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马说原文带拼音及翻译_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拼音

马说原文带拼音及翻译_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拼音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操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楚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指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艺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

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浪,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截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常用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马说原文带拼音及翻译_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拼音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 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 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 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 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知识要点]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4、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亲戚:[今]旁系亲属.[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妻子:[今]爱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 (《愚公移山》)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用来,靠它来.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稍稍:[今]稍微.[古]渐渐地、慢慢地.[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织布机声.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古]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古]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肉食:[今]肉类食物.[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卑鄙:[今]品质恶劣.[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垄断:[今]把持独占.[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大风:[今]大的风.[古]麻疯病.[例]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牺牲:[今]为正义而死.[古]用作祭礼的牲畜.[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交通:[今]来往和运输.[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秋天:[今]秋季;[古]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小生:[今]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青年人.  [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例]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一毛:[今]一角钱.[古]一根小草.[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开张:[今]店铺开业.[古]广泛.例]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活泼好玩.[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可怜:[今]值得怜悯.[古]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于是:[今]承接连词.[古]在此.[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中间:[今]当中.[古]中,当中;间,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以为:[今]认为.[古]以,把;为,当做.[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可以:[今]能够.[古]可,可以;以,凭,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从而:[今]连词.[古]从,跟随而而且.[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会,聚会;计,商议.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古]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写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感激:[今]深深的感谢.[古]感:感动;激,奋激.[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痛恨:[今]十分憎恨.[古]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把:[今]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古]动词.握住,端着.  [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古]数词.两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一、 解释下列常用的文言实词

