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东坡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1张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2张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3张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4张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5张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6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2、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北宋时赵顼的一个年号。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7、婵娟:月色美好。

【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1076年苏轼贬官至密州,当时年龄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郁闷,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这问题很奇逸,好像在提问,好像对月亮感兴趣,又似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诗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来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现实世界,这是人之常情。在这里,作者以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口吻,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想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一轮满月,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月亮在此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之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在天上人间自由地翱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随后两句把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发挥他的特殊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才这样圆、这样明亮。这也有隐喻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紧接着,他思绪飘向了缥缈的天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的奇思妙想。可以看出,这也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就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含蓄的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他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的好奇,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对现实际遇的不满,人世间的诸多不称心、不满意之事。 然而这一想法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思想打断,句子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凄凉孤寂。诗人在内心作着矛盾的思想斗争,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这一转折,表现了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宫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也凸显了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使诗词有了一种旷达之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虚幻中回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一句,彰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影子也在随人舞动。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幻的画景。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就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诗人笔下的月光,总是有感情的,她故意转过华美的阁楼,从低低的窗户里探出头,照在我这个无眠的人身上。月亮啊,你应该是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吧,为何在我经历离别时,用你的圆满来反衬我的痛苦?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总是能从痛苦中抽离出来,归于洒脱,只要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不应该有怨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以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诚然,人生“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事常八九”,月亮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概括。从结构上又向上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具有很强的哲理和启迪。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

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总之,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是其一。

其二,乘风归去的“归”字用得绝妙,所以说东坡是“坡仙”,琼楼玉宇是他的来处,也是他的归处。但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真的要归去,诗人又担心,寒冷的天宫,怎如人间的万丈红尘,苦辣酸甜、悲欢离合。

其三,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其四,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