风·周南》中的诗歌大都是周南地区的民歌,反映的是在周公旦治下的洛阳以南地区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德化情形。《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农历二月 时候,让未婚配的少男少女幽会。相当于由政府出面所承办的大型相亲会。这个时候,男女相会私奔、恋爱同居,法律都不会禁止的。相反,如果无端无故地不参加相亲会,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所以,要求但凡没有婚配的人都必须参加。为什么会这样?这大约与当时的战争造成的人口锐减有关。统治者为了繁殖人口,允许大龄青年男女恋爱、同居。由此,我们也能感知华夏民族的先人那种奔放、洒脱、自由、热烈、活力。《关雎》中写男女相识、相知、相恋,正是那个时候社会生活地真实写照。何况,对于男孩子“辗转反侧”的纯粹的单相思情感描绘是如此的入木三分?是对爱情的真诚的表露。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爱情诗。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7张

对于此诗主旨情感持妃德说的人士认为,这首诗歌貌似写男女恋情,实则是表现后妃之德。

汉代《诗经》研究学家卫宏在其著作《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段话意思就是《关雎》主要是讲后妃之德的。这首诗是用来教化夫妇之德行的。所以,既适用于乡野村妇村妇,也适用于国家。卫宏为什么如此认为呢?其实,细想起来,他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古代讲究“家和万事兴”,也就是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大和谐。这首诗歌就是告诉世人如何才能让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从而出现孔子所倡导的“小康”社会,“大治”社会。基于此,持此观点的人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理由。

第一个方面,所谓后妃之德,实则是指《关雎》符合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婚姻人伦之理——门当户对。本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君子”和“淑女”实非普通人家的男孩、女孩。君子,道德高尚,举止言谈彬彬有礼,且家里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按照我们前面分析,应该是贵族子弟。而“淑女”也是举止有度,能够鉴赏琴瑟、钟鼓之雅正,自然也不可能出于普通人家。诗歌以淑女配君子,自然是门当户对,天造一双。这个“君子”恐怕应该是某诸侯国之君主或者太子。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8张

第二个方面,《关雎》所描述的故事的确是个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极其符合周礼中规定的天道、人道。古代儒家所持婚姻讲究什么,除了门当户对之外,还讲究“天缘之合”、讲究“夫唱妇随”。而“天缘之合”“夫唱妇随”中就隐含着儒家学说的天道、夫道与妇道。《关雎》开篇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固然,这个雎鸠是用来起兴的一种文学手法,但又何尝不是在讲世间万物阴阳相合乃大自然之天道。而男女青年到了适婚年龄,彼此相爱也是天伦之道,人伦之理。

接下来,写“君子”对“淑女”一见倾心,产生爱慕。而这爱慕之情是起于心,止乎礼。如写君子与淑女相识,然后相思,然后开始追求,均能看出这是经过审慎之后的一种夹杂着理性的真情炽爱。这便是夫道:举止有度,合乎法理。写夫道也是写妇道,比如写淑女起初的的拒绝,到后来被君子的诚心打动后对其的接纳,再到两人开始友好交往,以至两人最终过起了钟鼓馔玉的生活。这个爱情长跑过程中,女子始终秉持着进退适中的礼仪:矜持而不失果敢,热烈又不乏谨慎。另外,诗歌中反复提到琴瑟、钟鼓等乐器,表现了诗歌礼乐已经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过诗歌、音乐来表现他们之间的炽烈而深厚、和谐的生活。这里始终渗透者一种夫唱妇随的家庭和谐之美。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9张

对《关雎》主旨的第三种看法是“进贤说”,我本人比较赞同此种说法。为什么我赞同此诗为“进贤说”呢?

我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个方面依据是把《关雎》放在首篇的初衷与目的。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著作《诗经》时间大约是在其68岁时候。彼时的孔子耗时14年来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及礼乐制度,最终无功而返。不得已,孔子把所有的精力花费在著书立说及开门授徒上。而多年的游历经历及对历史、现实的经验总结,孔子坚定地认为国君举贤任能是保证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比如鲁昭公二十年时候,孔子正是而立之年,齐景公协同齐相晏婴访问鲁国。期间,齐景公向孔子咨询秦穆公称霸原因。孔子说这是因为秦穆公善于用人。再比如孔子在结束了14年漂泊流浪生活回到鲁国之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这两个故事都说明孔子对于国君举贤任能的重要性。孔子曾经与弟子就“管仲是否行‘仁’”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说:“管仲应该不能算“仁”吧?他的主人公子纠失败而死,而管仲非但未能自杀,反而辅佐了敌人小白,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就笑了,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披散着头发,敞开着衣襟,如野蛮人一样。”这段话固然是对管仲是否为“仁人”的一种讨论,但也不难看出来孔子对管仲的欣赏与推崇。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管仲有才,的确是辅佐齐桓公匡正了天下,推行了仁义,惠泽了后世百姓。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孔子对国君重视人才的国政的推崇。据此,孔子在筛选“诗”的时候,一定会把其所认为最重要的执政理念放置在最显耀的位置。《关雎》位列《诗经》之榜首,当是孔子精心构思之结果,而孔子要表现的也不可能仅仅是男女爱情之“粗俗”格调,也不可能过分强调女人如何之重视妇德,毕竟那个时候已然是一个夫权的社会!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0张