安: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安能辨我是雄雌.衣食所安,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犹得备晨炊.被: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崩: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先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比:其两膝相比者,天涯若比邻.比至陈.曹操比于袁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鄙: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兵:兵革非不坚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上使外将兵.薄:薄暮冥冥.狐裘不暖锦衾薄.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策勋十二转.称:不能称前时之闻.人生在世不称意.先帝称之曰能.称大楚.乘:公与之乘.车六七百乘.从今若许闲乘月.诚:今诚民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此诚危急存亡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民弗从也.从民欲也.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旦:每至晴初霜旦.当:当窗理云鬓.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当奖率三军.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会天大雨.得道多助,伐无道,诛暴秦.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贤之道.以咨诹善道.得:家贫不能常得.得鱼腹中书.余因得遍观群书.犹得备晨炊.所识穷乏者.度:关山度若飞.度已失期.端:东坡右手指右端.果如鹤立云端.其人视端容寂.伐:伐无道,诛暴秦.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反:窥谷忘反.始一反焉.方:方七百里.方其出海门,仅如银线.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余年幼,方出神.分:今天下三分.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男有分.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奉: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至于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更:是日更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室中更无人.劝君更尽一杯酒.故:温故知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扶苏以数谏故.既克,公问其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故独亲其亲.广故数言欲亡.顾: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固:固以怪之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观:启窗而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由此而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归:男有分,女有归.一屠晚期归.云归而岩穴冥.吾谁与归.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夫大国,难测.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人恒过.及鲁肃过寻阳.号:阴风恕号.故自号曰醉翁也.因以为号焉.和:春和景明.政通人和.西和诸戎衡:左手倚一衡木.困于心,衡于虑.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宾客大宴.每有会意.长风破浪会有时.会当凌绝顶.惠:小惠未偏.甚矣,汝之不惠.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必为有窃疾也.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日中则如盘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极:感极而悲者也.初极狭.南极潇湘.此乐何极.既:既加冠.将军既帝室之胄.既而儿醒.加:而山不加增.弗敢加也.既加冠.假:乃悟前假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间:山间之四时也.骈死于槽枥之间.遂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见:风藐小之物.见渔人,乃大惊.曹刿请见.于是见威王.才美不外见.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燕为楚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将战.自将磨洗认前朝.景:春各景明.四时之景不同.径:小园香径独徘徊.一狼径去.以径寸之木.旧:增其旧制.亲旧知其如此.居:面山而居.居届堂之高.佛印居左.不可久居.居数月.举:举大计以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杯消愁愁更愁.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故人具鸡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沿溯阻绝.群响毕绝.猿则百叫无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空:空谷传响.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乏其身.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皆良实.、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曰.把酒临风.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名:题名其上.死即举大名耳.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又患无硕师名人游.能:虽有千里之能.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期:期在必醉.度已失期.陈太丘与友期.斯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奇:明有奇巧人.邑人奇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以弱为强者.赏赐百千强.亲: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贤臣.不独亲其亲.秋:明察秋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去:一狼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阙:不知天上宫阙.必能裨补阙漏.略无阙处.如:天时不如地利.日初出如车盖.若:仿佛若有光.若听茶声然.曾不若孀妻弱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择其善者而从之.京中有善口技者.以咨诹善道.上: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负势竞上.上使外将兵.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陈涉少时.宾客意少舒.舍:便舍船.屋舍俨然.胜:战必胜矣.我言秋日胜春朝.高处不胜寒.予观夫巴陵胜状.不可胜数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齐师败绩.时:一时齐发.然则何时而乐耶.学而时习之.故时有物外之趣.时人莫之许也食:食不饱,力不足.日再时,无鲜肥滋味之享.皆出酒食.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书:无从致书以观.乃丹书帛曰.家书抵万金.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召令徒属曰.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数:又数刀毙之.卒数万人.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卒数万人.珠可历历数也.说:马说.爱莲说.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诣太守,说如此.汤:及日中如探汤.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通: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鸣之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道不通.通计一舟.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以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国恒亡.暮果大亡其财.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王.罔:学而不思则罔.罔不因势象形.望:潭西南而望.先达德隆望尊.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见藐小之物.微斯人,吾谁与归.委:委而去之.谓:是谓大同也.谓为信然.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予谓菊.太守自谓也.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向:磨刀霍霍向猪羊.寻向所志.秋天漠漠向错黑.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愿陛下亲之信之.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行:三人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行拂乱其所为.大道之行也.许:曳物许许声.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可二黍许.一百许里.遂许先帝以趋驰.寻: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阳:已而夕阳在山.阴阳割昏晓.河阳之北.要:便要还家.遗:邻人京城氏霜妻有遗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已:是亦不可以乎.死者长已矣.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如反掌.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曾益所不能.香远益清.意:目似暝,意暇甚.宾客意稍舒.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每有会意.鸣之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阴:佳木秀而繁阴.朝晖夕阴.达于汉阴.引:属引凄异.友人惭,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引喻失义.应:前者呼,后者应.佣者笑而应曰.为天下倡,宜多应者.急应河阳役.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则有去国怀乡.为字共三十有四.语: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如有所语.旦日,卒中往往语.欲语泪先流.此中人语(yù)云.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逆旅.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远:有朋自远方来.亲贤臣远小人.知:人不知而不愠.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孰为汝多知乎?指: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不可屈伸.不能指其一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止:一狼得骨止.河曲笑而止之曰.止有剩骨.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寻向所志.处处志之.至: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寡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走:录毕,走送之.卒:爱士卒.卒获有所闻.作:其中往来种作.属予作文以记之.、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盗窃乱贼而不作.冻风时作.一鼓作气,再而衰.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二、解释下列常用的文言虚词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公与之乘.小大之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居庙堂之高.马之千里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辍耕之垄上.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一室之内.四海之内.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诸葛亮孔明者,卧龙也.而:温故而知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若夫日出而林霖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河曲智叟亡以应.朝而往,暮而归.其:食马者,不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人视端容寂.其一犬坐于前.不能指其一端.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策之不以其道.以残年余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投以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以光先帝遗德.属予作文以记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不以臣卑鄙.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焉:且焉置土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忽啼求之,父异焉.不复出焉.惧有伏焉.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然:父利其然也.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然足下卜之鬼乎.闻之,欣然归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乃:太丘舍去,去后乃见.乃重修岳阳楼.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告之于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于旧都.受制于人者不致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用者.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中轩敞者为仓.行拂乱其所为.为宫室,器皿.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坻,为屿.孰为汝多智乎.所:无何,见宫殿数十所.衣食所安,乃大惊,问所从来.此先帝之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吾知所以距子也.何:何以战?又何间焉?或:或王命急宣.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士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壮士不死即已.存者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