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以前一直认为只要是乡绅富有的,都可以立牌坊。看到这里终于就明白九襄古镇石牌坊是汉源县“拔贡”黄体诚请旨为其母、嫂立的贞节牌坊。贞节是需要官方认可才能立,所以牌坊才稀有,只要立起来,就远近闻名。

与别的地方的“状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儿乡间的牌坊,几乎都是为女人立的,为一些已经亡故的女人。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女人“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事迹,因此又叫“贞节牌坊”。但是,乡间寡妇很多,能立牌坊的却是极少数,需要有一系列苛刻的标准。这事情,连族长、村长、保长、甲长都定不了,必须由他们上报,让“乡绅公会”决定。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第1张

第一条线应该是华夏文明的开端-文明起点线,第二条线是华夏文明的璀璨的后勤补给线,第三条线是不断地冲击中原文化,产生文化碰撞的文化交流线。正是这三条线让中华文明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有“上邦之相”。

在严严实实的封闭结构中,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

原来我们去都江堰和青城山看到这幅对联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拜服治水的智慧,问询道理的精髓,苦旅之味已出,这是一种对待大自然的回味和吸收。因为这片大自然是古人和今人同时面对过的,面对它呈现的磅礴和淡然我们进行的心理波澜梳理。

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第2张

斯坦因看看天色,看看这块地方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上天会如此眷顾我。王圆箓根本不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他只把它当成普通物件了。想起来都触目惊心,想起来就心如刀割,那么多先人的心血就被这么一个俗人把它“卖”给异邦,这个时候我真希望都是雕刻,没有实体的经书和画卷。宁愿它被王圆箓用化缘来的钱用来涂了。

斯坦因终于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拴上三匹马来拉。那是一个黄昏,车队启动了。王圆箓站在路边,恭敬相送。斯坦因“购买”这二十九个大木箱的稀世文物,所支付给王圆箓的全部价钱,我一直不忍心写出来,此刻却不能不说一说了。那就是,三十英镑!但是,这点钱对王圆箓来说,毕竟比他平时到荒村野郊去化缘来的,多得多了。因此,他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斯坦因向他招过手,抬起头来看看天色。一位年轻诗人写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第3张

作者跟我一样,看到一个美景,就畅想什么样的人曾来过这里,他们来这里是做什么或者遇到什么,他们是怎么看待眼前美景的,也许对他们来说能在水里洗把脸就心满意足了,也许能在这歇脚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又或者只是在旁感叹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之,肯定有人来过,有人赞美过,有人抚触过,在心里留下淡淡的图景。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分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每篇)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