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鬼谷子书简介_鬼谷子生平简介

鬼谷子书简介_鬼谷子生平简介

鬼谷子书简介_鬼谷子生平简介

一、

唐朝柳宗元云:“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

南宋高似孙云:“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随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

明朝宋濂也说过跟高似孙一模一样的话。但加说了陶弘景注解过《鬼谷子》,陶弘景是南北朝的南朝齐梁时期的人,所以《鬼谷子》一书大概是三国到隋朝前这段时期的托名之作。

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司马迁《史记》明确说过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先生”门下弟子,《东周列国志》记述孙膑、庞涓两人也出于“鬼谷子”门下。可细查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生年都已经不可考,卒年除了孙膑其他三人到都能查到,可相距已经是五十年左右了,也就是孙膑、庞涓比苏秦、张仪大的不是一丁半点,如果他们都出自同一位老师,那“鬼谷先生”真可谓长寿(孔门弟子相差几十岁的师兄弟到也不少,父子二人同拜孔子为师的都有,如《大学》的作者被后世称为“宗圣”的曾参和他爸曾点)。

有研究者说过“鬼谷子”更像一个“门派”而不单单是一位先生,如墨家的掌门“墨门巨子”,“鬼谷门”可能也是有一位掌门人,只不过“鬼谷门”似乎更加神秘莫测。教授孙膑、苏秦的“鬼谷先生”可能不是同一位先生但都是“鬼谷门”的先生。

到后来,为了让“鬼谷先生”不太神秘,就把“鬼谷先生”安了个“王诩”的姓名,有的说他是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因隐于鬼谷,自号“鬼谷先生”(这又变成春秋时期的人了?老先生要真是同一个人,那真得非常长寿,要知道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孙庞苏张四大弟子可都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离春秋末期都得过去一百多年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参考《春秋》《战国策》二书)。

以上大概就是《鬼谷子》本书的来源和作者介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参与争论那些“未确”的来源说,还是回到本书的内容吧。

《鬼谷子》共有十五篇,前十二篇是一个体系,后三篇是一个补充。

依次看下这十五篇的大概。

二、

捭阖第一

捭阖,即开合术。捭,敞开。阖,合拢。捭阖这一观念,其思想基础与传统阴阳观相一致。阴阳相生,化成万物乃至众生。纵横驰骋,大开大合,乃天地之道,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本篇要旨:何时应敞开心扉,直言陈词;何时应冷静观察,沉默不语。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周全、严密、不透风。)

反应第二

本篇可以说是关于获取有用信息的专论。在辩论或游说时,要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或引用相关事件启发他人。其实就是对游说对象进行回环往复的考察和观察,由此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目的,假如游说不能奏效,就要“为之变”,才能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又要圆滑又要有原则。)

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问;投饵则鱼来,发问则语应,故为“钓语”。(会问很重要,相当重要,学会问问题。)

内揵第三

内揵,指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惑,出入自由。揵者,持之令固也。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要揣测对方心意,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

内揵,关键是拉近与游说者的距离,找准对方的心理契合点,让对方有认同感,从内心去打动对方,然后再提出建议和谋略,进而影响对方的决策。

抵巇第四

抵巇,意思是弥补不足、堵塞漏洞。抵,抵御,防备。巇,本指缝隙,引申为矛盾、漏洞。祸患常起于细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防患于未然。

在矛盾的萌芽状态,做到审时度势,预测矛盾发展,抓住时机实施谋略,及时消除负面因素,成功处理问题,使矛盾迎刃而解。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什么时候都会有矛盾,关键是要及时发现、解决,不要让小矛盾变成不可挽回的大矛盾。)

飞箝第五

飞箝,是指先用言辞褒扬对方,令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去留。飞,称颂,夸奖。箝,本指挟持,引申为牵制。

立势以制事,必须察同异,别是非。要会察人、容人、用人。

忤合第六

忤,抵触、背逆。合,顺应、符合。忤合就是以反求合的意思,指欲达目的,实现愿望,必曲折求之,或以此求彼,或欲取先予。这里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

运用此术的前提是要对自身的特长和缺点有充分了解,才能施之于人,用于不如己者,方能做到纵横开阖,进退自如。

世事纷杂,万物皆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变化,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不明就难智!)

