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50字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50字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50字

黄鹤楼①

文 | 崔颢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晴川④历历⑤汉阳⑥树,芳草萋萋⑦鹦鹉洲⑧。

日暮乡关⑨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选自《全唐诗》。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袆(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黄鹤楼》一诗依格律而言为七言律诗。一般认为,律诗中“颔联”与“颈联”最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全诗八句四韵或五韵。然而,全诗中“黄鹤”一词出现三次,颈联上联几乎均为仄声,下联以“空悠悠”平调煞尾,全然不顾所谓格律,竟是作古体诗写法。然则后二联整饬归正,回到格律之中,所以仍是七律而非七古。即便如此,文人更看重意而非词,仍有许多人认其为七律之甲。

对于七言律诗真正创作方法,一些简单的“押韵”“对仗”“平仄”格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所接触和了解。但在初中诗歌教学中,不必过于专业和精确。对于律诗技巧的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尾字的规律(押韵与平仄)以及中间两联(对仗)的结构即可。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本诗中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对比。

最重要的,在于对诗歌自身的解读。比如诗中“萋萋”对于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情感抒发,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呼应篇首的渺茫之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把《黄鹤楼》当成七言律诗来讲,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别,在学习格律时又不拘泥于形式,沿承古代文人的才思,而非将思想禁锢于死板的规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