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雪夜访戴”的故事。说的是东晋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居住期间,有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半夜醒来,看到窗外飘落的雪花。他觉得这么好的夜晚,这么好的雪景,应该好好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于是他打开一坛美酒,在这个飘雪的夜晚,一人独酌起来。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1张

但是他觉得一个人饮酒,身边没有一个知己,没人与他分享着惬意的时刻,不觉心中彷徨起来,于是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来。吟咏间,他突然记起好朋友戴安道,戴安道此时正居住在曹娥江上游的剡溪(绍兴市嵊州境内的一条河流)。

于是他披上蓑衣,驾起一叶扁舟,乘着雪夜,前往剡溪,直到第二天才赶到剡溪边,但是他有没有前去拜访戴安道,而是驾着小舟又回去了。有人问他为何不登门拜访,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2张

在这个故事里,王徽之可遇,可不遇;可值,可不值。他却选择了不值、不遇,“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正是这个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这是一次出人意外的美好过程,目的倒变得可有可无了。

王徽之雪夜访戴,而与常人不同的是,王徽之率性而为,他更享受的其实是这一路上愉悦的心境,他在乎的是切身体验到的雪夜乘船到剡溪的过程,至于最后那一声敲门声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这正是王徽之潇洒可爱的地方,这种率性洒脱的风格,也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生动写照。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3张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与王徽之的不值、不遇有着相似境遇的事迹并不鲜见。其中,宋代有一个叫叶绍翁的诗人,写了一首《游园不值》的小诗。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的一次游园的经历。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

从诗题“游园不值”就可以知道,这一次的游园对他来说是一次不太值得的、甚至不太友好的经历,诗人想去游园却不得其门而入。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4张

诗开端采用的是叙述的笔法,娓娓道来,浅显通俗。诗人把春天的景象既写得十分形象,又富有哲理的趣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此诗虽然短小,但却成了传诵不衰、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原诗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建安人,隐居西湖之滨,是南宋中期“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当时的诗坛声名不显,也不是一位顶流诗人,但自从他的《游园不值》问世,这位诗作流传甚少的诗人由此进入了名诗人之列。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5张

一首诗也改变了诗人一生的命运,因为这首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的小诗也让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尤其是《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开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诗人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诗人又以幽默的、略带风趣的口吻写来。

这两句是说,初春里,诗人穿着木屐想到郊外的花园里去观赏春色,但当他穿着木屐来到一处花园时,花园的大门紧闭着。诗人轻轻地敲了好一会儿,也不见有人来开门,他也漫不经心,站在门外寻思:想来可能是主人担心游人踩坏了园中的青苔吧。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6张

诗人之所以认为​园​主因担心被人踏坏了地上的青苔,从而把访客拒之门外,其用意在于透露出主人不想让其他人进入花园。这样的写法很巧妙,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主人的不近人情。

“应怜”两个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应,表示猜测,怜,表示怜惜,应怜的意思是诗人感到心疼。这两个字刻画出人物微妙的心态。

由“应怜”,可以看出,诗人对优美外景的喜爱之情,以致他穿着木屐轻轻地踩踏在苔藓上,生怕踩坏了这新鲜的、碧绿的苔藓。

开篇虽然短短七字,但却传达出很多的信息,既描摹了外在景物的特征,又涉及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轨迹,也就是心理描写,真可谓是用词精审、言简意赅。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7张

诗人本来是兴冲冲地赶来游园,希望能够饱览园中的鲜花美景,哪知道却被园中的主人拒之门外,诗人显得很扫兴,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意味了。

而正当诗人站在柴门之外无所适从,独自彷徨时候,他蓦然抬头,只见围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头来,仿佛正在向自己打着招呼。

这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也把满园里的春光带到了园外,紧闭的柴门和围墙终将关不住它们的风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在此只将彩笔略加一点,而妙境顿然尽出。

这一枝探出小园的红杏,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使得诗人内心的失望之情、所有的不值都一扫而空,他不由得兴奋起来。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8张

只有善于领略自然美的诗人,才可能对大自然有真正的审美解悟力,才能从一枝红杏中得到春色满园的感悟。

主人担心“屐齿”踏坏了苍苔,破坏了园中的自然美;但他在无意间抬头一望,却见到一枝红杏露出墙头,于是触发了诗人的思考:既然有这一枝从墙头掏出脑袋的红杏,不就意味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吗?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它写春景的意境,还在于它以小见大、景中寓理:虽然是一墙之隔的杏花,虽然是一墙之隔的春色,但杏花和春色在这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这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不住的生命力度。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9张

尤其在诗歌的最后,情节反转,从低谷飞向高峰,使诗人从失望之中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构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叶绍翁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可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此次的游园经历到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在诗人看来,在园内可以观赏春色,园外何尝不是一个观赏杏花的很好的立足点呢?眼看一直出墙的红杏,想到园内的满园春色,这本身就是一次很令人舒心和惬意的游历体验了。

对诗人来说,这次的游园有着令人愉悦的过程,即使进入了花园又能怎么样呢?不管是在园外还是在园内,对诗人来说,都是一次完美的心灵体验,园内和园外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10张

话说回来,没有进入花园,虽然是一件令人感到失望的事情,但在叶绍翁的笔下,它早已升华为一种特别的表现理趣和哲理的情感体验了。

诗人此次游园最大的收获,抑或说是最美的、最具哲理的心灵体验就是:只要淡化此次出游的目的,对出游的过程保持一种享受和品味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发现、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蕴含着生活的诗意美。

正是这种淡化目的生活态度,才给诗人带来闲逸之情与悠然之心,也正是这种不管结果如何的超然洒脱的生活审美态度,才真正铸就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11张

还有一点,叶绍翁的这首小诗,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风貌,因为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写景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而唐诗绝大多数只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宋代诗人反观生活,体现哲理,并寄托着诗人的感悟。宋诗把事、景、情、理四个层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互相影响、互相照应的一个有机整体。

叶绍翁的这首《游园不值》,是一首七言绝句,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七言绝句,一般的七绝诗主要以抒情为主,而是这首诗却是以叙事为主。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通过写景来完成叙事,并且做到了景中抒情,景中含情。

尤其在最后两句中,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诗人又把写景升华到哲理的高度,景中寓理:这两句诗更是被人们赋予了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因而也成为传唱不衰的千古名句。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12张

可以说,这首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四种表现方法融合在一起,把说理建立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之上,做到了事、景、情、理的统一。

从诗意来看,叶绍翁虽然写的是早春杏花开放的时节,但诗人写春意,并不着意于铺张、渲染,而是通过特定场景的选择与特定情景的再现。诗人以凝聚的笔法突出他与花园的一墙之隔的距离,并再现了诗人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变化。

诗歌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全部,给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而且人物微妙的心理,细微的动作,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使全诗画面浓淡相宜,清新明快。

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解释-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  第13张

这既是一首记游的诗歌,有形象思维,有叙事过程;这又是一首歌颂美好景物、具有哲理情趣的写景诗,有抽象思维,它既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又能促使人们深刻地思考,还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

纵观全诗,这首诗名为“游园不值”,但诗人借助出墙的红杏展开联想,原有的一点遗憾也消失殆尽了。这本不应存在的审美距离,反倒引人入胜,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所以这就是叶绍翁《游园不值》所产生千古魅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