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久久散文网 > 杂文 >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到底语义指向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到底语义指向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

一、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该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小李吃了 / 苹果吃了

吃饭了 / 来人了

(一)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小牛在吃草。/杯子被王华打碎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也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把书拿走了。

3.系事:指联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陈伟成了一名画家。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可用介词“给”引进。

他们送母校一幅油画。/他还给我一支笔。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她在房间里打毛衣。/我们学校盖了一幢教学大楼。

6.工具: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也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你吃大碗,我吃小碗。/王涛用毛笔在写字。

7.方式:指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明天考口试。/他用蝶泳游完了全程。

8.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总、终点,也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我住二楼。/陈小玉去了师大。

9.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在星期五。

10.目的: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他在筹备展览会。/刘玲为考大学在复习。

11.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也可用介词“因为”引进。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因为肺病住了院。

12.材料:指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也可用介词“用”引进。

他在给青菜浇水。/地板用油漆涂了一层。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也可用介词“使”引进。

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我们要使环境更加漂亮。

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对(向)”引进。

他在教育孩子。/向同学们表示感谢。

(二)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吃面条、吃大碗、吃食堂、吃低保

妈妈在包衣服、 他们在包饺子、外头包牛皮纸、礼品包小包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 买毛衣、织毛衣

打人、来人

二、语义指向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到底语义指向  第1张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一)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指向动词。

你砍快了,慢一点!

我看完了《红楼梦》。

第二,指向主语。

我砍累了。

我学会了滑雪。

第三,指向宾语。

我们砍光了树再休息。

他一连发出界两个球。

第四,指向“把”的宾语。

砍树把刀都砍钝了。

他把牙都吃坏了。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到底语义指向  第2张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血压急剧下降。

我经常打乒乓球。

第二,前指主语。

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

第三,后指宾语。

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第四,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师傅们把楼板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我要好好地逛一逛美丽的西湖。

第二,前指主语。

他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例如:

陈小平看了一天的书。

孙静在家等了一上午的电话。

(二)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王冕死了父亲。

[第三节 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到底语义指向  第3张

苹果吃了三个。

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

奶奶哭瞎了眼睛。

一个句法结构中,语义上可能有多种指向的分析。

我答对了两道题。

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例如:

陈斌最喜欢游泳。

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A .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B .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C .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D .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三、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一)语义特征举例

例1:动词“坐”与“跑”

别在这儿坐——别坐在这儿。

别在这儿跑——×别跑在这儿。

→坐 +附着 ;跑 -附着

屋里跑出来一个人。——×屋里坐出来一个人。

→坐 -位移 ;跑 +位移

例2:请概括下列两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甲组:地上蹲着许多人。/墙上挂着画。/门上贴着广告。

乙组:门外敲着锣鼓。/电视里说着相声。/隔壁开着收音机。

甲: +附着 ; 乙: -附着

例3:请概括下列两级动词的语义特征:

A 组:买、调查、办、玩、看、

B 组:失败、跌倒、漏、塌、到达、毕业

→A 组 +自主 ;B 组 -自主

可以用下列格式可以鉴定动词是否具有 +自主 特征:

来/去+动词+宾语+来/去

例4: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快、慢、干脆、高兴、便宜、客气、公正

B 组:富裕、孤独、急躁、肥胖

→A 组 +自主 ;B 组 -自主

具有自主特征的形容词一般用在“形容词+一点儿”的祁使句中。 如:小心一点/积极一点。

例5: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成功、崇高、出色、丰盛、大方、端正、美丽

B 组疼、狡猾、过分、愤怒、混乱、可怕、惊讶、害羞、悲伤 →A 组 +褒义 ;B 组 -褒义

+褒义 不能进入“有点儿+形容词”

-褒义 的可进入“有点儿+形容词”

例6:概括下列两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A 组:热情、胖、得意、安心、不满、惭愧

B 组:暗淡、薄弱、逼真、闭塞、灿烂、充足、抽象 →A 组 +述人 ;B 组 -述人

(二)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可以解释有些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 A 组:台上坐着主席团/身上盖着毯子

B 组:台上唱着戏/外头下着雨

A 组:主席团坐在台上/毯子盖在身上

B 组:台上正在唱着戏/外头正在下着雨

→ A 组 +附着 ;B 组 -附着

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倒了一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