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读《孟子》,会发现很多成语的出处。比如之前我们学过出尔反尔,水深火热,匹夫之勇,臧仓小人等等。今天要说的是“事半功倍”这个成语,涉及到孔子和孟子对名相管仲的不同评价,以及儒家对皇权的真实态度。

01 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差异化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以正面为主。比如子路对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很不仗义,他辅佐的公子纠被公子小白害死了,他不追随公子纠而死也就罢了,竟然还辅佐仇人小白。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1张

子贡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管仲引领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各诸侯国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夷狄的威胁,天下百姓得以安定,礼乐文明得以延续。这就是管仲的功德呀。

且不说管仲的真实目的如何,至少在事实上保护了华夏文明。如果他不尊王攘夷,华夏诸侯国就可能被游牧部落消灭了。“唯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礼乐文明可能会荡然无存。

尽管孔子对管仲推崇有加,但他的后学却始终唱“反调”。朱子说,“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扬雄说,“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他们所说,恐怕都是从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得出的结论。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2张

孟子对管仲的评价,甚至可以用鄙视来形容。当公孙丑问他,如果在齐国当政,是否可以重现管仲和晏婴的辉煌成就?孟子不屑地说,原来你只知道这么两个人啊。

当年曾子的孙子曾西就曾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当别人将他与子路相比时,他很惶恐,说子路是先考十分敬重的人。当别人拿他与管仲相比时,他很生气,说这样的比较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种羞辱。

齐桓公对待管仲,就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先师之,后臣之”。齐桓公先拜管仲为老师,再拜为丞相,称他为仲父,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管仲决策。这样的礼敬,长达40年。管仲也确实有才能,把齐国治理地很强盛。但是,这么好的机缘,被管仲浪费了,他本来可以引领齐桓公成就王业。

这就好比一个西瓜一个芝麻摆在管仲面前,而管仲只看到芝麻,看不到西瓜。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3张

02 儒家对待皇权的真实态度

从孟子对管仲的态度,也可以体会儒家对皇权的真实态度。

按照人们对儒家的误解,孔孟是维护皇权的封建保守主义者。但是孔子和孟子显然对当时的周天子并不效忠。孔子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当时正打算参与公山弗扰的叛乱,渴望行道一方,重建一个可以比肩西周的文明。

从时局来看,孔子并没有遇到管仲那样的好机会。管仲的机会有多好呢?孟子说,“以齐王,由反手也。”凭借齐国的力量成就王业,易如反掌。

什么意思?行王业一统天下!眼看着周天子已经不行了,周朝的政权领导不了天下了。再这样下去,华夏文明就要中断了。抓紧改朝换代吧。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4张

要么,齐国不当天子也可以,你不是说“尊王”吗?齐国可以把周王室扶持起来,树一个明君,让天下重新恢复安定团结,这样也行。

但是,管仲只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为齐国谋取利益罢了。他的心中没有天下百姓,甚至连改朝换代的野心都没有。也难怪孔子会说,“管仲之器小哉,”他是一个能力大于格局的人。

儒家并不是围绕某一个政权服务,而是围绕道义,为天下百姓服务。所以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的生命最重要,政权可以改变,君主可以替换。

不管谁来当政,最重要的行王道,造福天下,使人民幸福。如果没有这个德能,则“易位”。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5张

03 成语“事半功倍”的由来

孟子对公孙丑说,凭借齐国的力量成就王业,易如反掌。“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只需付出古人一半的努力,就能获得古人一倍的功业。

这里的“古之人”,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以周文王的德性境界,治理周国长达数十年的时间,也没能拥有天下。直到后来周武王伐纣,然后周公又继续辅佐周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最终才迎来盛世局面。三代圣主前仆后继长达百年。

而照孟子所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如果齐国再想成就王业,似乎用不了一半的时间和功夫。难道后世之君主能超越文武周公的境界吗?这令公孙丑感到很疑惑。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6张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周国之所以耗时长且付出较大的代价,是因为时势使然。殷商末期,天下归殷久矣,从商汤到武丁,前后出现过六位明君,每每挽救商朝于即摧,所以殷商对天下的影响尤为深远。

商纣虽暴,但商朝政治基础依然稳固,前代圣君善政的影响仍然深入人心。在这种局面之下,周文王仅以百里方国崛起,面对强大的殷商,自然耗时费力更多。

战国时的齐国则不同。齐国的土地面积,远超夏商周最强盛时期,而且人口众多,经济和农业发达,军事力量雄厚。周天子则偏于一隅,尚且需要诸侯的保护,对天下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

同时,各诸侯国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安定久矣。这种局面下,齐国只要行仁政,必然天下归心。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7张

04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试译】公孙丑问道:“老师您如果在齐国担任要职,是否有希望重现当年管仲晏子的功业?”孟子说:“您可真是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而已。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试译】有人问曾西:‘我的先生您与子路谁更有贤德?’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先父敬畏的人。’那人又问:‘如此,那么您与管仲谁更有贤德?’曾西生气地说:‘你怎么能拿我与管仲相比呢?管仲遇到贤明的国君,独得国君的信任;他执掌齐国的国政,又是那么长久;但是他的成就却是那么平庸。你怎么能拿我跟他相比呢?’”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试译】孟子接着说:“管仲这样的人,曾西都耻于与他相比,而你认为我会羡慕他吗?”公孙丑说:“管仲凭借国君的力量成就霸业,晏子凭借国君的力量显名于世。难道管仲、晏子这样的作为还不值得钦佩吗?”孟子说:“凭借齐国行王道,易如反掌。”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8张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试译】公孙丑说:“照这么说,学生更加疑惑不解了。以文王德性之高,而且活了一百岁之久,仍然没能完全取得天下;直到武王和周公相继有所作为,然后才使礼乐文明大行于世。现在您说王道好像很容易似的,难道说连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试译】孟子说:“文王怎么能比得了呢?商朝从商汤传到武丁,出现过六七个贤明的天子。天下拥戴商朝很久了,时间越久越难改变。所以传到武丁时,虽然政治有些混乱,但是他很轻易便扭转了局势,恢复了商朝的影响力。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试译】后来传到纣王,离武丁朝并不太久,世家贵族的优良传统、民间崇尚的良好风俗,还有所保留;在朝堂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贤人,共同辅佐纣王。因此,纣王的政权延续了很久才失去。每一尺土地都属于商朝所有,每一个百姓都是商朝的臣民,在这种情况下,文王仅仅依靠百里的方国而崛起,所以很难啊。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试译】你们齐国人不是说嘛:‘做事光有才能不行,还要凭借有利的形势;种地光有锄头不行,还要等待播种的节气。’现在的时势变了。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9张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试译】夏朝、商朝、周朝最鼎盛的时期,其国土面积也没有超过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已经有千里之地了;百姓村落众多,鸡太之声相闻,从国都一直延伸到国境,齐国的民众也达到了三代时的规模。不需要再拓展疆域,不需要再增加百姓,只要行仁政就会成为天下的领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试译】而且天子不能行王道,从没有像春秋以来这样久的;百姓苦于暴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饥饿的人不挑吃的,口渴的人不挑喝的。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试译】孔子说:‘德政的对人心的影响,比驾着马车传达政令的速度还快。’今天这样的形势下,万乘之国行仁政,百姓一定会热烈拥戴,犹如把他们从倒挂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因此只需付古人一半的努力,功业就会达到古人的一倍,只有现在的形势下才有这样的机会。

事半功倍正确的解释-事半功倍的词语解释  第1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