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读后感大部分是摘抄来以便我后期快速翻看的,穿插了只言片语的感想。我随意,大家也随意。
1. 在逃亡中遁入不朽(1513年9月25日)
1513年9月25日,巴尔沃亚(麦哲伦是在七年后1520年10月28日发现并命名为太平洋),发现了人类可知的最后一片海洋,打破了葡萄牙对传统航线的统治,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使当时的世界地图更加完整。
巴尔沃亚,既是英雄也是盗匪,既是探险家也是叛乱者,为了逃避绞架或监狱,才开始了他通向不朽的艰难跋涉。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西班牙征服者的性格和行为中掺杂着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他们一方面笃信上帝,以当时只有基督教徒才有的虔诚,衷心祈求上帝保佑;另一方面,他们又以上帝的名义干出历史上最卑鄙无耻、最惨无人道的暴行,让猎狗活活咬死俘虏,十足《权游》里小剥皮的现实版。历史有太多灰色地带。
2. 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以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酣战之际,眼看君士坦丁堡似乎获救了,一个被人疏忽的凯尔卡门为敌军打开了一条通往自己心脏的快速通道。君士坦丁堡就此陷落,这标志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穆罕默德二世迁都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欧洲历史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那扇凯尔卡门是胜利的关键,但海因法则告诉我们: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所以,这次失误其实并不是偶然。也就是说,出现这么个致命的问题,是整个系统出现了漏洞。就好比电梯吃人事件是安检流程不合理。所以,彼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大厦将倾。
3. 亨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是西方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被誉为圣乐之祖。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741年8月21日,亨德尔收到好友詹南斯寄来的剧本开始创作《弥赛亚》,他只花了24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要花两个半钟头演出的巨作,宏大的作品中融入了作曲家成熟的宗教虔诚。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听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国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将它称为“天国的国歌”。
而难能可贵的是,亨德尔在世间的成就越辉煌,在上帝面前反而越是谦卑。也难怪贝多芬说“极愿跪在他的墓前”,李斯特称赞他“伟大得像宇宙”。
另外,亨德尔是在4月13日耶稣受难日这一天被上帝之手击倒在地,他心爱的《弥赛亚》也是在这一天首次公演。他本就希望在这一天死去,以期望自己真的复活、获得永生。实际是在第二天复活节的钟声还未响起时去世的。所以本章标题为亨德尔的复活。
4. 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
《马赛曲》(La Marseillaise)是法国国歌,原名《莱茵军团战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1760—1836),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的工兵上尉,他在一夜之间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5. 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建立了百日王朝。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
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要在普鲁士人(布吕歇尔带领)、英国人(威灵顿带领)、奥地利人还未组成联合部队前将他们分而攻之。1815年6月16日,拿破仑在林尼击败普鲁士人(林尼之战,Battle of Ligny),这是拿破仑赢得的最后一次胜利,这一胜利原本可以使拿破仑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然而,自他将追击普鲁士军队的任务交给格鲁希后,由于后者死守拿破仑的命令未能听取下属的力谏去支援拿破仑,导致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兵败。
不过,与其怪格鲁希墨守陈规,倒不如说是拿破仑不会用人。与其说拿破仑不会用人,倒不如说是已经无人可用。所以这终究是一个团队的问题。
6. 玛丽亚温泉悲歌(1823年9月5日)
1823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歌德在玛丽亚温泉疗养时爱上了房东太太十九岁的漂亮女儿乌尔丽克,正值妙龄的少女焕发的青春深深吸引了诗人,爱的激情在他心中荡漾,到了不可遏止的程度。他决意娶乌尔丽克成为自己的妻子,但只得到一番委婉的敷衍,最后只能黯然离去,但是他忘不了乌尔丽克的倩影和她向他告别时的最后一吻(1823年9月5日),悲伤之中,在返回魏玛途中写出了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亚温泉悲歌》。
《玛丽亚温泉悲歌》是歌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的痛苦,而进入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完成了他不朽的伟大著作《浮士德》。
我觉得这一章选得有些随意了,夸大了乌尔丽克对《浮士德》的影响,就好像没有玛丽亚温泉的邂逅,歌德就没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智慧与能力。不过本章也算是比较轻松的了,很容易让人从滑铁卢战役的阴暗中走出,走进镜花水月般的惆怅: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世上哪有什么恋爱,压根就是生殖冲动,歌德也曾急不可耐地渴望乌尔丽克那娇嫩的身体,不禁让人想起苏轼为张先写的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另外不得不吐槽一下书里的诗歌翻译,那水准简直会让人认为即使是原德语都没有中国的诗歌更有韵味。
7. 黄金国的发现(1848年1月24日)
最早的旧金山只是个小渔村,1769年西班牙人发现此地,1976年10月,西班牙方济各会的传教士在此传教,以其创始人圣弗朗西斯科(Saint Francis of Assisi)命名此地。1848年美墨战争之际为美军所占正式加入美联邦。19世纪中叶,旧金山在淘金热中迅速发展,华侨称为“金山”,后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改称“旧金山”。
1848年1月24日,约·奥·苏特尔,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的自己的庄园中发现了黄金,消息爆炸式地蔓延,苏特尔手下所有人都丢下工作参与淘金工作,接着是美洲各地的人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哄抢与破坏,接着是各国的大批冒险家。。。苏特尔毫无办法,诉讼路漫长而又残忍。法不责众,他的诉求只能被社会忽略。
加利福尼亚的繁荣和圣弗朗西斯科的崛起正是1849年在加利福尼亚掀起的世界性淘金热潮的产物,但是又有谁知道,当时这片土地的主人是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可惜,黄金的发现并没有给这位主人带来幸福,而是使他家破人亡,自己沦为乞丐,并成为大家的笑柄。
