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精忠报国的含义和道理(精忠报国的含义)

精忠报国的含义和道理(精忠报国的含义)

精忠报国的含义和道理(精忠报国的含义)

2月19号是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是正式公布了几个月前,那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的伤亡情况。

我方一共牺牲了4个人,重伤一人,重伤的是团长祁发宝,营长陈红军、三名战士福建南平陈祥荣、河南籍的两位肖思远、王卓然壮烈牺牲,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以前看到台湾媒体评论说,解放军因为独子化可能容丧失战斗力。他们是想当然的这么认为,现在参军的都是90后乃至00年后,是独子化的,会让解放军很惜命。

加勒万河谷事件的英魂们用事实在宣告:保卫祖国、报效祖国,仍然是中国国人的最高信仰。他们是用生命去践行这一点,我们听到这个事迹之后,我们也是举国悲痛、同仇敌忾。

我是看到了对河南籍两位英雄家属,他们父母的采访,而且他们都是农村的。

王卓然的父亲,他是流着泪说,孩子牺牲的很值得,因为是为人民牺牲,为祖国牺牲。我想他是发自内心的这么来说的。还有一个就是肖思远的母亲,也讲保卫祖国是她儿子的职责,敌人来了,应该不能后退。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是中国的最高价值,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之一。我们知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同样,在支援武汉的时候,当时是这个疫情刚刚爆发出来,其实大家也是不知道它多么的危险。我们讲“逆行”,全国去支援武汉。因为他们穿着防护服不好辨认,都会在上面写上一些标记,或者写上他自己的名字。其中有一个很年轻的护士写的“精忠报国”,这是一种信念。

精忠报国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理念,岳母刺字的典故理念来源,如果我们去追溯历史的话,这个是非常的古老的。古老到什么时候?至少在春秋时期,这种概念是已经非常成型了。

春秋时期,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华夷之辩”。那时候,我们已经在遭遇蛮夷的入侵,当时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我们再回顾历史,中国周期性的遭遇蛮夷入侵,是从黄帝时期开始,我们都知道黄帝大战蚩尤,仔细去分析经典中所记载的蚩尤的特征,就会发现蚩尤就是属于这种游牧民族,属于蛮夷之列。那么与之大战的黄帝就是代表华夏一族。

春秋时期是中国遭遇新一波的蛮夷入侵时期,所以出现了这种“华夷之辩”,它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它还不是一个疆界的问题,不是一个边境的问题,不是一个主权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华夷之辩的核心是文化,是义利之辩。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义”,“义理”,我们是“义”,然而蛮夷是没有义理的概念,不讲义它只讲利,就是蛮夷有利而无义,唯利是图。

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义理,我们讲义,同时我们不否定“利”,但是在义利之间义是本,利是末,义是体,利是用,所以如果有冲突的话,一定是舍生取义。孟子这句话,舍生取义,这个“生”是最大的利。如果说我们追求利益,那么活着是最大的利益。但是在和“义”有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要舍生取义。孔子也讲“杀身成仁”。

“华夷之辩”的核心,区分华夏和蛮夷,回答为什么要保卫我们华夏?为什么要保卫我们中国的问题。答案是我们保卫的就是这种义理文化,保卫华夏,就是保卫华夏中国,就是保卫义理。

中国的文化、文明就是义理的文化,义理式的这种文明。同时,我们的国家也是个义理式的国家。华夏就是一个国家,我们传统上的“国家”的概念,在早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像现在我们所定义的,不是一个主权和边界的问题。“中国”的含义,“华夏”的含义就是个义理:“中国”就是义理,“华夏”就是义理。“中国”就是“义”。所以我们说保家卫国,在“中国”意义上保家卫国,保卫我们中国,就是保卫“义”。报效祖国就是报效义理。

实际上,我们说“忠孝”国家,我们为国捐躯,它的最根源就是来自孔孟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持着这种精神,在国家利益面前,我们可以牺牲生命。国家利益之于个人生命,国家利益是义,个人生命是利。

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一点。

所以这个问题是义理的文化,我们义理为核心,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牺牲生命的,我们是可以杀身成仁,我们是可以舍生取义的。到国家的层面,尤其是在文明冲突的层面,就是报效祖国。

《大学》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实质是说,中国的的国家属性就是“义”。

为国捐躯是中国人的最高的信仰,而且这个信仰它是渗到我们民间基层的,它并不是说是一种被动的做法。而西方一看到中国这样,会觉得似乎是政府推行的愚民的教育,因为西方是蛮夷,他们是压根没有义理的概念,他们的国家的属性也不是义的,而是利的,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蛮夷之心度华夏之腹”。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实践,在民间的基层的实践,就是孔子讲的“礼失求诸野”。我们的四书五经讲义理,这些学问家,包括我们的政府,也是以义理为核心的,但是我们的老百姓也讲义理。

哪怕你没有读过书,只要你是中国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你一定受到的教育就是你要讲理,要会做人,会做事,要讲理,要凭良心。这个“理”就是义理,这个“良心”就是心性,就是宋明理学所总结的“心即理”,“性即理”。

中国文化它的基石是在民间的实践,我们的学术,我们四书五经是对我们实践的一个总结和反应。我们的根本是在实践,学术是对实践的反应,所以否定学术,包括否定上层的政策,制度的变动,并不能动摇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

“报效祖国”是老百姓的信仰,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它是我们最深层的东西,不会因为一些表层的、利益层面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辛亥革命之后四书五经的被否定而消失,也不会被计划生育政策所摧毁。

按道理来讲,一家一个儿子,我一定是保命和惜命的,独子化确实会让我们父母娇惯和更加的爱护儿子,但是在国家的利益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老百姓依然会坚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我们从对王卓然的父亲的采访中了解到,王卓然他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儿子,应该还有一个妹妹,但按照咱们传统标准,他是属于独子的。所以王父对失去儿子也是非常的悲痛,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即便是在悲痛的情况下,他依然说儿子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它是为人民而牺牲,为祖国而牺牲。

所以这种报效祖国的理念,是扎根于我们文化的基层的,是基于义理文化的,它是最深层的最基础的最基层的东西,它不会随着我们学术的改变,不会随着学术上否定了四书五经,否定了传统文化,不会随着一些制度层面的改变(比如制度层面我们引入了西化的东西)而改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依然是义理的文化,经济的崛起,包括我们之前的革命的成功,它并不是说像我们历史教材所说的是推翻了旧的制度,旧的落后的文化,而恰恰是对我们传统的最核心的义理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我们革命的实践,政治的实践,经济的实践、经济的崛起,其实是在这种义理文化的支撑下而展开的。在最深层,在每个人内心最深层,在我们社会的最深层,义理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内核,义理为最高价值,所以我们才可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所以我们才可以报效祖国。就是当下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义理的中国。我们报效的是义理,义理在有文明以来,都是我们的精神内核,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