第二个依据是孔子编写《诗经·周南》目的。《关雎》写君子与淑女邂逅后,一见倾心,自此由相识到相思、相爱很像圣君、贤相由相识、相知到一起创立天下大治、安居乐业的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我们知道,孔子著文写诗,喜欢用春秋笔法。何谓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指孔子把对人物的褒贬臧否放置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以含蓄手法点到为止,微言大义。此处虽然是写君子追求淑女,实际是表现圣君对贤相的任用。诗歌中才貌双全的“淑女”就是指德才兼备的国君,而汲汲于“淑女”的君子就是渴望为国家效力,以才学让国家、国君、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才。《毛诗序》中说:“《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段话表明,卫宏认为《关雎》深层用意是表现孔子的进贤说。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1张

第三个依据是比喻手法在诗歌中的大量使用及其目的。《毛诗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段话意思是卫宏及后世评论家均认为《诗经》“六义”为内容方面的《风》《雅》《颂》及表现手法方面的“赋”“比”“兴”。其中的“比”,就是比喻。《诗经》305篇,不能说篇篇用比喻,但几乎所有篇章都有比喻。用花比喻容颜,用美人比喻国君,其实随处可见。

其实,孔子为突出《诗》之形,而用“比”之法,对后世影响蛮大的。比如对屈原的影响,对《离骚》之后的后世诗歌影响。《离骚》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设置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诗经》中香草、美人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之所以被后世人认为主题晦涩难解,恐怕也是因为其诗歌所表现的主治情感貌似爱情,却又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总让人感觉其诗句中似乎隐含着一些其难以明说的“难言之隐”。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2张

孔子虽然编纂了305篇的《诗经》,但很少对这些诗歌给予点评。目前我所知道的孔子点评诗歌只有《关雎》这一篇。孔子是怎么点评《关雎》的呢?他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什么意思呢?宋代大儒朱熹在其《集注》中解释道:“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意思就是《关雎》这首诗所述情感为: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慨叹却并没有过于悲伤。为什么?经历了人生太多风雨的孔子此时已然看淡功过是非,对于仕途上潦倒一生的自己而言,虽然感叹不被列国国君重用,但并没有14年前的那种伤心欲绝了,也没有14年前的那种对仕途的乐此不疲,过度坚持了。而这种思想正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之道——中庸思想。综上所述,《关雎》表现的深层观点应该有两点:

一是国君只有任用人才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人才只有被任用、被重用才能使国君渴望的垂拱而治的大同社会得以实现;

二是以一种中庸思想来为人处事,便能使自己、社会快乐、和谐。而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也看到了孔子对功利的“释怀”,看到了将近70岁的孔子与自己所达成的“和谐”。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做任何事情时候,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事件的当事人,难免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且往往会死磕自己,以至于搞的自己也是人困马乏。但如果我们能够从旁观者角度去审视此事,或许就是另一番光景。而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就是与自己的和谐,对困窘的释怀。这种和谐与释怀并非是放弃,更不是屈服和妥协,而是一种坦然地面对,勇敢地接受,积极地解决。成功了,喜悦;失败了,也不过度感伤。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3张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有人说苏轼是“外儒内佛”,我并不也为然。相反,我倒是感觉苏轼是千百年来真正的儒者:进,不忧;退,不惧。孔子的继承者,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孟子曾经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困窘的时候,就要善待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顺畅的时候,就要积极进取,匡扶天下。孔子一生仕途坎坷,但其并未在四处碰壁时候怨天尤人,依然是笑看花开花落,这是大智慧。而苏轼一生也是遭遇种种磨难,但其却能波澜不惊,这与其旷达的胸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处世智慧不无关系。

关雎的主题思想及赏析(关雎的主题思想)  第14张

孔子是礼乐治国的坚定维护者,虽然其承认“食色性也”,认可食色为天道人伦,认可男女之间的恋爱与追求幸福的思想,但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所持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的纲常伦理,如果离开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去理解《诗经》中的爱情,恐怕与孔子的真实用意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这样的后果是既不能读懂《诗经》,也不能理解孔子结集《诗经》的初衷与终极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