8. 英雄的瞬间 (1949年12月22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受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参加了他们的政治活动,于1849年2月同该党派成员一起被捕,被剥夺贵族身份和判处死刑,时年28岁。
1849年12月22日,他们被带到圣彼得堡的谢苗诺夫斯基校场执行枪决,但在行刑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也愈发频繁。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1858年他升为少尉,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
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一生创作和思想的重要转折点,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的宗教。
9. 飞跃大洋的第一次通话(1858年7月28日)
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1819—1892),美国实业家,以经营造纸业起家,后集资铺设第一条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经过两次失败,1858年7月28日在大西洋中部分两头开始进行第三次铺设工作,终获成功。但没有坚持几天,1866年7月13日,“大东方”号巨轮再次出航,并顺利取得成功。
一条电缆将新旧大陆连接在一起,他们终于有了相同的脉搏、相同的心跳,形成了同一个世界。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菲尔德终于在第三次航行中铺设完毕并成功接收到英国女王的信号后人民对英雄又是赞美又是崇拜,而几天后信号消失了,人们便对罪人各种谴责各种谩骂。也许他们确实无法了解真相,但当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诋毁而不是支持呢?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问题。人性,真的好丑恶。
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在历史大势中,有着超级的勇气、非凡的直觉力以及非凡的心理素质。菲尔德也终于在六年后重新接通了电缆。
10. 逃向上帝(1910年10月末)
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的剧作续写的尾声 。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作家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为自己庄园式的贵族生活而深感不安,因为这不符合自己的信念,他的妻子又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使托尔斯泰的生活痛苦不堪。作家1890年开始创作的剧本《黑暗中的光亮》,正是当时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却始终没有完成,这也反映了托尔斯泰一直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无法抉择该如何结局。他虽然想以离家出走来摆脱心灵的痛苦,却又怕伤害妻子,而且也违背自己“不抵抗”的学说。他就这样在矛盾痛苦中挣扎了一年又一年,直到等到导致他决定最后出走那个极富戏剧性的起因。1910年10月末,托尔斯泰终于在挣扎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后离家出走了。而那部未完结的《黑暗中的光亮》也就有了结局。
没想到战斗民族的文学家竟也如此优柔寡断。这让我越发的同情李叔同的妻子。
11. 争夺南极的斗争(1912年1月16日)
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曾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而进行过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阿蒙森队凯旋回国,而斯科特率领的五名探险家却永眠在茫茫雪域高原之上。在评价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悲剧时,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阿蒙森与斯科特截然不同的命运,并非取决于他们的计划是否滴水不漏,而是前者的计划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后者则仅凭自己的推理和臆测,根本毫无根据可言。老道的阿蒙森深知,除了北极的爱斯基摩犬以外,无论是人还是西伯利亚矮种马,都不是南极酷寒天气的对手,因此他精心挑选了二十条体格健壮的爱斯基摩犬拉着雪橇前进,结果他成功了。相反,斯科特则只考虑到狗的食量太大,担心途中没有足够的食物来补充它们的体力而做了与阿蒙森完全相反的选择,决定用人力艰难地拉着雪橇前进,最后他失败了。如果斯科特也知道狗可以吃与人类相同的食物,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做与阿蒙森一样的决定,那么他的命运,世界历史将会怎样书写,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斯蒂芬·茨威格却并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撰写,而是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可能正如茨威格自己所说:“集中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看似无法企及的目标,那才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有无可奈何的毁灭,却虽死犹生。”
12. 封闭列车(1917年4月9日)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笔名列宁,是俄国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者、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宪政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同时圣彼得堡也成立了一个苏维埃。此时尚在中立国瑞士的列宁深知自己必须马上返回俄国,但由于邻国陷入了“一战”无法直接通行。尽管如此,瑞士共产党人弗里茨·普拉廷积极与德国当局协商,德国也希望能利用列宁缓解同俄国在东线的战事,于是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封闭列车”回国。列宁此举势必会招来诽谤和诬蔑,但他以革命利益为重,把自己的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列宁回国后不久,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爆发了。
斯蒂芬·茨威格将列宁在1917年4月9日乘坐的封闭列车比喻为一枚炮弹,车厢里的人便是活的炸药,这一枚火车炮弹准确射向目标,摧毁了一个旧帝国,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至此,作者眼中的人类群星已闪耀完毕。在我看来,这些星星都只是十五世纪以后的事情,故事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并差不多有一半在写文学方面的影响,而人类历史几百万年,一定发生了很多革命性的事情,作者却没有提及,另外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书中丝毫没有提到中国。不过也不至于太失落了,中国历史的浑厚以及现如今枢纽一般的国际地位已然说明中国人也不乏像英雄豪杰,他们就像宋代张载的横渠四句中描述的那般闪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声明:久久散文网为非赢利网站,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相关信息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99sanwen.com/n/115253.html