揣篇第七

揣篇,指揣度人情事理,以推测事物发展方向。本篇分为量权、揣情两部分。量权,权衡各方利弊得失,然后作出正确分析,以定决断取舍;揣情,观察人物外在表现,判断其内心想法。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形见就是形现,显现的意思。)

生活中善恶并存,所谓防人之心,其实是防人性中的恶。

摩篇第八

摩篇,一作摩意,指观察、揣摩之意。本篇所讲,其实是一种揣情之术,是揣篇的延伸和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言辞交流,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指道、术、时三者合一,才能成就功业。)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火先燃干燥柴草,水先往低处流入。)

摩,是要分类的。

权篇第九

权,本指天平的砝码,可以衡量物体轻重,有权宜、权变之意。《鬼谷子》游说术的核心是要权衡形势,随机应变,根据情况设置说词适当取舍。

本篇主要阐释了“权”术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技巧,可以说是专论“演说的艺术与技巧”。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先权再言!)

谋篇第十

谋与权前后相连,关系紧密。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分割,谋是谋划,权是权衡。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游说最忌讳的是盲目妄动,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制定谋略要暗中进行,“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本篇以“谋略”为中心铺陈立说,详细介绍了谋略的各个方面,指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决篇第十一

决,指决策,决断。

决断时应“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然后作出决断。

“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只有了解周全、判断准确,才能果敢决断抓住时机,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符言第十二

符是符契、符节,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以“符言”为名,实际上是说篇中所言犹如符节,至关重要。

本篇的语言风格与前十一篇有所不同,宗旨是君主须宽刑简政,正静不争,暗中注意权谋机变,倾听下情,做到赏罚必信。

共分九小节,分别是君主需要主位(根基稳位)、主明(明辩是非)、主德(崇尚德行)、主赏(赏罚分明)、主问(善于发问)、主因(遵循规律)、主周(行事周密)、主恭(有洞察力,令人恭敬)、主名(名实相符)。

九“主”,何止适用君主,人皆可鉴用!

本经阴符七篇

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阴,暗中。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神)、养志(培养志向)、实意(内心充实,心静虑远)、分威(隐藏实力、意图)、散势(分析对方,依循形势)、转圆(计谋如圆环,循环无端,言计出如无穷不竭)、损兑(随机应变)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持枢

“枢者,居中以运外,处近而制远,主于转动者也。故天之北辰,谓之天枢;门之运转者,谓之户枢。然则持枢者,动运之柄,以制物也。”

本篇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中经

中,内心。经,经营。中经,心经,即以内心去经营外物。

本篇所论述的是制人心法。

“制人而不被人所制”是本篇的思想主旨。

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成王败寇,残酷又现实的斗争思维。)

三、

《鬼谷子》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批判得比较多,特别是宋明清的理学先生们。

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小舅子)说它如果被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家邦。”

柳宗元说它,“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呜呼,其为好术也过矣!”

刘伯温的好友、朱元璋的大学士、太子朱标的老师、明初最有学问的大学者宋濂(学问不代表智谋,所以刘伯温被称为智谋第一,但学问方面却也佩服宋濂,宋濂人品、学问堪称“纯正”,连生性多疑、胡乱残杀功臣的朱元璋都没怀疑过他,还让他当爱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教出来的朱标也“纯正”,都敢“讥讽”顶撞他爸朱重八滥杀无辜的行为,只不过还没继位就英年早逝,留下也算“正直”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帝,最后还被四弟朱棣篡了儿子的皇位。过于啰嗦了,其实是想说“好人”不一定打得过“坏人”,所以想做“好人”的学点“权谋”不一定是坏事),说得更狠,“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偾,败坏的意思),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清朝时的学者卢文弨说它,“《鬼谷子》,小人之书也。”

而到了民国,儒家的正统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先生们)攻击得比它当年的“卫士”们批判的《鬼谷子》还要不堪,被称为“吃人的礼教”,简直是风水轮流转,那年到它家了。

不管是儒家、纵横家还是新文化运动,其实它们的兴起、兴盛、受批判都是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的。

任何学术都有其支持和反对者,建议先去了解、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选择,支持还是反对,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天赋的人权。

但,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厌恶决定他人的喜好、厌恶。

倡导、讨论、宣讲、争辩都行,然,强制,似乎不太合适。(若无亲身的调查、学习,人云亦云,也容易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